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廣人稀的加拿大,國土比我們大許多,998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僅駐扎著6.16萬現役軍隊,規模甚至不及中東小國以色列(現役17萬)。
然而,這樣一個“軍事小國”卻能在美俄兩大強權的夾縫中安然無恙,甚至讓美國主動送錢送裝備。這背后,既有地緣政治的天然優勢,也有加拿大“躺平式”生存策略的精明算計。
一、地理優勢:老天爺賞的“護城河”
加拿大三面環海,北接北極,唯一陸上鄰國是美國。這樣的地理格局讓它遠離歐亞大陸的紛爭,天然成為“世外桃源”。歷史上,美國曾兩次試圖武力吞并加拿大(1775年、1812年),但均被擊退。
尤其是1812年戰爭,加拿大民兵借助嚴寒和地形,反將美軍趕回五大湖以南,迫使美國簽訂邊界協議。自此,美國意識到吞并加拿大的成本遠高于收益,轉而選擇合作。
冷戰時期,加拿大更成了美蘇對峙的“緩沖帶”。蘇聯若想攻擊美國本土,必經加拿大領空或北極航線。美國因此主動升級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在加拿大北極地區部署雷達和衛星系統,甚至承擔了70%的防御費用。
二、“抱大腿”哲學:把保鏢變成鄰居
加拿大深諳“打不過就加入”的生存智慧。1968年,其國防政策明確將“與美國共同防御北美”列為核心,從此開啟“軍事外包”模式。
美國不僅提供F-18戰機、豹式坦克等裝備,還直接派軍官訓練加軍。2021年,拜登政府更要求加拿大升級北極防御系統,并承諾分擔費用。
這種依賴換來的是極低的國防成本:加拿大軍費僅占GDP的1.33%(2024年為246億美元),遠低于北約2%的標準。即便特魯多政府承諾到2032年將軍費提升至1.76%,仍被美國議員嘲諷為“搭便車”。
但對加拿大而言,省下的軍費投入民生,人均GDP高達4.3萬美元,何樂而不為?
三、資源籌碼:用石油換保護傘
加拿大的底氣還來自“資源王牌”。其原油儲量全球第三,鉀礦、鈾礦等戰略資源豐富,北極圈內未開發的能源更讓美俄垂涎。美國需要加拿大穩定供應資源,俄羅斯則忌憚攻擊加拿大可能觸發北約集體防御條款。
這種微妙平衡在北極爭奪中尤為明顯。加拿大12艘老舊護衛艦根本無力巡邏漫長的北極海岸線,但美國卻主動聯合升級雷達系統,甚至提議共同建造破冰船。
四、外交平衡術:在美俄間“走鋼絲”
盡管依賴美國,加拿大始終避免徹底倒向一方。它一邊參與北約對俄制裁,一邊保留與俄羅斯的北極對話機制;這種“模糊戰略”讓加拿大既能享受美國保護,又不至于淪為大國博弈的炮灰。
2020年,加拿大甚至因F-35戰機價格過高,轉而購買波音F-18,公開“打臉”美國軍火商。雖然最終迫于壓力恢復合作,但足以顯示其外交彈性。
結語:小國的“躺贏”之道
加拿大認為,其軍隊不需要龐大,因為美國比加拿大更擔心北極失守;它的國防不需要自主,因為挑釁加拿大等于直接挑戰美國。
這種策略的代價,則是徹底放棄軍事話語權。但至少在今天,當烏克蘭戰火紛飛、中東沖突不斷時,加拿大人仍能喝著楓糖漿,笑看大國博弈。這何嘗不是一種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