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新疆頻道
近日,“沙海植綠看新疆”采訪宣傳活動團隊走進新疆阿克蘇地區。阿克蘇地區通過創新模式、引進新技術和大企業參與,在保障生態修復的同時,也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沙雅縣、拜城縣等地成為這一進程的亮點,各自探索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治沙新路徑。
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沙雅縣,風沙危害嚴重,造林治沙區域偏遠,用電、用水成本高。為破解這一難題,沙雅縣探索出了“光伏取水”的生物治沙模式。
“我們以2000畝沙化土地為1個灌溉單元,配套建設55千瓦分布式光伏電站1座,通過抽取地下淺層苦咸水,采用節水滴灌技術種植梭梭等治沙植物。”沙雅縣蓋孜庫木鄉水管站站長黎雪峰介紹道,“經過多級沉淀、過濾和納米膜凈化,原本無法直接飲用的苦咸水變成了可以灌溉植物的水源。”
沙雅縣蓋孜庫木鄉水管站站長黎雪峰展示凈化后的水。馬雯萱攝
這一創新模式不僅解決了治沙區域的用水問題,還大幅降低了電費成本。據統計,沙雅縣已建成分布式光伏發電取水系統30余套,保障治沙造林面積6.3萬畝,造林成活率達80%以上,年均節省電費300余萬元。
在治沙植物的選擇上,沙雅縣也下足了功夫。通過與新疆林業科學院、石河子大學等科研機構的合作,選育出了四翅濱藜、白刺、梭梭等適合本地推廣的治沙先鋒作物,實現了沙生植物種質資源的本土化。
新疆仙草蓉科技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茍林表示,公司在沙雅縣的防沙治沙示范園已經種植了多種沙生植物,初步建成了沙生植物產業園。“盡管土地鹽堿化嚴重,但我們通過不斷試驗,找到了適應的品種,為后續的生態修復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
中電建阿克蘇地區沙雅縣25萬千瓦光伏產業園區低碳轉型新能源項目是阿克蘇地區光伏治沙新模式的典范。該項目占地面積7650畝,裝機容量250兆瓦,采用光伏板擋風、草方格沙障阻沙和種植梭梭林帶的方式,構建了全方位的風沙綜合防護體系。
中電建阿克蘇地區沙雅縣25萬千瓦光伏產業園區,工人們正在檢查光伏板狀態。馬雯萱攝
“光伏板的主要作用是降低風速,草方格則減少地表的沙流動,兩者結合實現了防風固沙的效果。”中電建沙雅項目經理杜思偉表示,“項目投產后,年發電量可達4.2億千瓦時,為沙雅縣循環經濟工業園區提供綠電支持,對推動地方能源結構優化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與沙雅縣不同,拜城縣則依托其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大力發展吊干杏等經濟和藥用植物的種植。在拜城縣瑞林果業有限責任公司亞吐爾吊干杏種植基地,1萬畝土地已經完成了平整和滴灌設備的安裝,8500畝吊干杏已經種植完畢,剩余1500畝也將在2025年春季完成。
拜城縣瑞林果業有限責任公司亞吐爾吊干杏種植基地杏花盛開。馬雯萱攝
“這個項目不僅帶動了30余人實現穩定就業,月平均工資在4000-5000元,還預計在今年夏天帶動約3000人次的季節性就業。”華凌阿克蘇林業開發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魏柯說,“通過種植吊干杏、沙棗等植物,我們不僅能夠防風治沙,改善縣域生態環境,還能推動當地特色水果產業的進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拜城豫信農林發展有限公司的酸棗種植項目也取得了顯著成效。項目總投資1.0832億元,規劃種植面積7800畝。拜城豫信農林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浩燃表示:“盡管前期投入較大,但項目完成后將為當地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酸棗不僅具有藥用價值,其維生素C含量更是蘋果的276倍,市場前景廣闊。”張浩燃表示,項目完成后,預計每年可帶動當地就業6000人次,產值可達3500萬元。
“我們選擇在拜城投資,是因為當地良好的投資環境和政府的支持。”張浩燃說,“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創新,酸棗種植項目將成為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阿克蘇地區注重推廣“大企業大集團參與”“分布式光伏+抽取地下苦咸水+造林”等模式,吸引了84家企業(合作社)參與防沙治沙。2025年計劃完成防沙治沙任務221.3萬畝,其中光伏治沙17.95萬畝。
通過這一系列創新舉措,阿克蘇地區不僅有效治沙,還推動了當地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相互促進。(實習生 馬雯萱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