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5000?開什么玩笑?"我盯著手機屏幕上張揚發出的同學聚會通知,眉頭緊鎖。
"這是聚會還是斂財?"老張在電話那頭急切地問:"你不會真打算退群吧?大家都交了啊!"
"我有我的理由。"我淡然按下退出按鈕。
沒想到,聚會當天,老張慌張來電:"李明,你得來看看,這里亂成一團了!所有人都傻眼了..."究竟發生了什么?
01
周五的傍晚,我照例加班到八點。
寫完最后一行代碼,伸了個懶腰,準備收拾東西回家。
這時,手機突然震動起來,連續不斷的提示音引起了我的注意。
打開一看,是沉寂已久的大學同學群,一下子蹦出了幾十條消息。
"十年了,是時候聚一聚了!"班長張揚在群里發言。"這次我們要辦得有排面,讓其他班級都羨慕!"
我隨手點開消息,一邊收拾桌面,一邊瀏覽群聊內容。
這個曾經熱鬧的群,近幾年已經很少有人發言了,偶爾有人發個廣告或者節日祝福,大多也是石沉大海。
張揚在群里發了一張精美的電子海報,上面寫著"青春不散場,十年再相聚"的字樣,還配了我們當年的合影。
海報下方,是一長串聚會安排:五星級希爾頓酒店入住、米其林三星廚師團隊準備的晚宴、豪華游輪夜游江景、知名歌手駐場表演、專業攝影團隊全程跟拍紀念冊制作...看得我一愣一愣的。
"這次聚會預算略微有點高,但為了大家能有個難忘的回憶,每人收費5000元。"張揚在群里寫道,"老同學一場,十年才聚一次,就不要計較這點小錢了,都是為了班級有面子!"
消息一出,群里立刻炸開了鍋。
"支持!難得聚一次,必須安排!"第一個響應的是王海,大學時的班干部,現在據說在某跨國公司做了高管。
"早就想念大家了,這次一定到場!"緊跟著附和的是趙麗,大學里的校花,聽說嫁了個富商。
隨后,一連串的贊同聲和紅包雨在群里刷屏。大家紛紛表示"小錢而已""為了情懷值得""給班級長臉"。
我靠在椅子上,看著這些消息,心里卻泛起一絲疑慮。五千元不算小數目,何況這個安排看起來過于鋪張。回想大學四年,班上六十多號人,我真正熟悉的不過十幾個,平時來往密切的更是屈指可數。這樣一場"盛大"的聚會,意義何在?
回到家中,我翻開了大學畢業相冊。照片上,年輕的臉龐洋溢著青春和希望。那時候,我們總認為友誼會地久天長,但畢業后各奔東西,聯系逐漸減少。十年間,我和幾個關系好的同學還保持著聯系,偶爾聚餐或旅行,簡單而真誠。
群里的討論持續升溫,有人開始發各自的工作照、豪車照,甚至有人曬出自己公司年會的場面,暗示這次聚會要"更上一層樓"。幾個平時在群里幾乎不說話的同學也冒了出來,談論著各自的"成就"。
"李明,你怎么看?"張揚點名問我,"你在互聯網公司做技術,幫我們參考一下拍攝和直播方案吧?"
我猶豫了一下,回復道:"聚會是好事,但是不需要這么復雜吧?簡單聚一聚,聊聊天不也挺好?"
"李明還是那么樸素啊,"王海馬上回應,"十年聚會,沒點排面怎么行?你該不會是嫌費用高吧?哈哈!"
"就是啊,現在誰還在乎那點錢,"趙麗也跟著說,"要我說5000還便宜了,我老公公司年會隨便一場就幾十萬呢!"
我沒有繼續回復,只是默默看著群里的消息。張揚開始收集報名信息,并要求大家在一周內轉賬5000元到他的個人賬戶,"為了方便管理"。
當晚,我躺在床上,腦海中浮現出大學時的畫面。圖書館里一起復習考試的深夜,操場上揮汗如雨的籃球賽,食堂里分享一盤炒飯的溫馨...那些真實的友誼,從不需要用金錢或虛榮來衡量。
第二天,群里又熱鬧起來。張揚發布了第一批繳費名單,感謝那些"夠意思的兄弟姐妹"。王海甚至表示自己愿意多贊助1萬,"為母校和同學貢獻一份力量"。
我依然沒有回應,只是靜靜觀察著。這時,一條私信彈了出來,是大學時和我一個宿舍的老張。
"李明,你怎么看這次聚會?"老張問。
"說實話,感覺有點奇怪,"我回復道,"十年聚會值得慶祝,但何必搞得如此隆重?而且5000元的費用去向也不夠透明。"
"我也這么覺得,"老張說,"但看大家都這么積極,我也不好說什么。"
"你準備參加嗎?"我問。
"可能會吧,畢竟大家都去..."老張的回答有些猶豫。
接下來幾天,群里的氛圍越來越熱烈。
張揚不斷公布繳費名單,已經有三十多人完成了支付。
他還發布了更詳細的行程,甚至提到會邀請當年的一位知名教授出席,強調這是"給母校和老師的尊重"。
02
第五天早上,我正在公司開晨會,手機又是一陣震動。
打開一看,張揚在群里@了所有人:"還沒繳費的同學請抓緊時間,場地需要提前預訂,遲了就沒位置了!不會有人不給母校和同學面子吧?"
這句話讓我心里一沉。用"面子"綁架他人,這種方式我一向反感。
大學四年,我就不喜歡那些光鮮表面下的虛偽交往。畢業后專注于技術和個人成長,反而獲得了內心的平靜與滿足。
晚上回到家,我仔細思考了一番,決定表明自己的立場。我在群里發了一條消息:
"各位同學好,很高興大家十年后還能相聚。但經過考慮,我決定不參加此次活動。祝聚會順利,大家玩得開心。"
消息發出不到一分鐘,張揚就打來了電話。
"李明,怎么回事?不參加?"電話那頭,張揚的聲音有些急切。
"是的,我個人覺得這種聚會方式不太適合我。"我平靜地回答。
"是費用問題嗎?如果經濟有困難,可以少出一點,大家都是同學..."
"不是錢的問題,"我打斷他,"我只是覺得聚會本該是真誠交流的場合,不需要這么多形式主義。"
"你這就不對了,"張揚的語氣變得有些強硬,"大家都支持,就你有意見。這次聚會我花了很多精力籌備,你這樣是不給大家面子,也不給我面子!"
"我沒有這個意思,只是選擇不參加而已。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不是嗎?"
電話那頭沉默了幾秒,張揚冷冷地說:"隨你便吧。"然后掛斷了電話。
掛掉電話后,我長舒一口氣,感覺卸下了一個包袱。
打開群聊,發現張揚已經在群里發了一條消息:"李明說他不參加了,尊重他的選擇。聚會籌備繼續進行,不影響大家的熱情。"
緊接著,幾個活躍分子開始發言:
"估計是混得不好,不好意思來吧!"王海第一個跳出來,配了個聳肩的表情。
"十年了,誰不是風里雨里過來的,有啥好躲的?"趙麗緊跟著附和,還發了個名牌包的照片,似乎是在暗示自己的成功。
"可能是怕花錢吧,哈哈!"劉強也插嘴道,他大學時就喜歡起哄,現在依然如此。
我的手機不斷震動,屏幕上閃爍著一條條消息提示。
有人甚至開始分析我的"退群心理",說什么"肯定是事業不順"、"可能是怕被比下去"。看著這些言論,我并不生氣,反而有些釋然。
窗外的陽光透過百葉窗灑在書桌上,我端起咖啡杯,輕輕抿了一口。這更加堅定了我的決定。沒有猶豫,我直接點擊了"退出群聊"按鈕。
屏幕上顯示"您已退出群聊"的提示時,我感到一陣輕松,就像卸下了一副沉重的枷鎖。
剛退群沒多久,手機又響起提示音。
老張和另外兩個大學關系不錯的同學私聊我,問我為什么退群。
老張發來一段語音,聲音里透著關切:"李明,怎么回事啊?怎么突然就退群了?"
我放下手中的文件,靠在辦公椅上,認真回復:"我只是覺得這種聚會方式不適合我,沒有別的意思。"
"其實我也覺得有點奇怪,"老張很快回復道,"但大家都去,我也不好不給面子。"他的頭像旁顯示著正在輸入的狀態,停頓了幾秒后又補充道:"張揚最近好像換了輛新車,朋友圈里炫耀得很,這次聚會感覺也有點兒邀功的意思。"
"面子之下,還有多少真情實意?"我反問道,手指在鍵盤上敲擊,"如果是真朋友,不需要用金錢和排場來維系。大學四年,我們熬過的考試,一起吃過的食堂飯,徹夜長談的理想,哪一樣需要靠五千塊錢來證明?"
老張沉默了,頭像旁的"對方正在輸入"提示閃爍了很久,最后只回了一句:"你一直都是這么有主見。"言語間似有無奈,又帶著一絲欽佩。
接下來的日子,我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
辦公室的日光燈下,代碼和文件成了我的全部世界。
偶爾,我會收到一些同學的消息,詢問我為什么不參加,我都簡單回答不喜歡那種方式。點開一條條私信,回復完畢后繼續我的工作。
大多數人聽后不再追問,只有少數幾個人表示理解。小林甚至在私信里說:"其實我挺認同你的觀點,但已經交了錢,也只能硬著頭皮去了。"
聚會日期臨近,初秋的風吹過窗臺上的綠植,我幾乎已經把這事忘了。
周末的夜晚,我在家中整理書架時,手機又亮了起來。
直到聚會前兩天,老張又聯系我:
"李明,張揚又提高了要求,說要每人再加1000元,用于請一個網紅主持人和現場直播。
我覺得越來越離譜了..."消息旁邊配著一個愁眉苦臉的表情。
我放下手中的書,皺起眉頭:"你有什么打算?"
"我已經交了5000,現在又要加錢...但都到這份上了,只能繼續吧。"老張的無奈透過文字傳來,還附上了張揚在群里發的長篇通知截圖,上面充斥著"檔次"、"面子"、"體面"等字眼。
我沒有多說什么,只是告訴他注意安全,有事隨時聯系我。放下手機,我繼續整理著書架,心中卻不禁思索:這場聚會到底會如何收場?
03
聚會那天是周六,我本打算在家安靜地看書。中午時分,手機突然響起,是老張打來的。
"李明,你猜怎么著?聚會出問題了!"老張的聲音明顯帶著怒氣。
"怎么了?"我放下書,坐直了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