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綽號“肥仔”的男子目光茫然地佇立在街角。
他原本的名字“科特”似乎早已被人們忘記了。
此刻,他全部的身體重量幾乎都壓在鋁制拐杖上,仿佛為生活這門悠久的營生而耗盡了所有力氣。
他那一雙手布滿了針眼,如今已腫脹得無法探入褲子口袋的最底部。
“肥仔”的前臂猶如充氣過度的皮球,他的雙腿也如發酵的面團那般腫脹,攤開在冰冷的水泥地面上。
然而,與他那超重的四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的軀干顯得異常消瘦。
再看“肥仔”科特的腰部,他已經不再擁有昔日的肥碩身材。
“肥仔”科特拖著沉重步子緩慢向門羅街走去,一雙充血的眼睛緊緊跟隨著一個白人少年。
這位少年剛剛將一輛歷經風霜的皮卡停靠在路邊,一副無所事事的模樣。
“肥仔”繼續在午夜的街上徘徊。
作為街角的權威人士,他在這些街道上混跡了25年。
甚至當地的人們都說,在費耶特街和門羅街交匯的這個街角上,“肥仔”科特是最好的販子。
因為他從來不耍花招,也從不搞一些魚目混珠的玩意兒。
因此他格外受到癮君子的歡迎。
但隨著響亮的槍聲打破午夜的寂靜,“肥仔”知道,該是他悄悄離開的時候了。
不然,很難保證他還能再次出現在街角。
因為在巴爾的摩這片被遺忘的角落,常有黑幫在深夜進行火拼,也常有警車在四處巡視。
所以聰明人都懂得在恰當的時候讓自己遠離爭端。
他們明白,子彈可從來都不長眼睛。
她曾努力地將自己拖出深淵
芙蘭,是一個在西巴爾的摩的街頭家庭中降生的女孩。
她自幼便置身于一個充斥著幫派成員、混混以及癮君子的環境。
因此,她親眼目睹了身邊的親朋好友,直接或間接地被毒品一步步吞噬了生命。
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她的丈夫、孩子以及她自己,都不幸地被那些藏匿于小袋子中的惡魔所誘惑,從而一步步地陷入深淵。
與丈夫分開之后,芙蘭肩負起獨自撫養兩個兒子的重任。
和眾多單身母親一樣,她不僅要應對處于叛逆期的大兒子所帶來的種種問題,還要確保年幼的小兒子每天都能從冰箱里找到食物和純凈水,以滿足他的基本生活需求。
1993年,在西巴爾的摩的費耶特街與門羅街交匯處,芙蘭的前夫加里通過竊取他人的貴重物品來換取毒資。
而他們的大兒子迪安德爾,則走上了“以販養吸”的歧途。
更為糟糕的是,小兒子迪德羅跑來告訴芙蘭,她的男朋友竟然把冰箱里本就不多的食物都席卷而空了。
這個女人的悲慘故事并非出于虛構,而是出自美國著名電視劇編劇、作家大衛·西蒙的紀實作品《街角》。
作為曾經的《巴爾的摩太陽報》記者,大衛·西蒙憑借紀實小說《兇年》贏得了1992年度的愛倫坡真實罪案獎。
繼《兇年》取得成功之后,大衛·西蒙再次深入巴爾的摩內城社區,經過一年的實地調研與深度體驗,創作出另一部紀實佳作《街角》。
對于遠離街角紛擾的讀者而言,在初次翻閱這本書時,映入眼簾的是毒販的猖獗、沖突的頻發、槍聲的呼嘯,以及成癮者們扭曲的四肢與枯槁的面容,還有那些對周遭一切充滿憎惡并以粗暴方式應對的警察。
這一切或許會讓人誤以為,自己翻開的又是一部描繪美國警匪故事的紙上電影。
但當你完整地閱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自己已經無法再縱容自己,繼續做一個對這一切漠不關心的旁觀者了。
“街角的人們,放棄一切希望”
在昔日的前街角時代,巴爾的摩曾以其蓬勃發展的工業而熠熠生輝,當時的居民自豪地將自己的城市譽為“魅力之城”,連當地的《巴爾的摩太陽報》也洋溢著希望的氣息。
然而僅僅數十年間,風云變幻,曾經在這座城市奔波的前《巴爾的摩太陽報》記者大衛·西蒙,以及前重案科警探愛德華·伯恩斯,共同記錄下了如今巴爾的摩的破敗、衰落與動蕩。
他們筆下描寫的,是一個被國家遺忘、被外界忽視的角落。
這個角落的絕望和幻滅,毫不掩飾地展現給外界。
對于那些在街角誕生的人來說,“毒品”可能成為了他們生命中唯一的認知。
當身邊的榜樣盡是些參與燒殺搶掠的幫派成員或沉溺毒癮的人時,居住在街角的這些人,他們的人生希望又何在呢?
或許,你會在某個夜晚死于街頭的流彈之下,或許會被某個小混混誤殺,又或許會因吸毒過量而終結生命……
街角的人們,他們的人生結局既混亂又明確。
就像前面提到的芙蘭·博伊德,她就像是一個深陷沼澤泥潭中的人,不愿像許多人那樣坐以待斃,而是奮力自救。
她緊緊抓住身邊一切可以依靠的東西,經歷了無數次的希望與絕望,她從捆綁束縛自己的家庭環境、廉價的旅館,以及罪惡的毒品中掙脫出來,一次次艱難地走向康復中心的病床。
從這一層面來說,芙蘭絕非一個值得稱贊的人物。
她在面對毒品的誘惑時顯得異常軟弱,這也導致她多次陷入戒毒又復吸的惡性循環中。
為了籌措毒資,她不惜背叛家人,偷走他們的錢財,甚至用身體作為交換條件來獲取毒品。
對于大兒子迪安德爾涉足販毒的行為,盡管她內心充滿了憤怒與無奈,但卻沒有辦法阻止。
她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年僅15歲的兒子走上這條不歸路。
因為在巴爾的摩,沒有誰可以輕易逃得過既定的命運。
他們的既定命運,不過就是與毒品、暴力、兇殺以及各種非法勾當為伍。
富蘭克林廣場上,毒品的陰霾似乎從未散去。
大衛·西蒙與愛德華·伯恩斯,這兩位曾在不同領域內試圖扭轉這一局面。
盡管他們的努力未能如愿,卻催生了《街角》這部力作。
在《街角》一書中,他們毫不留情地批判了當下的困境:
諸如美國禁毒戰爭的無效與徒勞,警探與官員僅將此視為晉升的墊腳石,將民眾視為填充監獄的數字;
又比如加劇種族矛盾的“顏色法案”,看似對矛盾有所緩和實則毫無裨益;
再如公立教育體系的無能,令人痛心疾首。
而這一切無不映射出美國各級政府的漠視態度,他們對街角的困境置若罔聞,視這里的人們如草芥,任由“美國夢”在這片土地上逐漸蛻變,滑向黑暗的深淵。
毒品和犯罪的“天堂”
15歲的迪安德爾·麥卡洛,他的故事是街角無望現狀的鮮活寫照。
盡管他身為學生,卻早已是一名持槍毒販。
他曾無數次幻想,賺夠了錢就重返校園,開始新的人生篇章,以后找一份正經工作,過著平淡卻也安心的生活。
然而每當這個時候,他都會被街角那誘人的快錢所吸引,再次投身其中。
他總是抱有一種僥幸心理,認為自己未成年,法律會手下留情,而且隨時可以收手,重新開始。
迪安德爾的雙親曾奮力維持家庭的和諧,卻終究未能逃脫街角那彌漫的大麻、啤酒與藥片的誘惑。
隨著毒癮的加深,他們逐漸迷失,失去了工作、汽車與房產,家庭也隨之支離破碎。
對于迪安德爾而言,新生的機會并非未曾降臨。
他的母親雖不支持他涉毒或販毒,也努力維護著家庭的尊嚴與秩序,但她自己卻深陷毒癮,難以自拔,又如何能有效引導兒子走向正途?
學校里的老師始終未曾放棄迪安德爾,對他的進步給予肯定,堅信他終能迷途知返。
然而,對于迪安德爾來說,與枯燥的學校生活相比,街角的誘惑似乎更為強烈,也更為有利可圖。
由于青春期的沖動,迪安德爾陷入了一場戀愛,并使一個13歲的女孩懷上了孩子。
為了留住這份愛情,女孩選擇生下孩子。
于是他們成了一對未成年的父母。
雖然他們承諾會好好照顧這個孩子,但在自己尚未成熟,缺乏學識與金錢,并且深受毒品困擾的情況下,悲劇的種子已經悄然種下。
或許你會產生疑問:為何美國社會的毒品泛濫屢禁不止?
在巴爾的摩,毒品交易與種族問題緊密相連,加之經濟上的重重困難,共同導致了街角絕望景象的形成。
巴爾的摩,這座曾經輝煌的工業城市,曾為無數家庭提供生計之源。
這里的居民依靠航運、鋼鐵以及其他制造業巨頭維持生活。
然而,隨著信息科技的崛起,美國經濟的重心悄然轉移,巴爾的摩的工廠紛紛關閉,制造業也逐漸遷移到其他地方。
在這座城市里,缺乏新興產業來填補經濟空白,失去工作的家庭自然也就陷入了絕望。
與此同時,原本以白人工人階級為主的社區也迎來了巨大變化。
大量黑人移民的涌入,促使白人居民紛紛遷往郊區,昔日的排屋逐漸被擁擠不堪的廉價出租屋所取代。
60年代爆發的種族暴亂,更是進一步加劇了該地區的種族隔離狀況。
家庭的破裂與工作機會的匱乏,使得這里的居民愈發感到絕望。
況且,社區內的各種支持機制,如學校、醫院、社區會議以及街區派對等也逐漸走向衰落。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毒品因其能迅速提供快感,成為許多人逃避現實苦難的首選途徑。
到了80年代,情況更是愈演愈烈。
可卡因以其比海洛因更易吸食的特性,為人們帶來了“直擊靈魂的刺激”,迅速吸引了大量吸毒者。
人們對刺激的渴望仿佛沒有止境,不斷嘗試突破極限。
比如,嘗試將可卡因與海洛因混合后注入靜脈。
可卡因的流行,也打破了原有販毒組織的秩序。
任何孩子都能成為販毒的小嘍啰,毒販們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販賣毒品,暴力沖突屢見不鮮。
而面對這一切,束手無策的司法系統只能成為人們嘲諷的對象。
街角,苦難人生的代名詞
毒品問題的猖獗,實際上反映了整個社會的衰敗。
從經濟轉型帶來的不平衡,到種族隔離的日益嚴重,再到司法系統、公立教育和社區服務的無能為力,這些問題都不是依靠一場簡單的“禁毒戰爭”就能根除的。
即使將某個社區夷為平地,那些販賣毒品和吸毒的人也會像瘟疫一樣蔓延到其他角落。
因為在美國的城市里,這樣的街角數不勝數,它們就像是一個個毒瘤,深深植根于社會的肌體之中。
在美國的大多數都市里,都隱藏著一些被標記為“危險”的區域。
這些地方充斥著槍擊、搶劫、兇殺和販毒等令人不安的消息。
對于許多美國人而言,這些街角仿佛是與世隔絕的異域,居住在那里的人們似乎與他們不屬于同一個國度。
要想在街角生存下來,也并非易事。
“肥仔”科特將自己的一生都傾注在了那個充滿危險的街角。
自年輕時代起,他便踏入了販毒與吸毒的泥潭,憑借著過人的膽識與智慧,在街角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里頑強地生存了下來,最終成為那一帶的老資格販毒者。
然而,常年的毒品侵蝕,使得他的雙手雙腿日漸腫脹,身體每況愈下。
盡管后來政府向他伸出援手,為他提供救濟金,但最終還是未能挽救他的生命。
由于長期吸毒,導致科特的肝臟嚴重受損,并因為肝臟疾病而離世。
在美國有千千萬萬個街角,在街角里有千千萬萬個芙蘭、迪安德爾、科特。
他們曾經努力地掙扎過,也曾奮力地活著,可最終也只能潦草地度過此生。
而我們也不必覺得自己有多么崇高或自制,這僅僅是因為我們從未踏入過那個街角。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