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日報網報道, 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平臺“真實社交”上發布了3張大量垃圾漂浮在海上的圖片,并寫道:太平洋上的“中國禮物”。然而,經核查發現,這三張圖片均為舊圖,還有一張經過后期處理。第一張圖是美國自然攝影師伊桑·丹尼爾斯在2017年7月上傳的舊圖,拍攝于印度尼西亞四王群島附近。第二張圖是水下攝影師卡羅琳·鮑爾2017年在“臉書”發布的。根據鮑爾的描述及相關報道,這些圖片拍攝于洪都拉斯北部羅阿坦島附近。第三張圖則為后期合成。
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布的污蔑中國在太平洋產生了大量垃圾(資料圖)
看上去,他想把中國塑造成全球“垃圾制造者”,不僅在貿易上占便宜,還在環保上“危害世界”。這種操作,顯然是給中國扣帽子。事實上,那些漂浮垃圾的來源復雜,很多來自其他國家,甚至包括美國自己。特朗普試圖用這種方式給中國制造輿論壓力,同時向其他國家發出信號:站在美國這邊,才能有好日子過。可惜,這招并沒有奏效。中國迅速反擊,不僅在外交場合澄清事實,還通過實際行動表明態度。比如,加強對美國企業的反傾銷調查,把一些關鍵領域的出口管制提上議程。
特朗普這么做,無非就是想找個 “替罪羊”,轉移國內民眾的注意力。他當總統的時候,各種政策沒少引發爭議,國內問題一大堆,比如經濟發展不均衡、就業難題等。這時候把鍋甩給中國,好像就能把自己的責任撇得一干二凈。但這種做法,不僅顯得他沒擔當,還特別可笑。在如今信息這么發達的時代,想靠一張 P 過的圖就糊弄大眾,那簡直是異想天開。他這一操作,不僅讓自己淪為國際笑柄,也讓大家看清楚了,有些美國政客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真是什么手段都使得出來,連最基本的事實都不顧了。
美國總統特朗普(資料圖)
據悉,全球目前共發現5大主要海洋垃圾帶,分別位于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其中太平洋垃圾帶占有兩處,但太平洋垃圾帶的成因極為復雜,涉及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工業廢棄物、漁業廢棄物以及消費品殘留,不可能單一歸咎于任何一個國家。國際環境保護組織指出,試圖將太平洋海洋垃圾問題簡單歸咎于中國,既無科學依據,也不符合事實真相。
在中國,為推進海洋垃圾污染治理,相關部門圍繞水體治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部署了多項任務舉措。例如,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在2021年發布了《“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大力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全國人大在2023年審核并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第二次修訂),明確了禁止在岸灘棄置、堆放和處理固體廢物,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固體廢物進入海洋,并建立了海洋垃圾監測、攔截、收集、打撈、運輸、處理體系,明確了海洋垃圾管控區域。
特朗普這套路數,簡直是“換湯不換藥”。他指責中國污染太平洋,壓根沒拿出啥證據,綠色和平組織4月20日的報告反倒揭了老底:全球海洋塑料污染,美國貢獻了至少20%的份額,遠超中國。4月20日,報告指出美軍在日本沖繩和關島的軍事基地長期污染土壤和水體,污染物還順著洋流進了太平洋。沖繩的居民氣得不行,4月21日直接上街抗議,舉著“美軍滾出沖繩”的標牌。報告還引用了中國外交部2021年的回應,點名美軍是太平洋污染的大戶。
美國總統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的“中國禮物”論調,不僅無助于解決問題,反而破壞國際環保合作。與其甩鍋中國,不如先看看美國自己的垃圾處理體系有多糟糕!因此:環保不是政治武器,而是人類共同責任。海洋污染沒有國界,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特朗普的言論,不過是試圖用環保議題抹黑中國,掩蓋美國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失職。真正的“禮物”,應該是各國攜手合作,而非推諉指責。太平洋不需要“政策垃圾”,需要的是切實的環保行動!
對于美西方一再炒作清潔能源議題,中方已多次強調,中國始終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積極推進能源的綠色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發達國家更應兌現承諾,為國際綠色合作創造有利的條件,搞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和泛政治化只會損害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