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多名知情人士14日透露,歐洲聯盟委員會已開始向赴美官員發放一次性手機和基礎款手提電腦,以防范美方情報人員竊密。
輿論認為,這一罕見舉措表明歐盟已將美國視作潛在安全風險,并將美歐關系推向新低點。自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上任以來,從貿易爭端到安全分歧,跨大西洋聯盟的裂痕正不斷擴大。
“特殊指導”
4月21日,分管貿易和經濟安全事務的歐盟委員馬羅什·謝夫喬維奇將赴美國首都華盛頓會見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和貿易代表格里爾,以期緩解歐美間正在升級的貿易爭端。
同期,還有三名歐盟委員將在華盛頓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春季年會。
據悉,這四位高層官員均收到了來自歐洲聯盟委員會的“特殊指導”:在美期間必須使用一次性手機和基礎款筆記本電腦,過境時需關閉手機并放入特制防竊聽袋。
外界認為,在特朗普重返白宮的背景下,美歐關系正在惡化,還有歐盟官員直言:“跨大西洋同盟已經結束了。”
還有分析指出,當前美歐正就關稅等敏感議題進行博弈,任何一方都有動機想要獲取對方信息。比如,為應對特朗普鋼鋁關稅,歐盟早前批準對價值210億歐元的美國產品施加25%的反制關稅。在特朗普9日宣布暫緩實施所謂“對等關稅”后,歐盟也宣布將關稅措施延后實施90天,以進行談判。
“額外風險”
當下,赴美旅行的“額外風險”正在升高。
據歐盟內部文件顯示,美國邊境官員不僅有權扣押入境人員的電子設備,還可能對設備內容進行審查——一條社交媒體留言中的“不當言論”,都可能成為拒絕入境的理由。
法國政府給出一個案例。上月,一名法國學者入境美國時遭拒并被遣返,因為美國移民官員在檢查他的手機時發現了批評特朗普政府的聊天記錄,并認為這些信息“可以被定性為恐怖主義”。
移民律師辛迪·斯威策觀察到,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原本僅針對毒販的設備檢查,如今已演變成“無差別的電子搜身”。
斯威策建議,近期赴美人士應考慮攜帶備用手機,或在入境前對常用手機恢復出廠設置,且不安裝社交軟件等應用,并關閉云同步功能。另外,電子設備要采用安全刪除方式并清空回收站,搜索引擎的歷史痕跡也需要全面清理。
外界指出,特朗普上臺后,美國持續收緊移民和入境政策,大批來自歐洲和加拿大的游客在入境時遭受美國邊防警衛的敵意。
目前,英國、德國、丹麥等多個歐洲國家已更新了旅行警告。芬蘭外交部還強調,特朗普政府新頒布的性別政策可能會給跨性別及非二元性別者入境美國“設置障礙”。
美國國際貿易管理局的數據也凸顯了“特朗普效應”下歐洲對赴美旅游態度的轉變——3月份赴美海外游客總數同比下降12%;在美國至少停留一晚的西歐游客數量同比下降17%,其中來自愛爾蘭、挪威和德國的游客數量跌幅超過了20%。
監聽無論敵友
歐盟的警惕并非無從考據。在外界眼中,從一戰后的“黑箱計劃”、二戰后的“三葉草行動”到冷戰時期的“梯隊系統”,美國的情報網絡仿佛一張覆蓋全球的監聽大網,無論敵友地伸向各國。
而2013年美國前防務承包商雇員斯諾登曝光的“棱鏡門”事件更是震驚世界。據悉,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監聽對象不僅覆蓋美國公民,也包括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的政要和民眾。
業界曾曝出美國更多監聽丑聞。其監聽對象包括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巴西總統盧拉,以及希拉克、薩科齊和奧朗德三任法國總統,最長監聽時間達十余年。另外,連日本內閣等核心機構也淪為“目標東京”計劃的對象。
歐洲智庫布魯塞爾地緣政治研究所所長盧克·范米德拉爾表示,美國共和黨或民主黨政府都使用過“同類招數”,歐盟委員會已“接受現實”。
盡管歐盟多次抗議,美國卻以“反恐”為名不斷擴大安全機關權限。美國《涉外情報監視法》“702條款”甚至允許美情報機構在無法庭令的情況下監控外國目標,而該條款在2024年再度被國會延長。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原標題:《防美國竊密!歐盟給赴美官員發一次性手機》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徐曉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