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有些承諾會在時光長河中消逝,有些等待卻永不放棄。
01、 決心出發
"你確定還要去上海尋他嗎?"張大媽拉住楊彩云的衣袖,滿臉皺紋中流露出深深的憂慮,"三十五個春秋過去了,人家早就安家立業,過上新生活了。"
楊彩云輕輕掙脫老人的手,俯身整理背包中那本已經泛黃的結婚證書,封面上模糊的印章仿佛在默默見證那段遙遠的誓言。她的手指在證書邊緣輕輕撫過,動作小心翼翼,仿佛在觸碰一件易碎的珍寶。
"我沒有別的期望,只想見他一面。"她輕聲回答,眼神堅定,"至少要讓雨欣知道,她的父親不是個不負責任的男人。"
"你這是何必呢..."張大媽深深嘆息,聲音里滿是無奈,"大都市那么廣闊,你一個小山村出來的人,怎么可能找得到他呢?"
"找不到也要嘗試。"楊彩云抬頭,眼中閃爍著不服輸的光芒,像是夜空中最堅定的星辰,"三十五年了,我該給自己一個交代了。"
安徽南部的山區,四月的陽光溫柔地灑在梯田上,油菜花金黃的海洋隨風起伏,空氣中彌漫著泥土與花香交織的氣息。
楊彩云站在自家的小院中,晾曬著剛洗好的被罩。現年五十八歲的她,鬢角已經爬滿銀絲,臉上刻滿歲月的紋路。但她的眼睛依然明亮有神,像是蘊含著一泓清澈的山泉,始終不曾干涸。
這一天,楊彩云終于下定決心去上海尋找宋志遠——那個三十五年前離開她的丈夫。這個決定并非一時沖動,而是在她心里醞釀了大半輩子。
三十五年前,上海支教青年宋志遠來到了這個偏遠的安徽山村。
他溫文爾雅,學識豐富,與當地淳樸的民風形成鮮明對比。那時的楊彩云剛滿二十歲,是村里小學的民辦教師,樸素卻充滿活力。
志同道合的兩人很快墜入愛河,步入婚姻的殿堂。
在他們的女兒雨欣剛滿月不久,宋志遠卻接到了緊急電話,匆匆返回上海。臨行前,他握著楊彩云的手鄭重承諾會盡快接母女倆去上海團聚。然而從那以后,再無音訊。
"志遠,你究竟在哪里?"楊彩云望著遠處連綿的青山,輕聲呢喃。
三十五年來,她始終在等待,等那個曾經說過"我會回來"的人兌現承諾。歲月不饒人,一晃眼,她已經從青春少女變成了兩鬢斑白的中年婦女。而她的女兒宋雨欣已經長大成人,在市里醫院擔任護師,有了自己的生活和事業。
下定決心去上海的那一刻,楊彩云感到胸口的大石頭似乎輕了些。她從床底下的老式木箱中取出珍藏多年的結婚證和幾張泛黃的老照片。
照片上,年輕的宋志遠戴著一副黑框眼鏡,穿著整潔的灰色中山裝,站姿挺拔,眼睛里閃爍著對未來的憧憬。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青年人臉上都寫滿了改變世界的決心和熱情。
"媽,你真的決定要去了?"雨欣專程從市里趕回來,看到母親收拾行李,眉頭緊鎖。她穿著淺藍色護士制服,來不及換下就匆匆趕回,顯得有些疲憊。
"是啊,趁著自己還能走動。"楊彩云微笑著回答,將女兒額前的碎發輕輕撥到一邊,"再晚幾年,這雙腿怕是不聽使喚了。"
"那我陪你一起去。"雨欣握住母親的手,眼中滿是擔憂,"醫院請幾天假不成問題,李醫生也說會幫我安排好。"
楊彩云搖搖頭:"不用,你工作忙。媽自己能行。"她撫摸著女兒的臉龐,"你爸爸是個好人,他一定有不得已的苦衷。我想在有生之年,弄清楚這件事的真相。"
雨欣長大后,常常詢問有關父親的事情。楊彩云能講的不多,只知道宋志遠是因家世清白,在特殊年代被選派下鄉。
他知識淵博,為人正直,在村里教過初中課程,也協助村民改進農作物種植技術。
他們的愛情來得平淡自然,就像春雨潤物無聲。婚后不久,宋志遠就被緊急召回上海。他離開時匆忙,只留下一句"等我的消息"。
等來的卻是漫長的寂靜。剛開始的日子,楊彩云每天都期待著郵遞員的到來,可是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五年、十年過去了,再無宋志遠的只言片語。
村里人都勸她改嫁,可她始終不肯。"我相信他,"楊彩云總是這樣回答,"他一定有他的難處。"她咬牙撫養女兒長大,含辛茹苦,從未后悔自己的選擇。
如今,女兒已經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楊彩云覺得,是時候去尋找那個缺席了三十五年的丈夫了。不為別的,只為一個答案。
出發前一晚,楊彩云幾乎整夜未眠。她坐在昏黃的節能燈下,一遍又一遍地翻看那些珍藏的老照片和信件。
其中一張照片上,她和宋志遠站在村口的老槐樹下,年輕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當時,他們以為余生都會這樣相伴而行,誰能想到命運會開這樣殘酷的玩笑?
"彩云啊,有件事我得告訴你。"昨天傍晚,年過七旬的周師傅特意來到她家,神情凝重。"當年志遠臨走前,曾托我照顧你們母女。他說他家里出了大事,可能短時間回不來。"
"為什么這么多年你都沒告訴我?"楊彩云驚訝地問。
周師傅嘆了口氣:"那時候形勢復雜,志遠說得越少越安全。他還給了我一個地址,說是他上海表弟的聯系方式,讓我在合適的時候轉交給你。"
老人從口袋里摸出一張泛黃的紙條,"我本想等局勢穩定后給你,可后來家里遭了水災,這紙條被沖到一個舊書本里,直到前段時間收拾老物件才找到。"
楊彩云接過紙條,只見上面寫著一個上海的地址和名字:黃浦區福安里16號,吳明哲。字跡已經模糊,但依稀可辨。
這個意外的發現讓楊彩云更加堅定了去上海的決心。或許,這就是命運給她的指引。
清晨,楊彩云背著簡單的行囊,踏上了北上的路。這是她第一次離開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山村,第一次坐長途汽車,第一次乘坐高鐵。
一切都是那么新奇,那么令人忐忑。但她的心中卻有一種莫名的篤定,仿佛冥冥之中有什么在指引著她前行。
02、 陌生的都市
七月的上海,熱浪翻滾,潮濕的空氣像一層無形的毯子,緊緊裹住每一個在戶外行走的人。楊彩云站在上海站前的廣場上,一時間有些頭暈目眩。這座城市比她想象中更加龐大、更加繁華、更加充滿現代氣息。
人群如潮水般涌動,高樓大廈矗立四周,電子廣告牌閃爍著五彩斑斕的光芒,一切都讓這個來自山村的女人感到無所適從。
來上海前,楊彩云將畢生積蓄都帶在了身上。這些錢本是為女兒準備的嫁妝,如今卻被她用來完成這場遲來的尋夫之旅。
剛走出火車站,她就被一個自稱能提供廉價住宿的中年男子搭訕。天性謹慎的楊彩云本想婉拒,卻因對大城市的陌生與不安,勉強同意跟隨。
直到被帶到一家破舊不堪的地下旅館,她才意識到自己可能上當了。
"阿姨,您是外地來的吧?"一位身穿深藍色工裝、頭發利落盤起的年輕女子攔住了正在小巷中徘徊的楊彩云。
楊彩云警惕地打量著對方,在火車站的經歷讓她變得格外小心。"是啊,我從安徽來。"
年輕女子似乎看出了她的疑慮,友善地笑了笑:"別擔心,我叫林小燕,是這個社區的志愿者。看您轉了好幾圈,像是迷路了?"
楊彩云松了口氣,直覺告訴她這個姑娘應該不是壞人。"我是有點迷路了,想找個安全干凈的地方住下。"
林小燕是土生土長的上海姑娘,在社區服務中心工作,性格開朗熱情。她主動提出幫楊彩云找個合適的經濟型酒店,還留下了自己的電話號碼,囑咐有事隨時聯系。
"阿姨,您來上海是旅游還是探親啊?"路上,林小燕好奇地問道。
楊彩云猶豫了一下,還是道出了實情:"我來找我丈夫,他三十五年前回到上海后就再沒聯系過我們母女。"
林小燕驚訝地看著她:"三十五年?這么久啊!您只知道他叫宋志遠,還有別的線索嗎?"
"他應該在某個政府部門工作,當年回上海是因為接到緊急通知,說是單位需要他。"楊彩云從包里取出那張周師傅給她的紙條,"還有,這是他表弟的地址,不知道現在還在不在。"
林小燕接過紙條看了看:"福安里啊,那是老上海的一處弄堂,現在可能已經改名或拆遷了。不過我可以幫您打聽打聽。"
楊彩云感激地點點頭。在這個陌生的大城市里,能遇到林小燕這樣的好心人,無疑是莫大的幸運。
在林小燕的幫助下,楊彩云入住了一家干凈整潔的經濟型酒店。安頓下來后,兩人制定了初步的尋人計劃:先去福安里尋找線索,同時通過公安部門的戶籍系統查詢宋志遠的信息。
林小燕的父親林大伯是退休警察,或許能提供一些幫助。
第二天一早,林小燕準時來到酒店接楊彩云。兩人先去了黃浦區派出所,希望能查到宋志遠的戶籍信息。
但是,沒有身份證號碼,只有一個名字和大致年齡,派出所的系統根本無法精確匹配。即使縮小到特定年齡段的宋志遠,上海地區也有幾十人同名同姓。
從派出所出來,兩人又前往福安里。這個曾經熱鬧的老弄堂如今已物是人非,大部分房屋被拆除重建,變成了現代化的商業中心。但在一角還保留著幾棟老式住宅,作為歷史建筑被保護起來。
16號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咖啡廳。店主是個年過半百的本地人,聽說楊彩云在尋找三十多年前的住戶,不由得搖頭嘆息。
"三十多年前的事,我實在記不清了。那時候我還小,只知道這一帶住了不少人。后來拆遷,大家都搬走了。"
又是一天的無功而返。傍晚,疲憊的楊彩云坐在外灘的長椅上,望著浦江對岸的璀璨燈光,心情低落。上海太大了,人口太多了,想憑借一個名字和一張老照片找人,簡直如大海撈針。
"阿姨,別灰心啊。"林小燕遞給她一瓶礦泉水,安慰道,"我爸說了,會幫忙在退休老警察群里打聽打聽。宋叔叔如果真的在某個政府部門工作,應該會有記錄的。"
楊彩云勉強笑了笑:"謝謝你,小燕。你已經幫了大忙了。"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與這座不夜城的繁華相比,楊彩云的心卻如同荒漠般寂寥。她不禁開始懷疑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三十五年了,宋志遠可能早已不在人世,或者有了全新的生活,完全忘記了那個在偏遠山村等他的妻子。
回到酒店,楊彩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窗外,城市的喧囂始終不息,高樓的霓虹燈透過窗簾,在天花板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她想起了山村的夜晚,那里沒有這樣的光污染,星空清晰可見,蟲鳴此起彼伏。此時此刻,她竟有些想念那個樸素而寧靜的家了。
然而,既然來了,就不能輕言放棄。楊彩云翻開隨身攜帶的相冊,撫摸著那些泛黃的照片,仿佛在汲取力量。
"志遠,不管你在哪里,我一定要找到你,問個明白。"她輕聲自語,聲音堅定。
第三天,林小燕帶來了一個好消息——她父親的一位老同事記得福安里16號曾經住過一個姓吳的家庭,家中的確有個叫吳明哲的人。根據記載,吳明哲后來搬到了靜安區某處居民樓。
這個線索讓楊彩云重燃希望。兩人立刻前往靜安區尋找吳明哲。在社區居委會的幫助下,她們找到了吳明哲曾經居住的小區。
然而,曾經管理該小區的老門衛告訴她們,吳明哲一家在五年前就搬走了,據說是去了南京,具體地址不詳。但他隱約記得,吳明哲曾提到過宋志遠的名字。
"他們好像是表兄弟關系,"老門衛回憶道,"吳先生說他表哥在某個部委工作,職位還不低。"
這個信息讓楊彩云激動不已——宋志遠真的在政府部門工作,而且職位不低!這與她所知的情況吻合。
"那您知道具體是哪個部委嗎?"林小燕迫不及待地問。
老門衛搖搖頭:"這個我就不清楚了。不過,當時聽說過一件事——每年七月中旬,很多部委都會舉辦公眾開放日活動。如果你們想找某個部委的人,不妨去碰碰運氣。"
離七月中旬只有幾天時間了。楊彩云決定留在上海,等待這個機會。
03、 等待與希望
時間匆匆流逝,轉眼已是七月中旬。根據林小燕打聽到的消息,多個部委將在這一周陸續舉辦開放日活動。楊彩云和林小燕制定了詳細的參觀計劃,希望能在某個部委找到宋志遠的蹤跡。
她們首先參觀了外交部,然后是發改委、財政部等重要部門。每到一處,楊彩云都會仔細觀察每一位高級官員,希望能在其中發現宋志遠的身影。
然而,連續三天的參觀都無功而返。在各個部委工作的宋姓官員不少,但沒有一個是她要找的宋志遠。楊彩云開始感到精神和體力都有些透支,但她依然堅持著。
"還剩最后兩個部委沒去呢,明天去看看吧。"林小燕鼓勵道,"說不定就在那里呢!"
楊彩云點點頭,雖然已經不抱太大希望,但既然來了,就要走完這最后一步。
第四天,天氣悶熱,空氣中彌漫著即將降雨的濕潤氣息。楊彩云和林小燕來到了倒數第二個參觀地點——政法委。
按照慣例,她們跟隨參觀團隊有序參觀各個辦公區域。領導們依次登臺致辭,介紹部門職能和工作成果。楊彩云的目光始終在尋找那個熟悉的身影,但一無所獲。
就在她幾乎放棄希望的時候,一位穿著深色西裝的中年男子走上臺來。
他身材挺拔,舉止穩重,眼神堅定而有神。
雖然歲月在他臉上留下了痕跡,白發也已占據了大半頭顱,但楊彩云還是一眼認出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