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地名人名虛構,請勿與現實關聯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聯網,部分圖片非真實圖像,僅用于敘事呈現,請知悉創作
“同志,我找張志國。”村婦李秀蘭緊攥著發黃的結婚照,站在宏偉的辦公大樓前。
“張志國?哪個部門的?”接待員頭也不抬。
路過的首長停下腳步:“你剛才說誰?”
“張志國,二十年前下鄉的北京知青,我丈夫。”
首長的茶杯砸在地上,碎了...
01
1988年春天,麥苗剛剛泛青。河南欒川縣一個叫石板溝的小山村里,李秀蘭站在自家的土坯房前,望著遠處的山巒發呆。
她今年四十歲了,臉上的皺紋像田地里的溝壑,深深淺淺。
她的兒子張小軍今年考上了鄭州大學,是村里第一個大學生。
鄰居王嬸走過來,拍拍她的肩膀:“秀蘭,聽說你要去北京找志國?這么多年了,人家早就把你忘了。”
李秀蘭沒說話,只是抿了抿嘴唇。
“城里人啊,心都野了。你何必自取其辱?”王嬸嘆了口氣。
“我就是想去看看。”李秀蘭的聲音很輕,像是在自言自語。
她回到屋里,從床底下的木箱里拿出一個鐵盒子。打開盒子,里面是一張泛黃的結婚照和一本工作證。
照片上,年輕的張志國穿著藍色中山裝,她穿著花布衣裳,兩人挽著手,笑得燦爛。
那是1970年拍的。
李秀蘭把照片和工作證小心翼翼地放進貼身的口袋里。她決定了,明天就去北京。
火車上擠滿了人。
李秀蘭坐在硬座上,手里攥著一個布包。包里有五百塊錢,是她這些年攢下的所有積蓄。
對面坐著一對年輕夫妻,女人靠在男人肩上睡覺。男人不時摸摸女人的頭發。
李秀蘭別過臉,看向窗外飛馳而過的田野和村莊。
她想起了1968年的那個夏天。
那年,北京來了一批知青。張志國就是其中之一。他被分配到石板溝村,住在村委會辦公室旁邊的一間小屋里。
張志國很瘦,戴一副眼鏡,說話文縐縐的。他是北京某高干的兒子,但從不擺架子。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教村里的孩子認字。
李秀蘭是村里的掃盲教師,常跟他一起教書。漸漸地,兩人熟悉起來。
張志國曾對她說:“秀蘭,你真勤快,又聰明。我喜歡你。”
那時她才二十歲,臉一下子紅到了脖子根。
1970年,他們結婚了。
張志國的父母沒來,據說是因為工作忙。婚禮很簡單,就在村委會辦公室里辦的,請了幾桌酒。
那是她這輩子最幸福的一天。
02
火車到站了。
李秀蘭跟著人流走出北京站,一下子愣住了。
高樓大廈,寬闊的馬路,成群的自行車和轎車。這哪是她想象中的北京啊。
“同志,請問怎么去復興門?”她攔住一個匆匆走過的年輕人。
年輕人看了她一眼:“坐地鐵最快。”
“地鐵?”李秀蘭茫然地問。
“就是地下鐵路。”年輕人指了指站口的方向,“那邊下去就是。”
李秀蘭謝過他,提著布包朝站口走去。
她手里攥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張志國當年留下的地址:北京市復興門外大街14號,機械工業部。
這是她唯一的線索。
下了地鐵,李秀蘭按照路人指點,找到了復興門外大街14號。
但門口的牌子上寫的卻是“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
“同志,請問這里是不是機械工業部?”她攔住一個出來的工作人員。
“機械工業部?那早搬走了,至少十年前的事了。”那人說,“現在在三里河那邊。”
“三里河怎么走?”
“坐公交車吧,44路到頭。”
李秀蘭又輾轉坐車,找到了三里河的機械工業部。
“同志,我找一個叫張志國的人。”她對門衛說。
“張志國?什么職務?”門衛翻開登記本。
“他是1978年從河南欒川縣回來的知青。”
門衛搖搖頭:“沒有這個人。你確定他在我們部工作?”
“他當年留的地址就是這。”李秀蘭掏出那張發黃的紙條。
門衛看了一眼:“這都十年前的事了。可能調走了。你有他的其他信息嗎?”
李秀蘭搖搖頭。
“這樣吧,你去人事處問問。一樓右拐到頭。”
人事處的同志查了檔案,也沒有張志國的記錄。
“同志,麻煩幫我查一下,他是北京干部子弟,1968年下鄉,1978年回城。”李秀蘭央求道。
人事處的中年女同志看著她質樸的穿著和焦急的神情,態度緩和了一些:“我幫你查查全系統的調動記錄吧。”
過了一會兒,那位同志說:“有一條記錄顯示,張志國同志1980年從我部調往國務院機關工作了。”
“國務院?”李秀蘭瞪大了眼睛,“在哪里?”
“西長安街,不過普通人進不去。”那位同志看著她,“你跟他是什么關系?”
“我是他愛人。”
那位同志上下打量著李秀蘭,眼神有些復雜:“他...在國務院工作的這些年,一直沒聯系你?”
李秀蘭低下頭:“是的。”
“你有照片之類的證明嗎?”
李秀蘭掏出那張結婚照。
那位同志看了看照片,又看看李秀蘭,嘆了口氣:“你先別去國務院了,那邊管得嚴,你進不去。我有個建議,你去中南海附近的西交民巷8號,那里有個接待室,你可以在那里登記,說不定能找到人。”
李秀蘭感激地點點頭:“謝謝同志。”
03
李秀蘭在西交民巷轉了好幾圈,才找到那個不起眼的8號門。
門口站著兩個警衛,目光警惕。
“同志,我想找人。”李秀蘭走過去。
“找誰?”警衛問。
“張志國,1980年從機械工業部調到國務院工作的。”
警衛看了她一眼:“你有介紹信嗎?”
“沒有。”
“沒有介紹信不行。”
李秀蘭急了:“同志,我是他愛人,從河南欒川縣來的。我找了他十年了。”
警衛猶豫了一下:“你等等。”
他進去打了個電話,然后出來說:“你可以進去登記,但不保證能找到人。”
李秀蘭跟著警衛進了接待室。
接待室里有幾張桌子,一位戴眼鏡的中年女同志正在接待一個老人。
等輪到李秀蘭時,她把結婚照和工作證遞了過去:“同志,我找張志國。”
“張志國是哪個單位的?”那位女同志問。
“1980年從機械工業部調到國務院的。”
“他是什么職務?”
“我不知道。”李秀蘭說,“我是他愛人,從河南來找他的。”
女同志看了看照片,又看看她,表情有些驚訝:“你在這里等一下。”
她拿著照片和工作證進了里間。
李秀蘭坐在椅子上,心跳得厲害。
過了大約十分鐘,一位穿著軍裝的中年人從里間走出來,徑直向李秀蘭走來。
他看起來很威嚴,肩上的肩章表明他是個高級軍官。
“同志,請跟我來。”他對李秀蘭說。
李秀蘭跟著他穿過幾道門,來到一間裝修考究的小會議室。
“請坐。”軍官示意她坐下,自己坐在對面,“你找張志國同志?”
“是的,他是我丈夫。”李秀蘭有些緊張。
“他是什么時候從河南回京的?”軍官問。
“1978年底。那時兒子才8歲。”
“這十年,他沒有聯系過你?”
“前兩年有幾封信和一些錢。后來就斷了。”李秀蘭低著頭,“我想,他可能是在城里有了新家庭,忘了我們娘倆了。”
軍官沉默了一會兒,突然問:“你叫什么名字?”
“李秀蘭。”
“你是哪里人?”
“河南欒川縣石板溝村的。”
軍官注視著她,目光嚴肅:“你能詳細講講你和張志國的相識經過嗎?”
李秀蘭不明白為什么要問這些,但還是一五一十地講了起來。
她講道,張志國當年怎么教村里的孩子認字,怎么幫老人看病,怎么跟她相戀結婚。講到,他臨走時怎么承諾很快接她們娘倆進城,講到,這些年她怎么苦苦等待。
軍官聽完,站起身來:“李秀蘭同志,請你再等一下。我需要向領導匯報一下情況。”
他拿著那張結婚照離開了。
李秀蘭坐在那里,不安地搓著手。她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也不知道能不能見到張志國。
半小時后,門開了。
一位穿著筆挺西裝,戴著金絲眼鏡的中年人大步走了進來。他身材高大,舉止威嚴,一看就是個大人物。
他站在門口,目光炯炯地盯著李秀蘭。
李秀蘭看清了他的臉,心跳幾乎停止。
“張志國?”她試探著叫了一聲。
首長聽到“張志國”這個名字后,臉色突變,吃驚地說:“你說誰?你再說一遍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