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消費是當前中國經濟的重要政策方向。4月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也再次強調“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最近一段時間,各級政府在提振消費方面政策頻出。比如優化分配機制、增加居民收入、減少對消費領域的不合理限制等。這些當然重要。不過我們認為,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就是建立一個全新的意識:更重視人的感受。也就是說,提振消費也要以人為本。
人是消費行為的主體。在很多消費場景特別是服務消費中,人不僅是消費者,也是服務商品的提供者。如果說,生產和投資更多是圍繞著資本、設備和技術運轉,那么消費就是一個與千家萬戶、與人息息相關的經濟行為。
在這個過程中,人和人的感受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市場不僅要解決相關產品和服務有沒有的問題,還要提供多元化的產品以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給人不同的感受和體驗。
比如說,如果只是為了聽音樂,擁有一臺收音機就夠了,但我們還希望有現場感、氛圍感和趣味感,這些需求催生了演唱會、音樂節和Livehouse。
如果說,居民增收政策指向了提升消費能力,那么尊重人的多元化感受和需求,則有助于拓展消費場景和提升消費意愿。或者說,我們應該著力打造一個“消費感受友好型”的政策體系。
過去,從政府監管到市場運作更重視“生產投資邏輯”。生產和投資的邏輯是資本密集、效率優先、項目制管理、安全第一,大部分人在其中的角色是螺絲釘和流水線上的一環。
一些地方政府對社會和消費市場的管理也沿襲了這一思路。比如,很多城市樂于改造商鋪的門臉,讓其整齊劃一,這種審美不能說沒有受到上述思路的影響,再比如,有的城市和物業一刀切地禁止餐飲外擺。
這些舉措或許都有理由,但仍然是可以商榷的。在這些決策中,都沒有顧及人的感受。當人們的感受在各種消費場景中總是放在很容易被“犧牲”的位置時,消費意愿很可能就已經打了折扣。
我們注意到,最近兩年,一些地方政府的文旅部門屢出奇招,想盡辦法吸引和留住游客。這些招數效果如何尚且不論,至少意味著地方政府部門開始在意旅客的感受了。
文旅產業正在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而文旅消費對感受和體驗的要求很高,要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消費者,就必須把消費者感受放在心里。地方政府的改變既有市場倒逼的成分,更有主動的作為。
更進一步地看,尊重人的感受歸根到底是建立尊重人的意識,這要求各地政府在制定和執行政策時,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公平地對待所有人。
在一些城市的發展進程中,我們常常看到這種傾向:區別對待本地人口和外來人口;區別對待農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區別對待高端人才和務工人員。
這種對人的區別對待就是一種不尊重。
任何一座城市的發展都離不開擁有不同技能、從事不同工作的人。一些社會學研究顯示,每當一個城市引進一位高端人才,就會需要兩至三位“低技能”人才為其提供家政、餐飲等方面的服務。
如果一個城市只重視高端人才,而對所謂的“低技能”人才的流入設置種種門檻,那么生活在這個城市的高端人才也會被生活的種種不便利困擾:優質的保姆難找、電工排期到數周后等。
這些限制不僅會制約當地消費,最終也很難留住高端人才。畢竟誰會愿意留在一座連基本的服務消費都無法充足供給的城市呢?換個角度看,那些提供各類生活服務的人本身也是消費者。如果他們和家人能夠靠自身技能在城市立足發展,也會為城市提供不可小視的消費增量。
應當注意的是,這種對人的區別對待往往以戶籍、社保、搖號等制度性方式存在。這提醒我們,提振消費是個系統工程,需要面向消費的鼓勵政策,也需要其他方面的改革支持。或者說,提振消費不能只盯著消費,有些功夫在消費之外。
(作者 社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