開欄語
75載雪域長歌,75度山河煥彩。在喜迎甘孜藏族自治州建州75周年之際,巍巍貢嘎見證高原巨變,滔滔大渡奔涌奮進豪情。值此歷史時刻,甘孜州傳媒中心特別策劃“輝煌75載·奮進新甘孜”專欄,與全州110萬各族兒女共溯團結史詩,同繪時代新卷。
本欄目將聚焦歷史回眸、發展成就、人物風采、未來展望,共同開啟這場穿越75年的時空對話,見證甘孜大地以更堅定的步伐,銳意進取、開拓創新,以改革為動力更好推進甘孜現代化建設,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甘孜新篇章。
今天,推出《從"面子"到"里子"三埡鎮移風易俗注解新時代鄉村新文明》。
三埡鎮位于甘孜州九龍縣東南部,轄區面積230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40個村民小組,從高價彩禮的枷鎖中掙脫,從席地而食的陋習里轉身,三埡鎮的故事不僅是一個少數民族地區移風易俗的樣本,更折射出中國鄉村振興進程中文明重構的深層邏輯。
甩開天價彩禮包袱彝鄉迎婚嫁新風氣
最近,九龍縣三埡鎮出了件新鮮事,村民阿石克古家率先打破自古沿襲的婚俗傳統,成為村里首個“零彩禮”娶親的人。緊接著,大鋪子村村民尼苦拉鐵之子尼苦爾古也實現“零彩禮”婚娶。這標志著這個彝族聚居鎮在鎮黨委、政府帶領下正經歷著一場靜默而深刻的文明覺醒,他們用五年時間完成了一場從"面子工程"到"里子革命"的蛻變。
“毫不夸張地說,有時一場婚禮就要掏空半個家底。”九龍縣三埡鎮黨委書記楊瑞回憶道。過去,當地青年結婚要準備少則幾萬元、多則數十萬元的彩禮,“零彩禮”幾乎不可想象。
自2021年被列為移風易俗試點后,三埡鎮將婚俗整治寫入黨建考核,通過村規民約綁定“禮金紅線”:婚禮總支出不超9.9萬元,舅舅禮金封頂3000元,宴席每桌花費控制在300元以內。全鎮編織起“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積分制管理”的三維網絡,75名老黨員化身鄉風監督員,同步亮相的“移風易俗紅黑榜”讓陳規陋習無處遁形。“以前娶個媳婦背上半輩子的債,現在規矩立在明處,家家都松了綁。”阿石克古的樸實話語,折射出政策落地后230平方公里彝鄉的溫度。
徹底破除鄉村陋習衛生革命刷新生活
阿扎比古是俄兒村的會計,2023年前全家陋習積重。沒廚房,蹲院角燒飯;沒廁所,夜半提桶摸黑。移風易俗風潮席卷山村時,他家首批改建青磚房,政府補貼砌起白瓷磚灶臺,抽水馬桶取代糞桶。如今每到飯點,方桌擺著可口的飯菜,這位三個孩子的父親,在鎮里開展的“環境煥新”工程中帶頭改造住房,成為百戶家庭衛生革命的范本。
現在,九龍縣鄉村居民的家中都以瓷磚鋪就的廚房、獨立衛浴設施、實木餐桌取代了昔日的火塘圍坐。統計顯示,全鎮已建成分戶污水凈化系統620套,豬圈改造工程惠及260余戶。
三餐習慣的改變更具深層意味。鎮政府投資15萬元在全鎮打造7個紅白事食堂,配置統一廚具和消毒設施。曾經的“火塘煮肉圍盆食”被葷素搭配的桌餐替代,鎮里聯合人社局開辦的廚藝培訓讓傳統彝族菜譜多了水煮肉片、回鍋肉等新選項。“現在坐席要擺12個菜,比城里還講究!”網格員曲比木呷笑言,衛生習慣迭代讓年節期間的腸胃炎發病率降了三成。
德法創新雙重驅動新舊融合再造文明
三埡鎮的蛻變揭示出鄉村文明進階的邏輯,就是從運動式整治轉向“自治、德治、法治”融合的持續治理。在鎮黨委書記楊瑞的記事本上,記著基層治理的獨特方程式。傳統民俗與現代文明的沖突與共生。“火把節時間統一為農歷六月廿四日,這些調整既保留文化根脈,又適應現代生活節奏。”在他的推動下,馬頸子村的農耕博物館收集了300余件傳統農具,手繡服飾制作入選縣級非遺項目,年輕人掃二維碼就能聆聽山歌故事。
革故鼎新的過程充滿智慧。針對農閑聚賭陋習,三埡鎮里在雪域清風專項行動中建立“技能培訓+勞務輸出”機制,1650名青壯年通過電工、焊工技能認證外出務工,返鄉帶回的不僅是“錢袋子”,更有新生活理念。今年,全鎮務工人員突破1300人,人均年增收1.8萬元。眼下,三埡鎮評選的50戶“星級文明家庭”掛牌上墻,道德評議會累計勸導違規操辦喜事31起。當漫步鄉間,墻體彩繪中的“婚嫁新風尚九不準”與古老畢摩經文相映成趣,恰似這座彝鄉變革的隱喻。正如副鎮長董文杰所說:“移風易俗不是割裂傳統,而是讓優秀文化在新時代更體面地生長。”
全媒體記者/ 2025融媒新聞行動第一組編輯/ 黃星潔校對/ 馬儷伲責編/ 毛莉泓審核/ 白馬監制/ 譚榮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