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曠的黃土地上,長出了一片“鋼鐵森林”。有的溫棚已初具雛形正在澆筑墻體,有的溫棚框架已搭建完成正在覆膜。誰能想到,這個不起眼的“工地”,竟成了十里八鄉有名的“旅游勝地”。
“走,去看看咱的棚蓋得咋樣了”“聽說有的棚都種上苗了,咱去轉轉”“聽說興隆鄉弄大棚哩,過來瞧瞧”……工地雖“小”,但關系到收入這一村民的切身“大”利益后,引來不少村民在遠處駐足觀望;甚至還有村民和工地工人商量能不能近距離摸摸、看看。
工人們在為種植作物做準備工作。(受訪者供圖)
莫笑農家臘酒渾。工地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興隆鄉,也屬于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稱的西海固地區。這些大棚設施對當地村民來說,無疑是提高收入的利器。
“什么山啊、水啊,現在都沒這大棚看著美,看著讓人舒服。這比啥美景都好。”興隆鄉黃谷村63歲的脫貧戶金正榮說,自從2016年脫貧后,他家日子就越過越好,現在家里養了65只羊,還種了10畝地,算上務工收入,一家人每年能掙8萬余元。“等大棚到了手里,再攢兩年錢,就能買輛小汽車了。”
“興隆鄉2025年設施溫棚建設項目占地857畝,規劃建設設施溫棚268座以及分揀車間、防疫室、蓄水池等配套設施。溫棚建成后,254座溫棚將統一編號由254戶興隆鄉脫貧戶、監測戶等低收入群體抽簽決定使用權,確保一棚帶一戶,剩余14座溫棚由5個村集體自主經營。”興隆鄉干部馬濤說,為確保項目能夠有效發揮作用,溫棚將由專業人員育苗,并提供技術指導服務。
蓄水池建設現場。(受訪者供圖)
“興隆鄉2025年設施溫棚建設項目概算總投資9190.63萬元,全部為同心縣2025年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資金。溫棚主要種植小番茄、辣椒、人參果等經濟作物,是近年來同心縣重點打造的農民增收產業。”同心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楊輝說,同心縣將秉承投入力度不減、監管措施不松、產業扶持政策全覆蓋的宗旨,確保同心縣形成穩定增收的產業機制,以進一步提高脫貧戶和監測戶等低收入群體收入。
金正榮說:“出去旅游等攢夠錢買了自己的車再說,現在就是大棚這風景最美。”(記者楊穩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