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略命脈豈容他人染指?中方為何對俄方案說“不”?
“一條天然氣管道,談了6年還沒敲定路線,橫在中俄之間的分歧,究竟是什么?”在近期的歐亞能源論壇上,中國駐俄大使張漢暉的表態,從根本上揭開了這場能源博弈的底牌——中方以“成本過高”為由,否決了俄羅斯提出的“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道途經哈薩克斯坦的方案,并首次提出“直連中俄邊境”的新路線。這一動作背后,不僅是經濟賬的較量,更是中國對能源安全主導權的強勢宣示。
二、路線之爭:中俄博弈的三大戰場
1. 哈薩克斯坦路線為何被一票否決?
俄方曾提議借道哈薩克斯坦,利用現有中亞管道向中國輸氣,但張漢暉明確回應:“現有管道已滿載,再建新管道既不現實,也不劃算。” 更深層的原因是,中亞管道已承擔土庫曼斯坦等國的天然氣輸送,若俄氣擠占份額,將威脅中國“多元化能源戰略”。中方絕不允許能源命脈被單一通道綁架。
2. 蒙古路線:地緣風險下的兩難選擇
2019年,中俄蒙初步商定管道穿越蒙古的方案。蒙古國一度樂觀預測“2024年建成”,卻因“過境費爭議”和“第三鄰國戰略”陷入僵局。蒙古頻繁與美西方互動,甚至試圖借管道項目抬高要價,令中方警惕——“北溪管道被炸”的教訓猶在眼前,任何途經第三國的管道都可能成為地緣政治的“定時炸彈”。
3. 中方新方案:直連邊境的戰略破局
張漢暉首次提出“不過境第三國”的路線——從俄羅斯后貝加爾斯克直通中國東北。這一方案直接切中要害:減少1000公里過境蒙古的里程,規避每年10億美元過境費,更徹底消除他國政治干預風險。對中方而言,這條路線不僅成本更低,更是將能源安全牢牢攥在手中的關鍵一步。
三、定價僵局:中俄“兄弟情”背后的利益暗戰
盡管路線爭議激烈,但真正的“卡脖子”問題在于價格。俄方曾透露:“中俄就管道參數達成一致,唯獨價格懸而未決。” 俄烏沖突后,歐洲市場對俄關閉,中國成為俄羅斯天然氣出口的“唯一救命稻草”,但中方并未因此妥協。
俄方訴求:以“歐洲溢價”定價,彌補對歐出口損失;
中方底線:堅持“亞洲市場價格”,甚至要求低于土庫曼斯坦氣價。
這場拉鋸戰持續兩年多,蒙古國因失去耐心,一度將項目排除在五年經濟規劃之外。而中方的底氣來自多元化的能源布局——2023年,中國天然氣進口量中俄氣僅占13%,遠低于中亞和海上LNG份額。“沒有俄羅斯的天然氣,中國不會挨凍;但沒有中國的市場,俄羅斯經濟將雪上加霜。”
四、主導權爭奪:中國如何“以柔克剛”?
面對俄方“兩手準備”(同時推進哈薩克斯坦路線),中方以三招破局:
1. 技術性拖延:以“可行性研究”“環境評估”等程序延長談判,迫使俄方讓步;
2. 替代方案施壓:提出直連路線,暗示“蒙古并非唯一選擇”;
3. 能源牌反制:擴大俄液化天然氣(LNG)進口,既滿足短期需求,又削弱管道項目的緊迫性。
這一系列組合拳,讓俄羅斯副總理諾瓦克不得不承認:“中俄合作必須尊重市場規律。” 而蒙古國在壓力下,急忙拋出“三個承諾”(堅持對華關系最高水平、深化經貿、加強人文交流),試圖挽回局面。
五、歷史性轉折:中俄能源合作誰主沉浮?
這場博弈的結局已初現端倪:
路線選擇權向中方傾斜:直連方案成為首選,蒙古路線降為備選;
定價機制中國說了算:俄方妥協“亞洲市場價格”,接受長期低價合同;
地緣安全權重上升:中國首次將“不過境第三國”寫入能源合作條款,徹底杜絕“北溪式悲劇”。
正如外媒所言:“當中俄簽署協議時,條款將更符合中國利益——因為時間站在北京一邊。”
結語:大國博弈沒有“兄弟情”,只有永恒的利益
“西伯利亞力量2號”的曲折歷程,折射出中俄關系的復雜本質——合作中藏著較量,博弈中尋求平衡。對中國而言,這條管道不僅是能源通道,更是檢驗大國戰略定力的試金石。
當美西方試圖用“脫鉤斷鏈”圍堵中國時,我們以市場規則破解地緣困局;當盟友試圖用能源綁架利益時,我們以技術性手段反制博弈。這條管道終將貫通,但它注定姓“中”不姓“俄”——因為今日之中國,早已學會用實力守護核心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