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聯合國安理會一場名為“單邊主義和霸凌行徑對國際關系的沖擊”的非正式會議,因中美代表的激烈交鋒成為全球焦點。美國華裔副參事吳婷用中文高喊“中國言行不一”,中方代表傅聰則逐條駁斥美方指控,80余國代表力挺中國。這場看似尋常的外交爭吵,實則是國際秩序重構的縮影,更是美國單邊主義遭遇多邊共識的“滑鐵盧”。
自2024年特朗普重返白宮后,美國以“對等關稅”為名,對全球70多個貿易伙伴加征懲罰性關稅,聲稱要“重塑公平貿易環境”。然而,這一政策導致全球產業鏈震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僅2025年上半年,關稅戰將拖累全球經濟增長0.8個百分點。
中國作為美國關稅戰的主要目標,率先發起反制,并聯合受影響的各國在聯合國平臺發聲。傅聰在會議開場即指出,美國的行為“嚴重侵犯各國正當權益,違反世貿規則,損害全球經濟穩定”。這一指控迅速引發共鳴:日本公開批評美國“無底線妥協不可取”,越南則強調“不能犧牲對華貿易”。
美國代表吳婷在會上拋出對華“五宗罪”,包括“會議作秀”“債務陷阱外交”“產能過剩威脅”“南海擴張”“濫用聯合國決議”。尤為戲劇性的是,她在用英文陳述后突然切換中文,指責中國“說一套做一套”,并斜視中方代表席,試圖以語言優勢制造心理壓迫。
傅聰列舉參會80國的共同立場,反問:“若這是表演,為何各國甘當‘配角’?”中方援引對160個最不發達國家的免關稅政策,對比美國對烏克蘭“千億軍援變五千億債務”的案例,揭露美式援助的附加條件本質。傅聰指出,中國新能源產品正推動全球能源轉型,而美國聯合盟友封鎖市場的行為,實為“競爭不過就污名化”。中方重申歷史與法理依據,直指美國“以菲制華”戰略才是地區動蕩根源,并警告美方“在臺灣問題上不要玩火”。
會議現場,包括部分美國傳統盟友在內的80余國明確支持中方立場。這種罕見局面反映出:美國單邊主義已觸達各國忍耐極限。德國代表私下表示:“我們受夠了對華‘選邊站’的壓力。”而發展中國家更直言:“中國市場是我們的生命線,美國關稅卻是枷鎖。”
中方巧妙利用聯合國“阿里亞模式”,將原本限于安理會15國的討論擴展至全球參與。盡管決議無法律約束力,但輿論壓力迫使美國不得不參會“挨批”。這種“規則內博弈”的策略,既避免與美國直接對抗,又最大化團結潛在支持者。
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戰本質是維護經濟霸權的絕望嘗試。2025年美國GDP增速降至1.2%,而中國仍保持4.5%,新能源、半導體等領域的技術追趕更令美方恐慌。吳婷的失態恰恰暴露了這種焦慮——當“實力地位”外交失效,情緒化攻擊成為最后手段。
中方應對展現了“斗爭藝術”的成熟。從被動回應到主動發起會議,將關稅問題上升至“國際公平正義”層面;用“跟中國混有肉吃”等通俗表達,解構西方“債務陷阱”敘事;通過聯合國平臺將雙邊爭端轉化為多邊議題,削弱美國“長臂管轄”的合法性。
會議后,共和黨議員呼吁“停止資助反美聯合國”,甚至推動“退出聯合國”法案。這種“打不過就掀桌”的心態,加速了美國國際信譽的破產。正如傅聰所言:“國際社會團結之日,就是霸凌行徑終結之時。”
中國在此次事件中展現的不僅是外交技巧,更是一種新型國際關系范式的可能性。14億人口市場與“一帶一路”倡議,為各國提供發展增量而非零和博弈;堅持聯合國憲章宗旨,推動WTO改革,而非另起爐灶搞小圈子;從氣候行動到維和任務,中國承擔大國責任的同時,拒絕“教師爺”做派。
吳婷飆中文的插曲,被外媒戲稱為“21世紀外交史上最荒誕的一幕”。但更深層看,這恰是國際權力轉移的隱喻:中國不再是被動接受指責的對象,而是有能力定義議程、凝聚共識的規則塑造者。這場爭吵或許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但其揭示的趨勢已然清晰——多極化世界的到來,不可阻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