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4月18日是萬隆會議召開70年紀念日。70年來,萬隆會議倡導的尊重主權、和平共處、團結合作等原則和精神為亞非國家的獨立自主發展提供了指引,至今仍影響深遠。冷戰結束后,萬隆精神繼續塑造著國際秩序,推動區域一體化。中國也積極踐行萬隆精神,深化與亞非國家合作,倡導“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面對當今地緣政治挑戰,各國應繼續秉持萬隆精神,促進和平發展,抵御分裂勢力,推動亞洲乃至全球共贏。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作者:波·索提拉克
(Pou Sothirak)
柬埔寨前工業、礦產與能源部部長
今年是萬隆會議召開70周年。在這一歷史性時刻,回顧萬隆精神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要回顧它在推動亞洲和非洲發展中國家走出冷戰對抗,轉而開始構建世界新秩序方面所留下的寶貴遺產。
1955年的萬隆會議展示了發展中國家反抗西方殖民統治的決心和力量,萬隆會議的最后公報還為不結盟運動奠定了基礎。許多發展中國家攜起手來,拒絕在冷戰中偏袒任何一方。促進和平與國家發展,維護國家獨立、主權、領土完整和內部安全,是不結盟運動的初衷。
萬隆會議的核心原則是政治自決、相互尊重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相待。當時的參會國家大多剛剛從殖民統治下獲得獨立,這些問題對各國領導人都至關重要。因此,萬隆會議遺留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值得被銘記,它是發展中國家在西方模式之外尋求全球治理和公平正義,為其人民和國家實現更大的社會經濟發展所做的探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雖然冷戰已經結束,但萬隆會議的精神直到今天仍在引起共鳴,其基本原則仍在鼓舞著亞洲和非洲的發展中國家,影響并指導著發展中國家間的互動和多邊合作。
例如,1961年成立的東南亞國家聯盟旨在推動成員國之間的經濟與安全合作,注重地區和平、穩定和經濟增長。它在成立之初就確立了獨立自主、互不干涉與和平共處的原則,這些原則都是萬隆精神的體現。時至今日,東盟仍在積極踐行著萬隆精神——和平解決沖突、相互尊重主權、不干涉他國內政、國家間地位平等。它努力維護每個成員國的主權和獨立,促進自力更生與和平合作,以應對當前的全球挑戰,謀求可持續發展和區域一體化。
在萬隆會議遺產的激勵下,東盟在其標志性的東盟地區論壇框架下,通過建立信任、預防性外交和解決沖突,努力促進地區穩定,使東南亞免于沖突。其主要原則包括依靠和平手段而非高壓脅迫、建立共識而非訴諸武力。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是,一些東盟國家在南海問題上采取了和平解決爭端的態度,這就是萬隆精神中和平原則的體現。
東盟積極倡導互利合作,這也是萬隆精神的一部分。東盟持續促進其成員國之間的經濟和政治一體化,將《東盟憲章》的規范、準則和價值觀法律化,促進共同體建設。它還制定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它是一套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家間關系準則,體現了東南亞國家及世界各國之間和平共處、友好合作的普遍原則。
圖片來源:新華社
此外,萬隆會議還持久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政治和外交范式,中國高度重視萬隆精神,對亞非和平友好抱有強烈愿望,積極推進同亞非國家的交往。
萬隆會議被認為是亞洲地區秩序的開端。中國同亞洲其他國家的關系是亞洲各國關系的重要基礎。在亞洲,中國在以聯合國為基礎的多邊外交中發揮了更大作用,不僅加強了與東亞的接觸,還向中亞、南亞、東南亞等方向全面拓展。中國與非洲國家的交往也在萬隆會議后變得更加密切。
冷戰結束后,中國繼續堅持萬隆精神,深化與東盟的關系,并在90年代中期以來積極參與以東盟為主導的亞洲區域合作。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是萬隆精神的捍衛者。2015年,在印尼舉行的萬隆會議60周年紀念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了萬隆精神的重要意義,呼吁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密切亞非、南南和南北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走出一條人類和平與發展的新路。
萬隆精神一直激勵著中國,從改革開放加快區域合作,到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特別是促進亞非各國構建互利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
雖然70年過去了,但萬隆精神對所有尋求在國際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亞洲國家仍然具有現實意義。為了亞洲和平、穩定、繁榮的未來,中國和東盟國家有責任把萬隆會議的成果傳承下去。
雙方必須繼續堅韌不拔,排除萬難,維護萬隆精神,遏制可能導致地區分裂的勢力,抵御可能改變亞洲地區秩序和價值觀念的內外部壓力,適應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和全球形勢,積極倡導共同發展,引領亞洲和世界共贏未來。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Key to open way to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欒瑞英
編輯:張釗
中國觀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是中國日報旗下的傳播型智庫,匯聚全球中國問題研究的意見領袖、政商精英和學界翹楚,建設全球中國議題“朋友圈”;集納海內外“最強大腦”的權威觀點,建成內容具有聚合性、權威性和工具性,傳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臺和中國議題最權威的風向標。
我們關注的重點議題包括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經濟、科技、人口、氣候環境、衛生健康、糧農土地等。歡迎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機構同我們聯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關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電話:+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惠新東街15號
www.chinawatch.cn
好看,請點 [分享] [點贊] [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