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日友好醫院醫生被舉報風波中,一位名為董某瑩(下稱董小姐)的規培生卷入其中。
原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副主任肖某妻子的舉報信中提到,肖某婚外情對象之一,董小姐本該去脊柱外科輪轉,但借助“特權”繼續留在了胸外科規培,引發了其他醫生不滿。
董襲瑩(左)被指與肖飛有婚外情(網絡)
據第一財經記者調查,董小姐目前已不在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規培,現職為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泌尿外科住院醫師(規培階段)。
伴隨著桃色新聞發酵,董小姐的不平凡醫學之路也引發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她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經濟學專業,通過北京協和醫學院新型八年制(4+4)的項目,用短短四年的時間晉級成為一名醫學博士。
這名醫學博士參與著作的成果頗豐,據不完全統計,短短3年時間內就參與發表了11篇跨學科論文。她是如何做到的,其背后的醫學教育模式是否存在問題?
從經濟學到醫學的跨界之旅
從一名經濟學專業本科生,到成為一名內科領域的醫學博士,到最后在泌尿外科規培,董小姐的學術跨界之旅始于中國醫學教育模式的一次創新嘗試。
2018年,經教育部批準,協和醫學院創建了新型八年制(4+4)醫學教育試點班。根據官方的描述,該模式從全球高水平大學中遴選思想成熟、情懷高尚、多科背景、成績優異的非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和推免生入學,旨在為中國的新醫科建設和全民健康實踐作出貢獻。北京協和醫學院招生辦公室副主任、醫學教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歸航曾在2023年6月接受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采訪時表示:“協和醫學院‘4+4’項目給了一些同學,尤其在高考的時候沒有想好自己是不是想要學醫的同學,一個繼續學醫、當醫學博士、當臨床醫生的機會。”
正是借助這一教育模式,董小姐成功從經濟學轉行到了醫學領域。然而,她的學術之路似乎與眾不同。作為內科學專業的學生,她的導師卻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教授邱貴興,一位骨科領域的專家。這種跨專業的師承關系在醫學領域極為罕見。
一位臨床醫生表示:“基礎醫學層面學的是內科學專業,導師是骨科領域的專家,畢業后又從事泌尿外科的工作,這種跨專業的醫學教育和臨床實踐方式,能否打造合格的臨床醫生,仍有待觀察。”
三年11篇跨學科論文的驚人產出
董小姐在醫學領域的學術成果令人矚目。
據第一財經通過學術資源平臺Wiley Online Library或Computational and Structural Biotechnology Journal查閱了她發表的國際期刊情況,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查詢到有北京協和醫學院背景的董小姐參與發表的英文論文共有9篇,時間集中在2022年到2024年期間,這些論文所涉及的領域極為廣泛,從骨科到婦科,從放射科到泌尿科,學術領域更是從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到生物醫學,跨度之大令人咋舌。
在這些研究中,董小姐并非通訊作者。其中,有四篇論文的通訊作者皆為邢念增,他目前的身份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泌尿外科主任。董小姐參與的這四篇研究中,有三篇是關于《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on bladder cancer》(《膀胱癌診療指南》),具體分為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均發表在《UroPrecision》上,首次發表的時間分別為2023年7月2日、2024年3月1日、2024年3月3日。
這三篇研究均顯示,董小姐參與了中文指南翻譯成英文的工作,且名字位列在作者第一位。不過,這三篇研究亦指出,董小姐與其他兩位作者都作出了同等貢獻。
另外,董小姐還參與了一篇關于材料研究的論文,題為《Self-Sacrificially Degradable Pseudo-Semiconducting Polymer Nanoparticles that Integrate NIR-II Fluorescence Bioimaging, Photodynamic Immunotherapy, and Photo-Activated Chemotherapy》(《集成 NIR-II 熒光生物成像、光動力免疫治療和光激活化學治療的自犧牲可降解偽半導體聚合物納米粒子》),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先進材料》)上,通訊作者分別為柳朝永和肖海華。柳朝永目前的身份是北京大學化工與生命技術學院研究員,肖海華則是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導。
此外,董小姐還參與了兩篇骨科研究,其中一篇關于骨科手術的,題為《Validation of CT-Based Three-Dimensional Preoperative Planning in Comparison with Acetate Templating for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基于 CT 的三維術前規劃與原發性髖關節全關節置換術的醋酸酯模板的比較》),發表在《Orthopaedic Surgery》(《骨科手術》)上,首次發布時間為2022年5月7日,通訊作者之一是邱貴興。
從董小姐參與發表的中文研究來看,主要有兩篇,均屬于案例研究,涉及消化科。一篇發表在2021年的《中華醫學雜志》上,題目為《第551例 吞咽困難—胸腔積液—后縱隔囊腫》;另一篇發表在2022年的《中國臨床案例成果數據庫》上,題目為《縱膈胰源性假性囊腫一例》。這兩篇研究的通訊作者均為北京協和醫院的吳東,他目前的身份是北京協和醫院黨委常委、副院長、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教授。
值得注意的是,在董小姐發表的11篇論文中,有9篇是在她畢業前完成的。
根據公開信息,協和醫學院(4+4)醫學教育試點的課程設置如下:第一年,對基礎醫學階段11門課程進行重新梳理,設置12個課程模塊,多學科聯合備課,臨床醫生參與授課;第二年,將臨床見習前置,與臨床核心課程同步進行;第三年和第四年,進行臨床實踐,學生在臨床專科輪轉和科研訓練中選擇進行個性化學習。對于2019年入學的董小姐來說,2022年和2023年是她的臨床實踐時間,多數的論文也誕生在這個期間。
學術規范與權力干預的隱憂
董小姐的學術成果引發了醫學界的廣泛質疑。一位醫學領域的專家表示:“實習生在轉科時,時間都不是太長,所以對于研究項目來講,最重要的是項目研究參與者的穩定性,任何一個項目研究都不太可能在2個月內完成,特別是臨床醫學研究。此外,轉科的醫學生,大多是非科室所屬專業的學生,如果因為轉科而被作為該領域研究論文的作者,這是對科學的玷污。”事實上,即便是規培生期間,由于臨床工作的繁忙,更多規培生投入了醫療工作中,不會有太多時間投入到項目研究中。
“我們希望公權力不要介入醫學領域太多,這涉及到生命的救治,而不是權力可以左右的。”這位專家進一步指出。有關實習階段的跨專業學術論文是否涉及醫學領域的學術不端或權力干預,仍需要相關部門進一步調查。但這些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不僅影響了學術研究的公正性和嚴肅性,也對醫學教育制度和公眾信任造成了沖擊。
“董小姐的案例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在醫學教育創新的道路上,我們既要鼓勵跨學科的融合與創新,也要堅守學術規范和教育原則。協和醫學院的4+4醫學教育試點班為中國醫學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但在實踐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我們期待相關部門能夠重視這些問題,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改革和監督,以確保醫學領域的健康發展。同時,也希望每一位醫學從業者都能堅守職業操守,以嚴謹的態度對待學術研究和臨床實踐,為守護公眾的生命健康貢獻力量。”該專家亦這樣認為。
關于網傳董小姐的父親為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高管,母親為北京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第一財經致電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說明來意后對方表示不清楚便掛斷電話。
天眼查顯示,董小姐與該中冶建筑研究總院高管曾為北京君曉股權投資中心(有限合伙)合伙人,分別于2018年和2016年退出。
第一財經記者撥打肖某妻子電話,提示呼叫轉移,向其發送短信求證相關問題未獲回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