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剛剛結束的G20財長會議在華盛頓舉行,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滿心期待與中方代表深入交流關稅議題。畢竟,特朗普總統此前還公開表示雙方“已經開始接觸”。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中國財政部長雖然抵達了華盛頓,并參與了G20多邊會談,卻始終沒有主動提議與美方進行雙邊會面。
這樣的冷處理讓美方頗為不滿。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中國外長王毅在另一場國際會議上直接發聲,明確批評美國的關稅政策具有明顯的霸權色彩。
一來一往之間,火藥味十足,這背后到底隱藏著怎樣的戰略考量呢?
G20會場遭遇尷尬
2025年4月下旬,G20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在美國華盛頓落下帷幕。對于此次會議,美方原本寄予厚望。
尤其是財政部長貝森特,早早就放出消息,稱希望與中國高層就關稅問題展開討論。而特朗普總統也曾在媒體面前透露,中美正通過第三方渠道進行溝通,似乎談判大門已經重新開啟。
然而現實卻給了美方一記響亮的耳光。據媒體報道,中國財政部確實派出了代表團參加此次會議,但行程安排完全圍繞多邊活動展開。
從始至終,中方并未主動提出與東道主美國安排任何單獨會晤。直到會議結束,中美兩位財長之間竟然是“零互動”。
這一結果讓美國方面十分難堪。他們原本計劃借助主場優勢,在關稅問題上向中方施壓,尋求突破。但沒想到對方根本無意接招,連基本的對話機會都沒有給予。
更令白宮尷尬的是,之前所謂的“正在談判”的說法被中國外交部直接駁斥為無中生有。如此一來,美國顏面上大受打擊,顯然不會輕易善罷甘休。
另辟蹊徑尋求壓制
既然在G20會場上無法實現直接溝通,心中憋屈的美國財長開始尋找其他手段對華施壓。既然雙邊談判碰壁,那就轉而利用多邊機構給中國制造麻煩。
他們將目光投向了亞洲開發銀行,直接找到亞行行長,強硬要求取消對中國提供的優惠貸款資格。理由是,中國的經濟規模早已遠超普通發展中國家水平。
這一提議看似犀利,但實際操作難度極大。亞行的核心職責在于服務成員國,尤其是為重要客戶提供優質服務。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信譽和影響力方面無可挑剔,是亞行不可或缺的重要客戶。如果強行驅逐這樣一個大客戶,亞行自身可能遭受的損失誰來承擔?
盡管美國在債務領域占據一定優勢,但日本及其他成員國未必愿意跟隨美國實施這種損人不利己的策略。
再者,中國是否屬于發展中國家,并非美國一句話就能決定。過去,美國曾在聯合國嘗試類似舉動,試圖剝奪中國的某些正當權益,但最終未能得逞。
實際上,美國若想改變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既有地位,目前尚缺乏足夠的實力與資格。更重要的是,中國對此類動作早有準備。
早在2015年,中國便牽頭創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經過近十年的發展,亞投行成員國數量已超過百個,影響力持續擴大,成為全球排名第二的多邊開發機構。
即使美國和日本執意要在亞行排擠中國,中國完全可以將更多資源和精力投入到亞投行之中。這不僅不會損害中國利益,反而可能進一步推動亞投行的發展,創造更大機遇。
因此,美國此舉更像是出于無奈的一種情緒化反應,旨在挽回面子,但實際效果恐怕極為有限。與此同時,中方則在另一個場合發出了更加清晰有力的聲音。
外長正面警告
當華盛頓的G20財長會議余波未平之際,中國隨即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召開了中國-中亞外長會議。會上,中國外長王毅的發言毫不留情,直接點名批評美國頻繁對其他國家加征所謂“對等關稅”的行為,明確指出這是典型的霸權主義體現。
自特朗普政府挑起全球范圍內的關稅大戰以來,中國一直被視為美國的主要對手,中美之間的關稅爭端更是這場沖突的核心戰場。
王毅外長此時此刻的表態,時機選擇極為巧妙,地點安排也頗具深意。這不僅是對近期美國一系列施壓行動的直接回應,更是在一個由中國主導的多邊平臺上,向國際社會,特別是那些同樣受到美國關稅壓迫的國家,清晰傳遞了中國的立場與態度。
這也間接解釋了為何在G20會議上,中方選擇以“冷處理”的方式對待美方的接觸請求。簡單來說,如果想要對話,前提必須是平等與相互尊重,企圖通過威脅和訛詐達成目的注定無法奏效。
這份強硬表態的背后,是中國多年來與美國打交道過程中積累的豐富經驗與堅定的戰略定力。
從容應對有底氣
回顧近年來中美關系的發展歷程,美國對中國采取的圍堵打壓手段可謂層出不窮,從科技封鎖、芯片管制到軍事威懾、實體制裁,再到如今的關稅戰。
如今的中國,無論經濟實力還是科技水平都已今非昔比,應對外部挑戰的經驗與工具也愈加豐富。更重要的是,中國對美國那種“欺軟怕硬”的行事風格已經有了深刻認識。
一味妥協退讓只會助長對方的囂張氣焰,唯有堅持斗爭才能切實維護自身核心利益。
美國現在試圖以本國消費市場作為籌碼,實際上反映出其政策工具箱已經接近枯竭。他們原本以為中國會迅速低頭,卻沒料到遇到了真正的硬骨頭。
只要中國能夠頂住壓力,未來美國再使用此類手段的效果必將大打折扣。對中國而言,應對挑戰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自我調整與優化的過程,從長遠來看,這對自身發展無疑是有益的。
反觀美國,其內部經濟壓力日益增大,國際聲譽也不斷受損,時間似乎并不站在他們那一邊。
如果美國繼續固守“美國優先”的理念,不愿放下身段,恐怕只會讓自己陷入更加艱難的境地。
結語
G20會議前后的一系列風波,生動展現了當前中美關系的真實狀態。
中方拒絕會面以及王毅外長的嚴正警告,充分表明中國在涉及核心利益的問題上絕不會輕易讓步,并且具備足夠的底氣與智慧應對來自美國的壓力。
相比之下,美國財長貝森特的憤怒反應及其后續的小動作,反而暴露出美方的急躁情緒與缺乏實質性后手的窘境。如果特朗普政府能夠放下傲慢姿態,或許還能找到一條平等對話的出路。
否則,繼續僵持下去,對雙方而言都將是雙輸的局面,尤其對于面臨多重挑戰的美國經濟而言,更需慎重權衡利弊。
參考信源
新京報2025-04-25——央行行長潘功勝出席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
上觀新聞2025-02-26——美國國務卿,財長接連缺席G20會議,為啥?
光明網2025-04-27——中國—中亞外長第六次會晤新聞公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