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豐(雙鳳)經開區峰寧社區,清晨的樓棟大廳里上演著暖心一幕:獨居老人手持“向陽花”印章,與身背書包的“紅色小樓長”隔空互動。這種“不按門鈴的守護”已成為社區治理的創新實踐,通過“孩子牽線、家庭接力、社區托底”的閉環模式,為獨居老人編織起全天候守護網絡,讓“推開門就是一家人”的美好愿景照進現實。
?晨昏相約:一枚印章串起兩代牽掛
“現在每天和小宇蓋章,我就知道有人在惦記我,這比智能手機更暖心。”72歲的獨居老人張爺爺在日記本里寫下心聲。作為首批參與“平安印”項目的獨居老人,他經歷了從抗拒到依賴的心理轉變——起初覺得“給孩子添麻煩”,如今每天準時下樓蓋章“向孩子報平安”。
峰寧社區創新設計“平安印”雙向守護機制,讓8-14歲的“紅色小樓長”與老人結成“忘年交”,通過每日印章打卡構建情感紐帶。童真溫暖的“小太陽”印章與老人溫潤的“向陽花”相遇,既是“平安今日”的溫馨暗號,更是跨代守護的溫暖約定。五年級學生小諾在作文中寫道:“現在我經過大廳總要多看兩眼,牽掛的‘蓋章奶奶’會跟我互動,媽媽說這就是‘遠親不如近鄰’。”
項目背后的巧思更令人動容:印章直徑設計為2厘米,恰好覆蓋老人的手掌;展板高度調整至1米,確保輪椅老人也能輕松觸碰;“小太陽”印章邊緣的鋸齒造型,源自孩子們“想把陽光掰碎分給爺爺奶奶”的童言。
?百家米袋:敲開房門叩響“心門”
每逢周六上午,繡著“一勺米·百家情”的米色布袋便成為社區最溫暖的風景線。這些由社區黨員、“小樓長”家長、老人共同手工縫制的米袋,裝載的不僅是各家捐贈的五谷雜糧,更是破解城市疏離感的密鑰。11歲的“紅色小樓長”浩浩至今記得,他首次提著米袋敲開陳爺爺家門時,老人眼中閃過的淚光——那間原本冷清的房間,透進了人間煙火氣。
每一個孩子身后都是一個龐大的家庭。這種“類家庭關懷”正在產生化學反應:醫生家庭的小浩跟隨父母探訪時,發現王爺爺的降壓藥過期三個月,及時避免了健康危機;律師家庭的小婷母女陪劉奶奶曬被子時,意外找到了老人丟失的身份證;更有擅長水電維修的爸爸們組成“樂幫服務隊”,為老人更換老化線路8米、檢修燃氣設備13臺。
“我們刻意保留‘手遞手’的傳統形式。”峰寧社區黨總支書記劉爽說道,“當百家米袋從這雙手傳到那雙手,編織的不僅是五谷的溫度,更是一座用煙火氣搭建的人心橋梁。”
??閉環守護:三方聯動托舉銀齡幸福
在峰寧社區黨總支的臺賬里,“平安印”項目被分解為5項量化指標:每日印章打卡率、隱患響應速度、家庭服務頻次……但這些數字背后,是孩子踮腳蓋印章時的專注,是老人在展板前駐足時的笑意,是周末樓道里飄出的百家飯香。
“平安印”,是一份約定承諾,是一種溫暖傳承,更是構建和諧社區的生動實踐。峰寧社區構建“發現-響應-保障”全鏈條機制,“紅色小樓長”作為“平安前哨”敏銳捕捉老人狀態,家庭志愿者提供陪伴服務,社區整合網格員、紅色小管家等力量筑牢托底防線。“真正的適老化改造不在硬件,而在重塑人與人之間的溫度。”長豐(雙鳳)經開區相關負責人評價道,“峰寧社區用一枚印章激活了家庭‘細胞’、社區‘血管’和社會‘神經末梢’的聯動效能,為社區居家養老提供了可復制的‘情感解決方案’。”
暮色中的峰寧社區,萬家燈火與樓棟展板的印章光影交相輝映。在這里,變老不再是孤獨的旅程——晨光中的印章輕叩傳遞著牽掛,月光下的米袋沉淀著百家炊煙的溫情,那些曾被數字化沖淡的鄰里羈絆,正在方寸印章間重新生長。(朱濤 趙魏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