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滬深兩市的交易數據如同一記警鐘,敲醒了沉浸在市場波動中的投資者——當日兩市成交總額不足1萬億,創下自2024年9月底以來半年多時間內的第三低水平。這種地量成交的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市場密碼?投資者又該如何在迷霧中找到方向?接下來,我們將深入剖析市場交易數據、場內外變化及市場運行邏輯,為投資者撥開迷霧,提供切實可行的投資思路。
一、量價與資金流向:市場情緒的“溫度計”
成交量是市場活躍度最直觀的體現。4月17日滬深兩市的低迷成交,不僅是數字上的新低,更反映出市場參與熱情降至冰點。回顧這半年多的市場走勢,僅有三天成交量跌破萬億關口,而這三次“地量時刻”,都如同市場情緒的轉折點,引發投資者對市場底部的思考。
盡管“地量地價”是市場的普遍認知,但我們不能簡單地將當日判定為股價最低點。國家隊的持續維穩操作,使得市場在指數成交量大幅下滑的情況下,整體跌幅得到控制,與關稅調整前相比,指數整體下跌幅度近5%-6%,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市場階段性底部特征正在顯現。
從價格指標來看,上證、深成、創業板指數、滬深300指數等基準性指數在當日收盤時的表現,充分展現了市場的膠著狀態。上證微漲0.13%,深成指微跌0.16%,滬深300指數微跌0.02%,創業板指數微漲0.09%,近乎橫盤的走勢讓市場方向變得撲朔迷離。
個股層面,約3000家公司股價上漲,約2000家公司股價下跌,看似上漲公司數量占優,但大盤指數卻未明顯上揚。這一現象揭示出當日市場的結構性特征——小市值公司股價活躍,而權重較大的公司股價承壓,導致整體指數波動有限。
資金流向數據則為我們打開了觀察市場的另一扇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