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 聲明:本虛擬文章僅為創作產物,不針對特定個人或團體。內容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小宇,你爸這人就是太老實,兩套安置房都讓給你姑姑,這不是吃大虧了嗎?”三叔端著酒杯,一臉惋惜地看著我父親。
父親只是笑笑,輕輕搖了搖頭:“媽做的決定,我尊重。”
“志明啊,你這個當兒子的也太......”三叔還想再說,被父親輕輕抬手打斷。
“房子只是身外之物,”父親目光平靜,看向遠方,“總有一天,大家會明白的。”
我看著父親堅毅的側臉,心中百感交集。這個看似懦弱的決定背后,究竟藏著怎樣的智慧和遠見?
01
我叫張小宇,今年25歲,在城里一家科技公司工作。
雖然已經離開老家多年,但老家發生的那場“安置房風波”,我至今記憶猶新。
那是三年前的事了。老家青山村因為城市擴建計劃被列入拆遷范圍,村民們既驚又喜。
驚的是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要消失了,喜的是政府補償豐厚,每戶能得到兩套安置房。
奶奶張老太是我們家的戶主,年近七十的她,操持家務一輩子,含辛茹苦把爸爸和姑姑拉扯大。
拆遷消息傳來那天,全家人都聚在奶奶家的老屋里,商量安置房的事情。
“媽,兩套安置房您看怎么分配?”父親小心翼翼地問道。他是奶奶的長子,按照農村習俗,理應得到更多遺產。
奶奶坐在老舊的實木椅子上,布滿皺紋的臉龐透著堅毅。她看了看父親,又看了看坐在一旁的姑姑張麗華。
姑姑早已嫁入城里,和姑父姚強育有一女張小美,也就是我表妹。
“我想了很久,”奶奶緩緩開口,“兩套安置房都寫麗華的名字。”
屋子里一片寂靜,仿佛時間在那一刻凝固了。
“媽!這不合適吧?”母親劉敏忍不住發聲,“志明是您的長子,按理說至少應該有一套......”
“敏啊,我有我的考慮。”奶奶溫和但堅定地說道。
我看向父親,期待他能說點什么,為自己爭取一下。但父親只是默默點了點頭,說:“媽,您決定就好。”
姑姑先是一愣,隨即臉上洋溢出掩飾不住的喜悅:“媽,您太偏心了!這不合適...”雖然嘴上推辭,但眼中的欣喜怎么也藏不住。
姑父姚強坐在一旁,一直沒怎么說話,聽到這個決定后嘴角微微上揚,眼中閃過一絲精光。
表妹小美驚訝地張大嘴巴:“奶奶,這是真的嗎?”
“當然是真的,”奶奶拍了拍姑姑的手,“麗華從小體弱,嫁到城里這么多年也不容易。你爸經商有頭腦,日子過得比你姑姑寬裕多了。”
就這樣,令人震驚的決定就這么定下來了。父親沒有任何異議,母親雖然不滿,但看到丈夫的態度,也只能默默接受。
會后,親戚們紛紛議論開了。
“老太太也太偏心了,虧志明還是她親兒子呢!”
“兩套安置房啊,一套至少值一百萬,就這么全給了女兒?”
“志明也是,太老實了,這種時候怎么能不爭取?”
這些議論很快傳到了我耳中。作為兒子,我比任何人都更加不解和失望。那天晚上,我忍不住找父親談心。
“爸,您為什么不爭取一下?那可是兩套房子啊!”我質問道。
父親正在陽臺上抽煙,聽到我的問題,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緩緩吐出煙圈:“小宇,有些事情,不是用爭不爭取就能解決的。”
“可是...”
“你奶奶年紀大了,她有權決定自己的財產怎么分配。再說,我們日子過得也不差。”父親語氣平和,絲毫看不出遺憾或憤怒。
“您不覺得奶奶太偏心了嗎?”
父親搖搖頭,眼中閃過一絲我讀不懂的情緒:“小宇,人生不只是房子,明白嗎?”
我不明白,但父親不愿多說,我也只能把疑惑和不滿埋在心里。
拆遷工作很快開始,村民們陸續搬離老屋。在一片塵土和轟鳴聲中,我們告別了生活了幾代人的老宅,奶奶眼含熱淚,看著童年的記憶被推土機無情地摧毀。
簽約、選房、裝修,一切進行得很順利。奶奶分到的兩套安置房位置都很好,一套靠近新建的公園,一套臨近商業區,加起來市值近兩百萬。按照之前的決定,兩套房產證上都寫了姑姑的名字。
看著嶄新的房產證,姑姑欣喜若狂,一反常態地對奶奶百般呵護。
“媽,您看這套靠公園的房子裝修好了,環境多好啊!小美可以住這兒,她學習的時候安靜,您要不要也搬來和她一塊住?”姑姑熱情地邀請道。
奶奶搖搖頭:“我住志明家習慣了,就不折騰了。”
“那行,您要是改變主意隨時說啊!”姑姑笑容滿面,語氣中滿是輕快。
父親租了一套兩居室,帶著奶奶和我們一家三口搬了進去。比起姑姑家豪華的安置房,我們的住處顯得擁擠簡陋。每次看到父親下班回來,疲憊地癱在沙發上,我心中就涌起一股無名火。
“爸,您不覺得我們住得太擠了嗎?”有一天,我忍不住問道。
父親看了看狹小的客廳,淡淡一笑:“夠住就行,等你工作穩定了,咱們再換大房子。”
我搖搖頭,心中充滿不甘:“如果您當初爭取一下,我們現在就能住上寬敞的安置房了。”
“小宇,”父親放下手中的報紙,認真地看著我,“人這一輩子,總會遇到看似不公平的事情。關鍵是你怎么看待和應對。”
02
我不再說話,但心中的疑惑和不滿并沒有消散。奶奶的決定,父親的接受,在我看來都是不合理的。一方是偏心,一方是軟弱,唯獨吃虧的是我們一家。
安置房分配后的第一個春節,全家人照例在一起吃團圓飯。姑姑一家穿得光鮮亮麗,表妹小美更是一身名牌,手腕上戴著一塊價值不菲的手表。
“小美,新表不錯啊,”我故意問道,“多少錢買的?”
表妹得意地抬起手腕:“兩萬多吧,我媽說考上重點大學就獎勵我。”
姑姑笑著插嘴:“孩子學習辛苦,獎勵一下應該的。”她轉向奶奶,“媽,要不是您把安置房給了我們,小美也不會有這么好的學習環境。這都是您的福氣!”
奶奶只是笑笑,沒有多說什么。我注意到,她的眼中閃過一絲復雜的情緒。
飯桌上,姑姑和姑父談笑風生,無意中透露出他們的生意近來很順利,準備開分店了。
“多虧了安置房啊,”姑父姚強難得地開口,“一套出租,每月有四五千的收入,減輕了不少壓力。”
聽到這話,母親的臉色有些不自然,但很快就恢復了平靜。父親依舊保持著微笑,仿佛這一切與他無關。
飯后,姑姑提出要帶奶奶去她家住幾天。奶奶有些猶豫:“我在志明家住習慣了......”
“媽,您看看您,偏心不是?”姑姑半開玩笑地說,“兩套房子都給了我,您人卻跟著志明。這讓外人怎么看我呀?”
奶奶被說得有些不好意思,最終答應去姑姑家住幾天。
誰知道,奶奶在姑姑家只住了兩天就回來了。問起原因,她只是說:“那邊太安靜了,不習慣。”
后來我才從表妹那里得知,姑姑嫌奶奶習慣早起影響休息,而且經常嘮叨,嫌她煩。表妹還說,姑父對奶奶的態度很冷淡,常常借口工作忙避而不見。
這件事讓我對姑姑一家的印象大打折扣。拿了奶奶的房子,卻不愿好好孝敬老人,這算什么?
“爸,您看到了吧?姑姑拿了好處,卻不肯盡孝道。”一天晚上,我忍不住向父親抱怨。
父親正在修理一個漏水的水龍頭,頭也不抬地說:“每個人的孝道方式不同,不要妄加評判。”
“可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姑姑就是嫌奶奶麻煩!”
父親放下扳手,直起腰來:“小宇,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是心安理得。你姑姑有她的選擇,我們有我們的堅持。以后你就明白了。”
我無言以對,只能把不滿埋在心里。
時間一晃,又過了半年。姑姑一家的生活越來越好,表妹小美考上了重點大學的研究生,安置房的租金成了他們穩定的收入來源。相比之下,我們一家仍然住在租來的小房子里,父親每天早出晚歸,為生計奔波。
在外人看來,這無疑是一個不公平的故事:偏心的老母親,軟弱的長子,得意的小女兒。但生活在其中的我,卻慢慢感受到一些不同尋常的細節。
比如,父親依舊每周接奶奶到我們家住幾天,陪她聊天、看戲,從不抱怨;母親也總是變著花樣做奶奶愛吃的菜,從不因為安置房的事情對老人有半分怨言;而姑姑雖然嘴上說著感謝,但漸漸地,她來看奶奶的頻率越來越低,每次來也是急匆匆的,說幾句話就走。
有一次,我無意中聽到奶奶對父親說:“志明啊,麗華最近是不是太忙了?都好久不來看我了。”
父親輕輕拍了拍奶奶的手:“別擔心,妹妹有自己的生活,您就別操心了。”
奶奶嘆了口氣:“我是不是...做錯了?”
這句話讓我心頭一震。奶奶是在為安置房的事情感到后悔嗎?
父親似乎早就料到我會這么想,那天晚上,他主動找我談心。
“小宇,我知道你一直對安置房的事情耿耿于懷。”
我坦率承認:“是的,我不明白為什么您不為自己爭取一下。那可是您應得的財產啊!”
父親看著我,眼神深邃:“你姑姑比我們更需要這些房子。”
“為什么這么說?姑姑家經濟條件明明比我們好!”
03
父親搖搖頭,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而是問道:“你有沒有發現,你姑父對咱們家人的態度?”
我愣了一下,回想起姑父冷淡的神情和敷衍的言談,若有所思:“姑父好像...不太熱情?”
“不只是不熱情,”父親語氣變得嚴肅,“你姑姑的婚姻不幸福,這些年受了不少委屈。這些房子,是你奶奶給她的一份保障。”
這個回答讓我陷入沉思。我從未從這個角度思考過問題。如果姑姑的婚姻真的不幸福,那么這兩套房子確實能給她提供一定的經濟獨立和安全感。
“可是,姑姑看起來生活得很好啊?”我有些困惑。
父親苦笑一下:“人前人后,往往是兩副面孔。你姑姑要強,不肯在外人面前示弱。”
我開始重新審視之前的種種,越發覺得父親的話有一定道理。
姑姑臉上的光鮮,可能掩蓋著內心的不安和痛苦;而父親的默默接受,也許并非軟弱,而是一種對家人的深刻理解和無言支持。
就在我逐漸接受這個解釋的時候,一個意外的發現讓我開始懷疑父親所說的一切。
那天,我去一家高檔寫字樓面試,在電梯里偶遇了父親。他西裝革履,氣度不凡,與平日里那個樸素的中年人判若兩人。
更讓我震驚的是,電梯里其他人對他的稱呼——“張總”。這是怎么回事?我那個普通的中層管理父親,為什么會出現在這樣的場合,還被人尊稱為“總”?
那次在電梯里的偶遇后,我并沒有馬上質問父親。好奇心驅使我做了一些調查,結果發現父親竟然是一家投資公司的創始人,據說資產規模相當可觀。
這與他平日里展現給家人的形象完全不符。
我一時不知該如何面對這個真相。如果父親真的很富有,為什么還要租住那樣的小房子?為什么不爭取安置房?為什么要讓全家人,包括奶奶,過著拮據的生活?
帶著滿腹疑問,我選擇了暫時保持沉默,繼續觀察。
這期間,姑姑一家的生活依舊光鮮亮麗。表妹小美考上了名校研究生,姑姑逢人便夸,說多虧了有了安置房,才給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我女兒在新房子里有自己的書房,安靜又舒適,學習效率高多了!”姑姑在親戚聚會上驕傲地說,“這都要感謝我媽,要不是她把房子都給了我們,小美也不會這么優秀。”
話雖如此,但姑姑看望奶奶的次數越來越少,有時甚至一個月才來一次。每次來也是匆匆忙忙,留下一些水果和補品就走。相比之下,父親幾乎每天都會抽時間陪奶奶說說話,周末更是雷打不動地帶她出去轉轉。
奶奶變得越來越沉默,有時望著窗外發呆,似乎在思考著什么。我隱約感覺到,她對自己的決定產生了一些懷疑。
有一次,我陪奶奶在小區花園散步,她突然問我:“小宇,你爸爸有沒有提過安置房的事?”
我搖搖頭:“爸從來不提這事。”
奶奶嘆了口氣:“你爸這人,從小就懂事,吃虧也不吭聲。”她頓了頓,低聲說,“有時候我在想,當初的決定是不是太偏心了......”
我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只能安慰道:“奶奶,您別想那么多,爸他不在乎這些。”
“我知道他不在乎,”奶奶的眼中泛起淚光,“可我這心里不踏實啊。麗華有了房子,對我反而越來越疏遠了。”
我握住奶奶布滿皺紋的手,心中五味雜陳。原來奶奶也察覺到了姑姑的變化,也為自己的決定感到不安。
這個發現讓我對奶奶多了幾分理解,也對父親的處事態度有了新的思考。也許,正如父親所說,生活不只是房子,還有更重要的東西。
04
就在我漸漸接受現狀的時候,父親做了一件令我意外的事情——他鼓勵我在城市買房。
“小宇,你工作穩定了,應該考慮買套自己的房子。”一天晚上,父親突然對我說。
我愣住了:“爸,您知道現在房價多高嗎?我工資才多少,根本買不起啊!”
父親笑了笑:“首付我來幫你,剩下的你自己慢慢還貸款。”
“您哪來那么多錢?”我故意試探道。
父親平靜地說:“這些年也存了一些,足夠給你付個首付了。”
我心中疑惑更深,但還是按照父親的建議開始看房。在他的幫助下,我很快在市中心附近買了一套小公寓。出乎我意料的是,父親直接幫我付了一半的房款,剩下的才辦理的貸款。
這筆數目不小的資金,再次證實了我的猜測:父親的經濟狀況遠比他表現出來的要好得多。
帶著這個疑問,我再次細致觀察起父親的一舉一動。他依舊每天按時上下班,穿著樸素,生活簡單,看不出絲毫富人的跡象。唯一的變化是,他開始頻繁接聽一些神秘的電話,有時甚至會用英語交談。
我的新公寓裝修好后,奶奶特意來看了看,臉上洋溢著欣慰的笑容:“小宇有自己的房子了,真好。”
姑姑聽說后也來參觀,看到精裝修的公寓,她眼中閃過一絲驚訝:“志明居然給你買了這么好的房子?他哪來這么多錢?”
我故作輕松地說:“爸這些年存了一些,再加上我自己的積蓄和貸款。”
姑姑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臉上的表情有些復雜。
隨后的日子里,姑姑來看奶奶的頻率竟然增加了,每次來還會刻意提起安置房的事情,似乎在向奶奶證明自己沒有忘恩負義。
“媽,您看我把房子裝修得多好,以后您要是想住,隨時都可以來!”姑姑熱情地說。
奶奶只是笑笑,沒有多說什么。我知道,她看透了很多事情,只是不愿點破罷了。
這種表面的和睦下,隱藏著我越來越多的困惑。父親到底是什么身份?他為什么要隱瞞自己的經濟實力?安置房的背后,是否還有我們不知道的故事?
直到有一天,我偶然在父親的書房里發現了一份文件,上面赫然寫著某知名投資公司的董事長名單,而父親的名字,赫然在列。更讓我震驚的是,文件旁邊還放著幾份房產證,地址都在城市最繁華的區域。
我的心跳加速,手微微顫抖。這一刻,我終于明白了父親的“平靜”背后,隱藏著怎樣驚人的秘密。
帶著這個驚人的發現,我決定直接詢問父親。那天晚上,當全家人都睡了,我敲開了父親書房的門。
“爸,我有些事想問您。”我鼓起勇氣說道。
父親從文件中抬起頭,鏡片后的眼睛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什么事?”
我直截了當地問:“您是某投資公司的董事長,對嗎?”
父親臉上的表情沒有絲毫波動,只是輕輕放下了手中的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在您房間看到了文件,還有幾份市中心的房產證。”我猶豫了一下,“爸,您為什么要隱瞞這些?”
父親沉默了片刻,摘下眼鏡揉了揉鼻梁:“坐吧,是時候告訴你一些事情了。”
接下來,父親向我講述了他這些年的創業歷程。原來,在我還上大學的時候,父親就已經開始創業,憑借敏銳的商業嗅覺和扎實的管理經驗,他的投資公司迅速發展壯大。
如今,公司資產規模已經超過十億,而父親個人資產也相當可觀。
“那您為什么要讓全家人住在那么小的房子里?為什么要放棄安置房?”我不解地問。
父親微微一笑:“小宇,你以為房子就代表一切嗎?我選擇簡樸的生活,是因為我不想讓財富改變我們家的本質。至于安置房,那是你奶奶的心意,我必須尊重。”
“可是......”
“再說,”父親打斷我,“我早就在市中心買了幾套房產,那些安置房對我來說,真的不算什么。”
我漸漸明白了父親的用意,但仍有疑問:“那您為什么不告訴奶奶和姑姑?”
父親的表情變得嚴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需要學習。你姑姑需要學會珍惜和感恩,而不是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至于你奶奶,她老人家自有她的智慧,有些事情,她未必不知道。”
這番談話讓我對父親有了全新的認識。他不是軟弱,而是深謀遠慮;不是無能,而是選擇了低調。他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護著這個家庭,同時給每個人留下了成長的空間。
就在我逐漸理解父親的同時,姑姑家卻發生了變故。
05
一天深夜,姑姑突然帶著滿臉淚痕來到我們家,奶奶連忙將她摟入懷中:“麗華,怎么了?”
姑姑哭訴道:“媽,我和姚強可能要離婚了。”
這個消息如同一顆炸彈,震驚了所有人。原來,姑父姚強一直對安置房心存不滿,認為既然是丈夫,房產理應有他的一份。最近,他甚至提出要將其中一套房子過戶到他的名下,作為夫妻共同財產。
“他說,如果我不同意,就起訴離婚,到時候法院會判一半給他!”姑姑哭得梨花帶雨,“媽,我不能讓他得逞啊!這可是您給我的房子!”
奶奶面色凝重,輕輕拍著姑姑的后背:“別怕,我們會想辦法的。”
父親一直沉默地聽著,最后開口道:“麗華,房子是媽給你的,房產證上只有你的名字,法律上是你的個人財產,姚強沒有權利要求分割。”
“真的嗎?”姑姑抬起淚眼。
“當然,”父親肯定地說,“不過,為了避免麻煩,我建議你先咨詢一下律師,了解具體的法律程序。”
姑姑感激地看著父親:“哥,謝謝你......”
父親擺擺手:“不用謝,我們是一家人。”
這場家庭危機來得突然,卻也在我意料之中。看來,父親早就預見到姑姑的婚姻可能出問題,所以默認了奶奶將安置房全部給姑姑的決定。這是一種遠見,更是一種保護。
接下來的日子里,姑姑和姑父的關系急轉直下,幾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姑父甚至揚言要將姑姑和奶奶告上法庭,要求分割財產。
表妹小美被夾在父母的爭執中間,每天以淚洗面。她原本計劃研究生畢業后與男友結婚,如今卻因為家庭變故而不得不推遲婚期。
“表哥,我不知道該怎么辦......”有一天,小美找到我傾訴,“媽媽想把其中一套安置房作為我的嫁妝,可爸爸卻說那是他的功勞......”
我安慰她:“別擔心,會有解決辦法的。”
表妹嘆了口氣:“說實話,有時候我真的很羨慕你們家。雖然物質條件沒有我們好,但你們家的氛圍那么溫馨,父母那么恩愛。”
她的話讓我沉思良久。是啊,也許這才是最寶貴的財富——和睦的家庭關系,互相尊重的親情。這些是金錢和房產都無法比擬的。
姑姑的婚姻危機持續發酵,她開始減少看望奶奶的頻率,只在需要老人簽字辦事時才露面。這種變化,奶奶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志明,我是不是做錯了?”一天晚上,奶奶握著父親的手,淚流滿面,“我把房子都給了麗華,反而害了她......”
父親安慰道:“媽,別這么想。您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是人心難測,事情的發展有時超出我們的預期。”
“可是現在麗華的婚姻都要破裂了,我這心里太難受了......”
父親沉思片刻,說道:“媽,人生有時候需要經歷一些挫折才會成長。麗華這些年一直被姚強壓制,如今有了經濟基礎,反而能夠勇敢面對。這或許是一種解脫。”
奶奶似乎被父親的話打動了,擦干眼淚點點頭:“你說得對,麗華嫁給姚強這么多年,從來沒有笑得開心過。”
這場談話讓我對父親更加敬佩。他不僅有經商的頭腦,還有處理家庭關系的智慧。在他看來,每個困境都是一個成長的機會,每個選擇都有其深遠的影響。
隨著姑姑婚姻危機的加劇,奶奶的身體狀況也開始下滑。她日漸消瘦,經常整夜失眠,有時還會無端落淚。父親見狀,決定接奶奶到自己家中長住,親自照顧。
這一舉動引起了姑姑的不滿:“媽是我們一起照顧的責任,憑什么你說接就接?”
父親平靜地回應:“媽現在身體不好,需要人細心照料。你最近忙著處理婚姻問題,恐怕沒有精力照顧她。等你處理完自己的事情,隨時可以來看望她。”
姑姑無言以對,最終默認了這個安排。
就在這個家庭風波愈演愈烈的時候,父親突然宣布了一個決定——為奶奶舉辦一場盛大的七十歲壽宴。
“媽一輩子辛苦,七十大壽怎么著也得隆重慶祝一下。”父親說道。
姑姑皺起眉頭:“現在這種情況,還辦什么壽宴?”
“越是困難的時候,越需要家人團聚。”父親堅定地說,“而且,媽的七十大壽,是我們作為子女必須盡的孝道。”
06
在父親的堅持下,奶奶的壽宴定在了她生日那天,地點選在了市中心一家五星級酒店。
當我聽到這個安排時,不禁對父親豎起了大拇指。他終于不再掩飾自己的經濟實力,準備用一場盛大的壽宴,向所有人展示他對母親的孝心和自己的真實面目。
我期待著那一天的到來,期待著所有人面對真相時的震驚表情。特別是姑姑,當她得知自己一直看不起的哥哥,竟然是一個身家過億的企業家時,會有怎樣的感受?
奶奶的七十歲大壽如期而至。那天,我穿著正裝,提前到達了壽宴現場。酒店的大廳裝飾得富麗堂皇,鮮花、氣球和壽字圖案營造出喜慶的氛圍。
大廳中央,一塊巨大的電子屏幕不斷播放著奶奶年輕時的照片和全家人的歡樂時刻。
壽宴定在中午十二點開始,但早上十點,賓客們已經陸續到達。父親站在門口迎接每一位來賓,氣度非凡,完全不似平日里那個低調樸素的中層管理者。
“張總,好久不見啊!”
“志明兄,聽說你最近又拿下了一個大項目,恭喜恭喜!”
“張董,您母親七十大壽,我們必須來祝賀!”
這樣的稱呼和對話不斷入耳,讓在場的親戚們面面相覷,議論紛紛。
“志明什么時候成了'張總'?”
“他不是在電子廠上班嗎?怎么這么多商界人士來給他母親祝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