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宋曉航:匠心守護武漢“電網中樞”
湖北日報記者 王欣 通訊員 周密
宋曉航,男,中共黨員,現任國網武漢供電公司變電檢修分公司變電二次運檢二班班長。
他所在的班組,共有17人,負責武漢市88座變電站的日常維護、技改大修、應急搶修、驗收送電等工作。
進入國網武漢供電公司工作13年,宋曉航以精湛的檢修技術、嚴謹的工作態度,被同事們譽為變電設備的“全科醫生”,以實際行動全力守護著武漢的“電網中樞”。
宋曉航(右)到華中科技大學進行學術交流,了解最新的前沿技術。
兩年時間 從業務新手到業務骨干
2012年,宋曉航于華中科技大學電力專業研究生畢業后,入職國網武漢供電公司變電檢修分公司,從事變電檢修工作。
“剛進單位,看到自己的‘服務’對象——繼電保護設備裝置,正面看起來像個柜子,里面卻布滿了各種各樣的線,有點懵。”宋曉航說,在學校里學習的是原理、計算、邏輯,現實面對的卻是“千頭萬緒”。
在師父的帶領下,宋曉航學著一點一點拆解設備,一次搞明白一小部分設備情況,再弄清楚各個部件之間的關系。
隨著對設備細節的掌握,結合書本原理,宋曉航慢慢形成自己的繼電保護知識體系。
很快,宋曉航開始在工作中獨當一面。在工作中,宋曉航發現,在對繼電保護裝置進行巡檢的時候,需要用萬用表測試設備的運行狀態。然而,同一臺設備上有多個通道需要一一測試,而萬用表一次只能測試一個通道的電位變化情況,且無法測試電位的變化時間,而電位的變化時間對繼電保護設備的可靠運行至關重要。
能否設計一個設備能同時解決這兩項問題呢?宋曉航開始琢磨改進設備。寫程序、做設備、跑程序、看設備反應……遇到困難,他便查閱資料,經過2個多月的調試,一款繼電保護出口壓板多功能測試裝置研發成功。
“做研究也能讓人著迷。”如今,宋曉航的電腦里,還儲存著以前做科研的各種設備圖、原理圖、復盤筆記等。
2013年12月,憑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宋曉航成長為繼電保護專業工作負責人。2014年,在國網湖北電力第六屆職工技能運動會上,他斬獲繼電保護專業冠軍。從業務新手到業務骨干,他僅僅用了兩年時間。
宋曉航在變電站進行日常巡檢。
是業務領頭羊 更用心用情傳幫帶
2016年,當上二次運檢二班班長后,宋曉航也給自己定了個目標:不僅要當業務“領頭羊”,還要用心用情“傳幫帶”,提升團隊戰斗力。
多年來,宋曉航已經培養出了程洋、王佩歌等7個徒弟。有的徒弟已經成長為了副班長,有的徒弟則走上了更重要的工作崗位。
4月26日,宋曉航和班組成員一行人,來到220千伏桂家灣變電站,進行母差保護及失靈保護設備的更換改造。
這是宋曉航班組平時風險等級最高的工作項目之一,需要在母線帶電情況下,在狹窄的屏柜里進行拆接線工作,一不小心,可能造成全站停電。
而桂家灣變電站是重要的樞紐站,上接青山熱電站和500千伏鋼都變電站,輻射幾乎整個青山區域。
出發前,宋曉航已經和徒弟趙文欣將桂家灣變電站的新舊圖紙拿出來反復琢磨,擬定了改造方案。
但到現場后,宋曉航才發現,實際作業難度仍超出他們的想象:屏柜里線路錯綜復雜,且作業空間極其有限,連將頭伸進去看線路都有困難。宋曉航帶著趙文欣,趴著、躺著、蹲著,甚至側躺著,才完成了改造作業。
宋曉航擔任班組長期間,二次運檢二班連續多年被評為武漢公司“安全生產先進班組”,常年保持武漢公司“標桿班組”稱號,班組所管轄的變電站二次設備運行狀態良好,實現繼電保護工作零失誤。
望聞問切 變電設備的“全科醫生”
如今,“高嚴細實快”也是二次運檢二班班員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常年與精密設備打交道,班員們都養成了細致的工作作風,“拿保護定值整定計算來說,我們連小數點后兩位數據的微小變化都看得出來。”宋曉航笑著說。
“繼電保護裝置,對于供電安全保障意義非凡。”宋曉航介紹,繼電保護裝置通過采集一次設備的電壓、電流等電氣量,進行邏輯計算來判斷電力系統中是否存在故障,并通過控制高壓斷路器來準確隔離這些故障,保障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行。這些設備之間的關系就像大腦、神經和手腳。繼電保護裝置像大腦,電纜、光纖猶如神經,高壓斷路器就好比手腳。變電站設備檢修過程中,先要對各類設備進行單體調試,驗證邏輯、功能是否正確,然后還需將各設備連接起來進行聯調。“一個設備的檢查就像外科、內科、神經科、疼痛科、中醫科等多學科會診。”
“繼電保護裝置異常,就相當于發出了一個錯誤的指令,對電力安全會造成較大影響。檢修中,我們不能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中醫的望、聞、問、切,西醫的化驗、檢測等一樣不能少。”
2024年1月,運維人員在蔡家嘴變電站巡檢時,發現一個設備出現了一個輕微異常的報文,一閃即逝。雖然設備沒有報警,但運維人員不放心,遠程聯系了宋曉航。通過視頻連線,宋曉航讓運維人員調取保護裝置里的錄波,仔細查看。
在一段8-10秒的波形圖中,宋曉航發現其中有2-3毫秒(1秒=1000毫秒)的輕微掉幀。
“設備不正常!”宋曉航迅速趕到現場,發現保護裝置的CPU存在缺陷,及時消除了隱患。
不懈技術創新 成武漢供電首批總工作負責人
4月28日下午,宋曉航來到母校華中科技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進行學術交流。
“科技進步,我們的服務水平也得與時俱進。”宋曉航說,班組會定期來到華中科技大學,了解最新的前沿技術,希望能運用到工作中。
“如今,通過三維建模與AR技術融合,武漢市80%的變電站實現了變電站設備數字一張圖。”而這“一張圖”,就由宋曉航和班員們一起研發。
宋曉航介紹,數字化臺賬通過實景拍攝進行三維建模,進入數字化臺賬系統,仿佛置身于3D游戲的場景之中。通過數字化臺賬,工作人員在辦公室電腦上就可以看到相關設備的細節,在作業前,可以有更充分的準備。
現在,宋曉航已成長為國網武漢供電公司第一批總工作負責人,也是主網領域第一人。2024至2025年間,他深度參與220千伏創谷變電站、220千伏興屹變電站、110千伏雅園變電站等10余座變電站的施工驗收及送電工作。
在2024年國家電網公司輸變電施工技能競賽(變電)中,他憑借精湛絕倫的技術和出類拔萃的表現,榮獲個人二等獎,并被授予“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技術能手”稱號。他還多次受邀作為國網公司及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繼電保護專業專家講師,先后幫帶7名優秀骨干斬獲國網公司以及省市各級共20余項榮譽。
來源:湖北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