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丹江口市,陽光刺破云層,在龜裂的田壟間投下灼熱的光斑。凌晨五點半,習家店鎮煙農庹章祥已帶著二十余名工人走進煙田,手電筒的光束與天際泛起的魚肚白交織,抽水機的轟鳴聲響驚醒了沉睡的山坳。“這井窖的深度一定要達到15CM以上,煙苗要栽下去不露頭。”習家店煙葉站技術員趙強蹲在田埂邊,細細查看著正在移栽的煙田,額頭汗珠滾落在泛白的土壤里瞬間蒸發。
這是丹江口市煙葉抗旱移栽攻堅戰的尋常一幕。面對持續高溫干旱的極端天氣,這片鄂西北的煙葉產區正上演著多方力量協同作戰的生動圖景。
自去年10月份以來丹江口市一直無有效降雨,處于歷史同期最低值。在習家店鎮千畝連片煙田里,原本應該濕潤松軟的土壤硬如石塊,鋤頭砸下去濺起細碎的土渣。
面對嚴峻形勢,丹江口市局(營銷部)緊急啟動“三同”工作機制,組建黨員先鋒隊,做好結對幫扶。局(營銷部)主要負責人范敬修在工作會上強調,煙葉條線黨員干部必須落實“包片干部+技術員+煙農”的三級責任制,下沉一線,靠前指揮,每日通報移栽進度,全力幫助煙農解決生產難題。
抗旱移栽現場
丹江口市局(營銷部)積極統籌行業、政府、合作社及煙農各方資源,開設灌溉取水口37處,新建臨時蓄水池24個,組織抽水機及水泵72臺,調配各類水罐83個,采購滴灌設備1500畝,全力組織煙農開展抗旱移栽工作。
在習家店鎮,煙農崔定軍看著水流順著滴灌帶流進自家煙田時充滿了感激:“這些取水口都是煙草部門協調政府無償給開設的,既方便了我們生產用水,又大大減少了我們運水、澆水的成本,加快了移栽的進度。”
抗旱移栽,成活率是重點關注的指標。技術服務,也成為這場抗旱戰役中的破局關鍵。丹江口市局(營銷部)結合土壤無底墑的客觀實際,提出“擴膜澆水、制作井窖、壯苗深栽、澆定根水”的移栽操作流程,嚴格落實“三帶一深”技術,使煙苗成活率提升至97%以上,有效保證了抗旱移栽工作質效。
“這個黃板目前的適宜高度就是在煙壟以上一尺高,對蚜蟲的誘集效果最好,后期根據長勢再進行調整”,均縣鎮技術員康子龍在向煙農講解黃色誘蚜板的放置。干旱天氣,是蚜蟲的高發季節,丹江口產區在推進抗旱移栽的同時,及時指導煙農跟進病蟲害防治工作,除常規藥劑防治外,積極推進綠色防控技術,在減少成本投入的同時,有效保護產區生態環境。
安插黃板后的田間現場
“老劉帶10個人去二組移栽,小王隊負責三組打井窖”。4月18日清晨,均州煙葉專業合作社均縣鎮負責人趙爭在調度會上布置任務。合作社大廳的電子屏實時顯示著各片區用工需求,21支專業化服務隊、270名工人的信息在系統里精準匹配。
面對用工荒難題,丹江口市局(營銷部)積極推動“合作社+家庭農場+職業煙農”組織模式,創新“共享工人”機制,將合作社隊員、家庭農場工人以及煙農家庭成員進行資源整合,全部納入專業化服務隊伍,按照工作內容進行統籌安排、合理配置,實行跨區域機動調配。“就像醫院的多點執業,”合作社經理楊光才比喻道,“技術好的工人每天能多掙150元,煙農也不用擔心找不到人”。這一舉措為產區加快移栽進度、提高工作質效,全力打贏抗旱移栽的攻堅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服務隊員崗前培訓
習家店鎮,抗旱移栽已全面完成。夕陽下,技術員指導煙農進行查苗補缺,嫩綠的葉片正倔強地向上生長。
正如丹江口市局(營銷部)主要負責人范敬修所說:“當我們把各方力量擰成一股繩,把科技創新扎進泥土里,把民生冷暖放在心上時,就沒有跨不過的坎。”金葉飄香的愿景,正在丹江口人的汗水中漸次清晰。(圖片由呂培軍提供)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