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在當下處于怎樣的發展狀況?詩人們堅持詩歌創作的原因是什么?最近,《中國當代詩人訪談錄》由北岳文藝出版社出版。該書是上海詩人崖麗娟耗時三年花費心血、精心打造的對39位中國當代詩人的訪談合集,受訪詩人年齡跨度超過三十多歲;通過她對中國當代詩壇這一系列細致入微的“田野調查”,呈現出詩歌文本以外詩人們豐富而重要的面貌,顯示了中國當今詩壇最具創造活力的力量。本期新聞晨報《上海會客廳》節目,我們就一些讀者關心的話題與上海詩人崖麗娟展開對話。
上海詩人崖麗娟三年采訪39位詩人,第二季訪談已開啟
Q新聞晨報:對于這次 “中國當代詩人訪談”的目的,除了得到專業人士的答疑解惑,為讀者提供思考啟迪,為專業詩歌寫作者提供經驗;還有一點我注意到,那就是為研究者提供一份文獻,你覺得自己有沒有完成這個愿景?
A崖麗娟:我做這個“中國當代詩人訪談”,剛開始純屬是一次臨時性采訪,后來慢慢就演變成為一個有計劃或者說是有策劃的系列訪談。這里先說一說訪談的緣起,2021年10月底,我聯系詩人西渡準備做他的訪談。西渡是2021年“第六屆上海國際詩歌節”的受邀嘉賓,由于他后來未能來上海參加詩歌節活動,我們就商議改成書面筆談形式,最終形成《詩是宇宙的語言》一文,這算是我的第一篇詩人訪談。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訪談紛紛被各種新媒體平臺轉發,四川的詩歌網絡平臺“南方詩歌”的主編胡先其看到后聯系我在“南方詩歌”開設《崖麗娟詩訪談》專欄。我們最初商議連續做三年,每個月做一期,共計36位詩人。我后來對最初的名單略做調整,并增加了3位訪談嘉賓,最后是39位詩人接受了采訪。
當然,完成這39位詩人的訪談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業界人士所言,完成這種規模和深度的詩人采訪肯定是需要耗費很長時間和很多精力的,非常不易。至少,這些訪談為中國當代詩壇或學界留下了一份鮮活而珍貴的第一手資料。《詩刊》副主編霍俊明夸張地說,《崖麗娟詩訪談》做成了“現象級”品牌。所以說,我的愿景在某種程度上應該是實現了。
詩人、作家、編劇翟永明
Q新聞晨報:39位訪談對象當中,是不是能夠囊括當今中國詩人的中堅力量,之后你會不會繼續開展新的訪談?
A崖麗娟:這個系列訪談現在由北岳出版社結集《中國當代詩人訪談錄》3月正式出版,4月剛剛上架,是我耗時三年花費心血精心打造的對39位中國當代詩人的訪談合集,受訪詩人中最年長的出生于20世紀50年代,最年輕的出生于20世紀90年代。其中,50后2位,60后22位,70后9位,80后5位,90后1位,男性30位,女性9位。訪談嘉賓的年齡跨度有三十多歲,這些受訪者有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有詩壇領軍人物,也有很重要的詩歌批評家,他們的名字就不再一一列舉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看書。在訪談時,詩人們結合自身寫作和人生經歷,圍繞詩的本質與形式、詩與世界、詩與心靈、詩與愛情、詩與生活、詩與生命的多重關系,展現了他們對題材、主題、風格、語言、修辭、個人身份和人生經歷等內容的深入思考,對心靈幽微世界的隱秘揭示,對生命存在意義的嚴肅追問,對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獨到見解。通過對中國當代詩壇這一系列細致入微的“田野調查”,呈現出詩歌文本以外詩人們豐富而重要的面相,顯示了中國當今詩壇最具創造活力的力量。讀者也許可以借此一窺中國當代詩歌發生的秘密。
詩人、作家鐘鳴
除了網絡平臺和自媒體對系列訪談的關注,紙媒方面,很多專業文學雜志也發表了我的訪談,2024年,《詩潮》雜志共發表9個訪談,在所有紙質刊物中給予了最大力度的支持,并向我發出2025年做第二期詩人系列訪談的邀請。2025年我已經開始了第二季的訪談,現在完成了3位,還會繼續做下去。
“60后”仍是中國當代詩壇的中堅力量
Q新聞晨報:從訪談對象年齡結構來看,有一些讀者注意到22位訪談對象是“60后”。那么,這當中有出于你個人的偏愛,當然也有重要的理由,那就是你認為“60后仍然是中國當代市場的中堅力量”。
A崖麗娟:一些讀者疑惑,為何訪談對象中竟然有22位是“60后”,人數超過本書其他年齡階段受訪者的總和。這主要是出于我的個人偏愛,要說理由也有:一是本人是“60后”,我們的青春都浸潤過20世紀80年代詩歌“黃金時代”的洗禮,對相似的成長環境、社會背景、文化氛圍比較熟悉,有天然的親近感;二是“60后”的中國當代詩人目前仍是中國當代詩壇的中堅力量,他們的作品精進、詩觀成熟,影響力覆蓋中國當代詩壇的方方面面,在推動詩歌實驗與理論探索上的建樹和貢獻有目共睹。因此,對他們進行集中訪談,既能體現中國當代詩壇的成就,同時也能映照中國當代詩壇的諸多問題;三是“60后”的中國當代詩人處于承上啟下的位置,對其經驗得失的剖析和借鑒,對后來者有激勵與推動的作用。
詩人臧棣(右1)和西渡(左1)都是“60后”
當然,不可否認,當今詩壇的年輕一代有較好的學歷、文化修養和專業素養,嶄露出的才華和銳氣令人欣喜,也頗值得期許,但尚處在有待成熟的狀態,需要假以時日進一步檢驗和更大范圍地深入觀察。倘若有機會,或許我將來會把訪談關注點逐步后移至“70后”“80后”“90后”等人群。還想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很多“50后”的中國當代詩人的訪談早有珠玉在前,在沒有新視野和新思路的前提下,我沒有把“50后”作為主要訪談對象。這不過是我個人不愿拾人牙慧的一點兒自尊表現,并不意味著對這些詩人創作成就的忽略和輕視。
他們為何堅持詩歌創作:熱愛、才華和自信
Q新聞晨報:大多數被采訪者有沒有后悔他們當初從事詩歌創作,或者是作為詩人這樣一個職業的選擇?
A崖麗娟:當然沒有,否則他們就不會取得這些成就了,我也不會選擇他們作為訪談嘉賓了。很多人告訴我,寫詩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不過,很顯然,詩人并不是一個“職業”,因為光靠詩歌養活不了自己,他們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寫詩都是“業余”的創作,哈哈。
Q新聞晨報:相比較于上世紀的80年代,詩歌在今天究竟是越來越邊緣化了,還是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從被訪談詩人的回答當中,你有沒有得到令自己滿意的答案?
A崖麗娟:很多訪談嘉賓對這個問題給出了積極的回答,樂觀者甚至認為現在是詩歌最好的發展時期,但同時對詩壇某些現狀表示出一些擔憂。我認為這也是很正常的判斷。
Q新聞晨報:你訪談的很多位詩人寫詩時間已經持續三十多年,他們源源不斷的寫作靈感從哪里來?又是如何保持其旺盛的創作力?對于大多數訪談對象來說,他們在今天仍然堅持詩歌創作的原因是什么?
A崖麗娟:從他們的回答中,我領悟到,源源不斷的寫作靈感一是來自于熱愛,二是來自于才華,三是來自于堅持。對于大多數訪談對象來說,他們在今天仍然堅持詩歌創作的原因是熱愛、才華和自信吧!
安徽省文聯主席、作協主席、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副主任陳先發讓這個時代的詩歌記憶保存下來,流傳下去
Q新聞晨報:你自己也是詩人,對你來說,如何在當下尋找自己詩歌作品傳播的平臺?或者說,去為詩歌的普及添磚加瓦,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A崖麗娟:詩歌的傳播方式,無非包括這幾種渠道:報刊雜志、網絡平臺、微信公眾號,還有就是出版合集或個人詩集,舉辦詩歌朗誦會、研討會、講座,以及其他一些詩歌活動;或者被譜成歌曲傳唱,制作成詩劇演出、詩人之間的雅集等等……比如我從去年到今年分別去復旦大學、靜安區圖書館、中華藝術宮做了三場關于女性詩歌寫作意義的講座;我有自己的公眾號經常推送詩歌;我經常參加詩歌朗誦會、參加詩人雅集活動;我做的詩人系列訪談,把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匯總起來發表或結集出版。這些都是在盡自己所能,為詩歌的普及添磚加瓦,讓更多的人理解詩歌、理解詩人,從而喜歡詩歌。當然,最關鍵還是詩人自己要好好寫詩,不斷寫出好作品,以文本說話,贏得人們的尊敬。這樣,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充滿詩意。
崖麗娟在中華藝術宮做詩歌講座
Q新聞晨報:誠然,大多數人現在很少會主動去關注詩歌。在結束采訪之前,你有什么想對讀者分享的?
A崖麗娟:如果說,閱讀是將消逝的時間保存在記憶中的一種方式,那么,作為訪談者最大的愿望無疑是希望這本《中國當代詩人訪談錄》能被更多喜歡當代詩歌的人們所閱讀,并通過他們的閱讀和分享,使我們這個時代的詩歌記憶得以鮮活地保存下來,流傳下去。
《中國當代詩人訪談錄》(北岳文藝出版社2025年3月出版)嘉賓介紹:崖麗娟,壯族,現居上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曾擔任上海越劇院副院長、上海市文史研究館編研室主任、《世紀》雜志副主編,編著有文史書籍10余部,出版詩集《未竟之旅》《無盡之河》《會思考的魚》《有后綴的時間》,評論集《中國當代詩人訪談錄》。在《詩刊》《詩選刊》《星星詩刊》《揚子江詩刊》《詩林》《詩潮》《當代·詩歌》《作家》《作品》《上海文學》《百家評論》《新文學評論》發表詩歌、評論、訪談,有作品獲獎并入選各種年度選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