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朝鮮經歷了一場規模空前的饑荒,那場災難持續了十年之久,奪走了30萬人的生命。
究其根本,那場饑荒并非單一因素導致,而是天災與人禍的疊加,是封閉體制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必然陣痛。
蘇聯斷供引發的“災難”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宮的紅旗在寒風中緩緩降下。
那一刻,遠在平壤的金日成或許未曾想到,正是那一歷史瞬間,竟會為朝鮮帶來一場深重的災難,奪走30萬人的生命。
蘇聯的解體,如同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瞬間切斷了朝鮮每年150萬噸石油、50萬噸化肥的穩定供應。
曾經在田野間轟鳴的拖拉機,如今只能淪為銹跡斑斑的廢鐵,靜靜躺在荒蕪的土地上。
平壤街頭,那些曾經風馳電掣的卡車,也不得不在車尾架起燒柴火的鍋爐,噴著濃烈的黑煙,蹣跚前行。
還有慈江道的集體農場,老農金哲秀站在那臺生銹的聯合收割機前,眼神中滿是無助與絕望。
他回憶起十年前,那時他們只需輕輕啟動機器,一天便能輕松收割50畝地。
而如今,全家老小齊上陣,揮動著鐮刀,3天才收了一畝莊稼。
這還沒完,最致命的打擊是化肥的斷供。蘇聯的化肥斷供,直接讓朝鮮的糧食產量從80年代的1000萬噸,暴跌到了250萬噸。
要知道這250萬噸的糧食,甚至連種子都不夠,更別提供應生存了。
另外,除了蘇聯解體的斷供,朝鮮的自然環境也十分脆弱。
其國土面積只有12.3萬平方公里,又以山地、丘陵為主,可耕地的面積更少,僅占18%。
與此同時,朝鮮每年還會遭受自然災害的侵襲,夏季的洪災、春季的干旱、秋季的臺風,都會對農作物造成嚴重的影響。
到了1995年7-8月,朝鮮平安北道遭遇了嚴重的洪災,洪水沖毀了大量即將成熟的稻田,導致糧食產量大幅下降。
也正是那一年,朝鮮的災難達到了巔峰,那場洪災不僅摧毀了朝鮮民眾的生存希望,更讓朝鮮的糧食危機達到了觸目驚心的程度。
30萬人的“生存掙扎”
據韓國統一研究院的研究,1994—2004年間,朝鮮因饑荒造成的人口損失至少為23萬—39萬,最多可達40萬—48萬。
朝鮮曾在1996年也承認,僅1995年一年就有約50萬人餓死,其中包括5萬名事業編人員。
在饑荒最嚴重的時期,朝鮮的糧食產量僅為200萬—300萬噸,遠低于官方規定的518萬噸最低需求。
那時,平壤郊外和農村地區出現了大量餓殍,甚至在首都的街道上也能看到浮腫尸體的腐臭。
在饑荒的背景下,朝鮮的黑市交易迅速興起。
平壤的黑市上,糧價飆升,普通工人月薪500朝元,而1公斤大米卻要價2000朝元。
許多人在黑市上用僅有的財物換取糧食,甚至出現了“人肉交易”的慘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