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能力是高校最重要的資源,存在于所有的教育基礎之上,高校的科研水平由教師決定,教研資源為教師服務,學生培育更是依賴于教師能力。因此,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下,高校的教育資源需要提升,教師的新科技運用能力同樣至關重要。
在人工智能技術重塑教育生態的當下,廣州商學院以敏銳的觸角抓住了時代脈搏。這所高校將人工智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教師能力提升工程,通過持續半年的五場專題培訓,悄然完成了一場教師隊伍的數智化啟蒙。這種對教師發展的戰略性投入,正在為學生的成長鋪設一條通向未來的智能跑道。
當多數高校還在討論是否引入AI技術時,廣州商學院已經構建起完整的教師數智能力培養體系。從知識圖譜構建到AI課程平臺操作,從智慧教學設計到教學評價優化,學校通過專家講座、案例研討、實操培訓的階梯式培養,幫助教師跨越技術焦慮期。
這種系統性培育既不是簡單的工具培訓,也不是技術堆砌,而是以教育邏輯重構為核心,引導教師用AI思維優化教學全流程。教師們在學習如何用AI梳理課程知識體系的同時,也在重新思考教學本質——當機器能完成知識傳遞時,教師更需要強化教學設計、個性化指導等不可替代的價值。
這場靜悄悄的能力革命,正在課堂中轉化為看得見的學生紅利。當教師能夠運用知識圖譜精準定位學習難點,通過AI學情分析實現分層教學,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更清晰的知識導航,更是個性化的成長路徑。
那些原本淹沒在統一進度中的認知盲點,在智能診斷下得以顯性化;傳統課堂難以捕捉的思維過程,通過AI輔助實現可視化追蹤。更重要的是,教師將更多精力轉向高階能力培養,通過AI賦能的混合式教學,設計出虛實融合的實踐場景,讓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錘煉創新思維。
廣州商學院的特別之處在于,它始終將技術應用錨定在教育本質之上。學校推動的AI課程試點不是機械的技術移植,而是以OBE理念重構課程生態。當教師運用DeepSeek、Kimi等工具生成教學資源時,關注點始終在于如何支撐學生的預期學習成果。
這種以終為始的設計思維,使得技術應用始終服務于人才培養目標。獲批的15門“人工智能+”試點課程,正逐步形成可復制的智慧教學模式,這些課程中的學生不僅能掌握專業知識,更在項目實踐中形成AI思維和數字素養,這種復合能力恰是未來職場競爭力的關鍵。
教育數字化轉型不是設備升級的軍備競賽,而是育人方式的深層變革。廣州商學院通過持續半年的教師能力提升工程,讓教師真正掌握數智化教學的核心能力,技術才能轉化為教育生產力。最大的受益者,正是那些在智慧課堂中獲得精準指導、在虛實融合中拓展能力邊界的學生群體。
關注“一千零一個志愿”,獲取更多關于大學的原創解讀、最新最全的大學招生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