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獲得感和旅行自由度的提升,是人們在面對“安身立命”等命題時更從容、更安寧的關鍵原因。
今日清晨,打開手機,自駕、旅游、排隊等話題撲面而來。耳邊也響起家人的追問,“人家都出去玩,我們不去哪兒轉轉嗎?”其實五一前夕,我專門請了年假,和妻子帶著年近八旬的父母,去了他們心心念念多年的山西五臺山、太原和平遙古城。孝心之旅,錯峰一游,頗為盡興。
假期來臨后,一家人最終達成的方案是:在家看書、寫作、喝茶、做飯。而妻子頭天晚上買的面包機,隔天早上就到了,解鎖制作面包技術也成為計劃之一,激發了更大的勞動興趣。
像這樣為自己量身定做計劃,也成為了眾多家庭、眾多勞動者“五一方案”的一種。翻開朋友圈、微博、小紅書等,不少人曬出旅行照,也曬出勞動照。換被、洗衣、打掃、帶孩子回老家鋤地等等,旅游之外打開的假期干活思路,還原了“勞動”的意義。
這個時候,無論在家、在崗位還是在路上,人們都有著自己的安排和念想。只要能讓自己充實和快樂,就是值得的。
↑5月1日,人們在蘇州古典園林拙政園游玩。圖據視覺中國
看到網上有人討論:五一要旅行還是勞動?這個問題反映出在生活和勞動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人們所觸及的“甜蜜的煩惱”。它顯然是感性的,也不會有統一答案。如果非要設置一個衡量標準的話,那應該是:勤勞打拼、讓生命鮮活。
作為一名自小體驗過農活艱辛、如今以寫字為生的人,我熱愛旅行,也熱愛勞動,還曾一邊旅行一邊勞動:帶著筆記本電腦,在奔馳的高鐵上、在夜深人間的異鄉旅館里,寫下那些帶著思想或情感溫度的文章。
而在AI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勞動的種類和概念也在發生著巨大變化。如果說,多年前我的村莊父老認識到“用文章賺稿費也是一種勞動”是難能可貴的認知進步,那么,這種進步早已融合為一個時代的進步——從承認模特走秀、嘉賓上電視動動嘴是一種勞動,到承認直播帶貨、發布短視頻也是一種勞動,再到“開發”出越來越多的新職業。我們已經借由“勞動概念”的拓展,不斷邁入更高的“勞動層面”,進而感知到“勞動與人”結合的更佳境界。
在常態中,我們已經擺脫了必須在勞動和旅行之間嚴格“二選一”,這種“二選一”可能令利益受損的窘迫性。當我們去旅行時,可以安安心心地玩耍,遠離工作的辛勞;當我們工作時,也不會因為別人在旅行而羨慕甚至痛苦,因為我們并沒有喪失旅行的資格和機會。
說到底,勞動獲得感和旅行自由度的提升,是人們在面對“安身立命”等命題時更從容、更安寧的關鍵原因。感謝勞動的意義,感謝旅行的意義,我們可以為之共勉。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寧琉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