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5日,陜西。
39歲的楊得志收到一份絕密電報。看著上面簽署著"毛澤東"三個字,這位久經沙場的將軍立馬慎重起來:看來絕非小事。
讀過電報,表情嚴肅的他立即召集部下開會。隨后,一支解放軍部隊從西安出發,全速前往山東兗州一帶。
這支精銳之師就是后來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9兵團,兵團司令員就是楊得志。實際上,部隊出發的第一天,戰士們心里就已明白:中央這是要排他們前往朝鮮戰場了。
中央給予的時間緊迫,急行軍并不容易,但第19兵團還是按時抵達了山東。之后,楊得志和政委李志民在山東一帶休整部隊,等待下一步指示。幾天后,19兵團收到中央軍委的通知:司令員楊得志和政委李志民速到中南海,有領導要見他們。
于是,兩位將軍火速趕往北京,在離開之前告訴部下:“先好好休整,一切等我們回來再說!”
他們到達中南海后,立馬就被朱老總接見。這位64歲的老領導,身體看起來已不如前,但再見兩位愛將,他顯得格外激動,緊緊握住他們的手。
朱總一向說話簡練,這一點他的戰士們都熟知。這次也不例外,盡管很高興但也沒有過多寒暄,直接告訴楊得志和李志民兩個消息:
首先,彭德懷已率部進入朝鮮,戰斗進展不錯,但也十分艱苦。這一點其實不用朱老總親口說,楊、李兩人也早已知曉。在過去的幾天里,他們一直關注著前線的戰況。
其次,朱德說了這樣一段話:
"老彭點名點將要你們19兵團,他這個人你們是了解的,從不向中央提什么困難和要求。但他提到了你們19兵團,所以主席、恩來同志要我找你們談一談!"
朱德沉思片刻后,補充了一句:“兵者百歲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
楊得志和李志民此時才意識到,朱德是代表中央與他們談話的。隨后,還未等兩位將軍回答,朱德走到墻上掛著的朝鮮地圖前,詢問他們:“還有什么問題需要中央解決,盡管提!”
向中央提要求?
需要兵力,19兵團并不缺;需要飛機、好的坦克、高精度大炮,當時的軍委能提供嗎?
事實上,根據目前公開的軍史和戰史來看,后來入朝的任何一支部隊在出發前都沒有向中央提出要求獲得更好的軍備。
楊得志年輕直率。既然朱德代表中央詢問,他就代表19兵團全體將士,提出一個要求:希望朱德總司令能夠親自去山東走一趟,親眼看一看。
既然楊得志提出這個要求,朱德自是無法拒絕,他又交代了一些問題后,讓楊李二人先行回山東。
而楊得志為何會提出這樣一個要求?
楊得志讓朱老總來山東一趟,顯然是因為朱老總的到來定能極大地鼓舞士氣,起到戰前動員的作用。但是,我們不禁要問:是怎樣的情況下,還會需要年過60的總司令,親自到山東去干這件事。
現在的年輕人或許很難想象,在朝鮮戰爭爆發前,大量的解放軍部隊處于怎樣一種狀態。當時,全國范圍內已經沒多少仗可打了。這些穿著軍裝的年輕人不想增加老百姓的負擔,有的加入了地方基建工作中,有的部隊甚至組織戰士們在當地種地、養豬。
而部隊在政策方面,也在積極落實復員。正如電影《長津湖》里出現的一幕,打了多年仗的男主角,能回家了。他們終于可以在新中國,過上父母身前盡孝、膝下妻兒環繞的幸福生活。
然而,1950年6月份,朝鮮戰爭爆發了。從10月1日,毛主席收到金日成迫切的求援信那一天起,很多計劃注定會被打破:
對中央來說,毛主席和周總理定下的諸多大計劃,都需要再考慮。這些大計劃包括全面發展經濟,也包括找時機解放臺灣省;
而對普通子弟兵來說,則是再別父母妻兒遠赴戰場,因為領導告訴他們:“不管我部入不入朝,先回來待命吧!”
這是毛主席平生,做得最艱難的選擇之一。從10月1日到10月18日,毛主席經歷了18天的夜不能寐。打了那么多年仗,他很清楚美帝是在咄咄逼人,飛機已經在試探著侵擾我國東北邊境。這一拳若不打出去,后面可能會有“百拳來”。
但同時,也得面對這樣的幾個現實問題:
其一,美國人有核武器,而中國沒有。
正如開戰后世人所看到的,每一次美帝戰入膠著之時,從杜魯門到麥克阿瑟就開始拿核武說事。杜魯門甚至在記者招待會上,公開表示會動用他們擁有的一切武器。
開戰前,毛主席其實已經料到了這一點,他是這樣說的:“你打原子彈,我丟手榴彈,抓住弱點,跟著你,最后打敗你。”
毛主席需要面對的第二個殘酷現實是:彼時的中國和美國之間的綜合國力,相差太大了。當時,美國年鋼產量為8772萬噸,中國60萬噸;美國工農業總產值為2800億美元,中國100億美元。
二者差距幾何,已無需再比較。
而這一切,是毛主席及決策層領導們不得不面對的。因為現實很殘酷,所以當他跟將軍們開會時,才會有人罕見地提出不同意見。
就在毛主席反復思量,中央領導激烈討論時,駐扎在各地的普通子弟兵也面臨著同樣的考驗。
戰士們沒見過原子彈,甚至很多人連這3個字怎么寫都不知道,但是他們不會不知道其威力。事實上,在開戰前,我軍就已經在部隊里普及過這種武器的相關知識,如何防止核輻射、一旦沾上了該怎么辦……
這就是當時的真實境況。
所以,不要再不負責地說:中國人民志愿軍之所以敢跟美國人打,是因為對核武器的威力一無所知;不要再不負責地認為:中國人民志愿軍之所以敢跨過鴨綠江,是因為完全不了解美國人的作戰能力。
他們是了解的。
在這種情況下,誰能夠穩定軍心鼓舞士氣呢?楊得志一下就想到了朱德。
蕭克曾說過一句話:“朱德在部隊中有很高的威信,部隊對朱德帶著點神秘式的信仰!”這也是事實。
開國將軍們稱呼朱德為"紅軍之父"、"中國軍人的偉大導師"和"永遠的總司令",能夠配得上這些稱謂的唯有一人:朱德。
朱老總在軍中的威望是何時確立的呢?那是一次部隊面臨生死困境之時。1927年9月初,南昌起義軍在三河壩分兵,朱德帶領部分兵力留守以掩護主力。到了10月份,部隊到達江西天心圩時,政工干部全部離開了。幾位骨干找到73團指導員陳毅,提議穿便衣前往上海另謀發展。
然而,朱德在這個關鍵時刻登高一呼:“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強!”在這一時刻,跟隨朱德留下的人中包括后來的十大元帥林彪、陳毅,以及開國大將粟裕和1928年犧牲的名將王爾琢。多年后,回憶起這段日子,平時不善言談的粟裕說:“只見他威武地站在一塊斷壁上,手里掂著駁殼槍,正指揮后續部隊通過隘口……”這句話中的“他”指的就是朱德。
這一幕深深烙印在粟裕將軍等人心頭。自那以后,每當部隊面臨巨大壓力、需要有人力挽狂瀾之際,朱德永遠是最堅挺的后盾和導向標。
這一點在革命的幾十年中不斷被證明。
顯然,作為19兵團司令員的楊得志正是深知這一點。他之所以知曉,不是通過他人告知,而是因為他曾長時間跟隨朱德。
1911年,楊得志出生于湖南的一個鐵匠家庭。在他17歲那年,他跟隨哥哥一起參加了湘南起義。可以說,在所有子弟兵中,他是為數不多有幸長期跟隨朱德學習作戰的將領。他跟隨朱德上井岡山、打日本鬼子,以及參加解放戰爭。
這位血性的年輕將領對朱德的命令從來都是堅決執行。
1945年,朱德讓楊得志離開陜北,回到冀魯豫地區。楊得志回答道:“您什么時候讓我走,我就什么時候走!”
1947年,解放石家莊時,36歲的楊得志擔任主帥,朱德擔心他承擔不起這樣的責任,于是索性搬到野司去住。楊得志擔心朱德的安全,表示這里很危險,但朱德回答說:“你們都在這里,飛機不一定就會專找我朱德!”
由于長期跟隨朱德,因此楊得志對他也是非常了解。晚年時,楊將軍提到他的老領導時說:“什么困難都難不倒他,我們都將他當成父親!”兩人相差25歲,把朱老總當成父輩一點不為過。
新中國成立后,這對親如父子的將帥分別。朱德留在北京,而楊得志則前往陜西。當彭德懷指名19兵團參加朝鮮戰爭時,楊得志正忙著組織部隊修建寶雞到天水的鐵路,同時進行農田開墾。
在這種情況下被急點兵,楊得志清醒地認識到:如果朱老總能夠到19兵團來一次,他和他的部隊都將受到極大的鼓舞。
楊得志和朱德交談過后,便馬不停蹄的趕回兗州。他知道總司令既然答應了就一定會來,無論他有多忙。
一周后,朱德出現在兗州。山東12月里天氣嚴寒,朱德的到來使得這個小縣城變得與眾不同。
關于朱德應該住在哪里,19兵團的干部們有不同的意見。最終,在大家爭論不休的時候,朱德帶著警衛來到楊得志等人居住的四合院。他的意思是,要和這些年輕人擠在一起。
楊得志像在石家莊戰役中一樣,苦口婆心地勸首長去一個條件更好的地方住,但最終沒有如愿。由于條件差,甚至沒有燒煤的火爐,楊得志只好讓戰士們在總司令的房子里生起一盆木炭火。
然而,這盆炭火,朱德沒烤多久就站起身來。他對楊得志說:“不行,我得先下去看看連隊!”19兵團的連隊分布得很散,每個駐地相隔很遠,楊得志建議:“老總,就在這有木炭火的房子里,分批接見指戰員代表吧!”
朱德頓時惱了,表示絕不同意。無奈之下,楊得志只能陪同總司令一個駐地一個駐地地走訪。這樣一來,朱德對部隊的情況以及將士們的狀態了如指掌。
幾天后,也就是12月19日,19兵團召開了一場大會。
本來,這個會議是只有團以上干部才能參加的。但最后,會場擠得滿滿當當。那些從未見過總司令的普通士兵們,索性站在小板凳上,就想從人群的縫隙中瞥上一眼。負責維持會場秩序的小戰士不斷喊著:“快下來,你們快下來!”
作為司令員的楊得志看到這一幕,有些尷尬。朱德卻笑了,他開心地說:“看來有很多同志大概不知道朱德長得什么樣子!好吧,我下去走一圈,跟大家認識一下!”
說著就走下主席臺,繞了一圈還盡可能的和戰士們一一握手。
被記錄在19兵團軍史中的那次會議上,朱德沒有帶講稿。他告訴將士們他此行來是為了給大家打氣,但他覺得實際上并不需要他來,因為“你們的士氣已經很高了”。這句話立時讓大家開心鼓舞起來。
那一天注定是難以忘懷的。
后來,楊得志得知了這樣一件事:
在朱德到達山東后不久,毛主席給在朝鮮的彭德懷發了一封電報,上面寫著:“已煩請朱老總前往動員!”原來,彭德懷之前一直擔心19兵團不能迅速參加朝鮮戰爭,一直給主席發電報催促。而在毛主席回電發出后,彭德懷再也沒有催過了。
盡管身在朝鮮,但彭德懷非常清楚:朱老總去了山東,19兵團即將到來。
就在朱德離開山東兩個多月后的1951年2月,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9兵團跨過了鴨綠江,投身朝鮮戰場。
在異國他鄉,這支英雄的部隊先后參加了第5次戰役、1951年夏季防御戰役、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等。而楊得志本人,先后擔任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副司令員和第三任司令員,立下了赫赫戰功。
作為青年將領,他經歷了這樣的磨礪。
楊得志再次見到朱德是在1954年10月國慶觀禮期間。當戰將歸來時,在天安門城樓上,毛主席握著楊得志的手,高興地對大家說道:
"你們都認識吧,此人大名楊得志,當年強渡大渡河的紅一團團長,如今是志愿軍的副司令,德懷的助手。此人一直是志愿軍,上井岡山就是志愿去的,那時候就是志愿軍了!"
朱德站在一旁聽完這些,也跟著笑了起來。楊得志明白,他沒有讓老首長失望。
之后的數年里,每當中央要開會,楊得志都會從地方趕到北京,朱德看見他都會囑咐幾句。而每次朱德到山東考察,擔任濟南軍區司令員的楊得志,無論多忙都會親自陪同。
1976年夏初,時任武漢軍區司令員的楊得志一到北京,就聽說朱德病重入院,他趕緊前去探望。
聽說楊得志來了,狀況已經非常不好的朱德硬撐著打起精神。他們談了很多,回憶起從井岡山到長征,從陜北到石家莊,當然還有1950年的那次山東之行……
在離別時,90歲的朱德非要下床相送,65歲的楊得志連連說:“受不起,老首長,我受不起啊!”最終,他又一次沒有拗過老首長,朱德還是把他送到了電梯口,才不舍地揮手告別。
而這就是他們見得最后一面。
1976年7月6日,朱德去世。這位開國元帥留給世人的,除了不可復制的傳奇,還有中央特別會計室存款結算單上的一份存款:20306.16元。他一生中只攢下這些錢。
1994年10月25日,開國上將楊得志病逝。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劉華清、張震在《人民日報》上評價他:“不愧為一代忠勇之將。”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距離那場志愿軍動員會已經過去了70多年。慶幸的是,1950年12月19日那天,參會的將士們在奔赴戰場前如愿見到了他們心中渴望見到的人:“紅軍之父”的朱德。而今,那位笑著從主席臺上緩步走下來的總司令也已經離開我們40多年了,但他卻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