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柱,這位臺灣政壇的重量級人物,曾經說過一句很耐人尋味的話:“抗日戰爭的仇恨可以放下,但歷史不能忘記。”這句話不光是她個人對歷史和現實的看法,也反映了臺灣社會對過去那段沉重歲月的一種復雜態度。為什么她會這么說?這背后有她個人的經歷、家庭背景、政治立場,還有對兩岸關系以及中日關系的深層思考。
洪秀柱的背景和歷史觀是怎么來的?
洪秀柱1948年出生在臺灣新竹,家里不算富裕,日子過得挺實在。她爸洪子鈞是個浙江人,經歷過抗戰,還在戰后臺灣的白色恐怖時期吃過苦頭。家里常聊起那段歷史,洪秀柱從小就聽著這些故事長大,對抗戰啥的自然有很深的感情。她爸講過日軍占領村子、鄉親逃難的事,這些事兒在她心里留下了印記,也讓她對抗戰有了切身的認識。
她自己呢,從小就挺能說會道,上學時參加講故事比賽還拿過冠軍,后來考進中國文化大學學法律,靠著全額獎學金念完書,又跑去美國拿了個教育學碩士。回臺灣后,她先是當了十年老師,教法律和公民課,后來才踏進政壇。
她從基層干起,跑社區、發傳單,慢慢混成了國民黨的大人物,1990年當選立法委員,一干就是八屆,還在2012年當上“立法院副院長”,2015年更成了國民黨第一位女主席。
洪秀柱的政治路子很硬核,她一直強調自己是中國人,反對臺獨,對歷史特別看重。她這人吧,性格直爽,外號“小辣椒”,說話不拐彎抹角。她對抗戰的看法,很大程度上跟她爸的影響分不開。她爸是抗戰老兵,家里那股子沉甸甸的歷史感,估計從小就烙在她心里了。
抗日戰爭對她來說意味著啥?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近代史上最慘烈的一段,死了幾千萬人,國土被糟蹋得不成樣子。洪秀柱家里有老兵,她對這段歷史的感受肯定比一般人更直接。她爸講過戰爭的苦,村子被燒、鄉親逃命,這些事兒讓她對抗戰有種天然的憤怒。不過,她隨著年紀大了,眼界也寬了,開始琢磨仇恨這東西到底有啥用。
她那句“仇恨可以放下,但歷史不能忘記”,其實是她對自己經歷和想法的一個總結。她覺得,仇恨這玩意兒吧,扛在心里太久,容易把自己給困住。她爸那輩的苦她懂,但她不想讓這種情緒一直拖著大家往前走。她在公開場合說過,戰爭的傷痛是真,但不能老盯著仇恨不放,得往前看。這話聽著挺理性,不是那種喊口號的調調。
但她又特別強調,歷史不能忘。為啥?在她眼里,歷史不是隨便翻過去就算了的,那是民族的根。抗戰不光是苦難,也是先輩拿命拼出來的教訓。她覺得,這段歷史得一代代傳下去,不然就等于把根給丟了。她還提到,臺灣人也在抗戰里出力,比如搞后勤、支援戰場啥的,這份共同記憶不能因為兩岸分隔就給割裂了。
她為啥覺得仇恨可以放下?
洪秀柱說“仇恨可以放下”,不是隨便說說,她有自己的邏輯。她不是要否認日本侵略的罪行,而是覺得老揪著仇恨不放,對現在沒啥好處。她2016年跑去日本,聊了兩國的關系,說中日合作才是正道。這話聽著挺務實,她的意思是,歷史歸歷史,現在歸現在,兩國老百姓都想過好日子,沒必要老盯著過去打轉。
她還提到,抗戰不只是中日之間的事兒,當年美國飛虎隊啥的也幫了大忙。她覺得,這場戰爭是全球正義的一部分,仇恨不該只對著日本放大。她這話其實是在提醒大家,歷史得全面看,不能光盯著一個點使勁兒摳。她還說過,自己不反日,反的是日本政府當年的錯誤政策。這態度挺有分寸,既沒完全翻篇,也沒鉆牛角尖。
洪秀柱這想法,跟她對兩岸關系的看法也有關系。她一直主張兩岸和平發展,反對搞對立。她覺得,臺灣要是老抱著仇恨不放,不光跟日本處不好,跟大陸的關系也容易擰巴。她在國民黨主席那會兒,力推兩岸交流,就是想讓大家別老在歷史恩怨里打轉,多想想未來咋走。
歷史為啥不能忘記?
再說“歷史不能忘記”這半句,洪秀柱態度很硬。她覺得,抗戰這段歷史是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忘了這段,就等于忘了自己是誰。她在紀念活動上說過,抗戰是先輩用血換來的教訓,得記住。她還強調,臺灣跟大陸在這段歷史上有共同的經歷,比如臺灣人當年也支援過抗戰,這份聯系不能丟。
她這話也有現實考慮。現在兩岸關系緊張,歷史記憶有時候會被拿來當政治籌碼。她擔心,要是年輕一代忘了抗戰這回事兒,就容易被一些歪曲歷史的說法牽著鼻子走。她在演講里常說,歷史是根基,忘了根基,人就站不穩。這話挺接地氣,也有點憂心忡忡的味道。
她還提到過國際視角,說抗戰的勝利不光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這觀點挺開闊,她想讓大家明白,這段歷史的價值不只是民族苦難,還有全球意義。她這態度,其實是在提醒臺灣社會,別把歷史看得太窄,得有大局觀。
臺灣社會咋看她這話?
洪秀柱這話一出來,臺灣社會反響不小。有人覺得她說得有道理,放下仇恨能讓兩岸和中日關系緩和點,尤其是在經濟上,日本還是臺灣的大伙伴,大家日子過得好比啥都強。但也有人不買賬,覺得她這話太軟乎,把日本侵略的罪行給淡化了。畢竟,臺灣被日本殖民了50年(1895-1945),那段歷史留下的傷痕還沒完全消。
臺灣人對日本的態度本來就挺復雜。一方面,日本是殖民老大哥,搞了鐵路、工業啥的,很多人對日本文化也有好感;另一方面,殖民時期的壓迫和抗戰時的苦又讓人忘不掉。洪秀柱這話,正好戳中了這塊敏感地帶。她的觀點算是一種折中,既不想讓仇恨綁住手腳,又不想讓人忘了歷史真相。
洪秀柱這話是她政治生涯的一部分,但她后來的路走得也不輕松。2015年她當上國民黨主席,算是事業高點,可沒多久就碰上麻煩。2016年她被提名選總統,結果民調太低,被朱立倫換了下來。她退出時挺淡定,說尊重黨決定。2017年她又試著競選黨主席,沒干過吳敦義。2020年她跑去臺南選立法委員,結果也沒贏,26年的立法生涯就這么收尾了。
不過她沒閑著,退下來后還老參加兩岸交流活動,聊和平發展啥的。她2022年因為夸中國新疆政策,又罵美國瞎編維吾爾族的事兒,惹了點爭議。有人覺得她太親中,有人覺得她敢說真話。她這人吧,走到哪兒都帶著一股子硬氣,愛咋說咋說,也不怕得罪人。
洪秀柱那句“仇恨可以放下,但歷史不能忘記”,不光是對抗戰的看法,也是她整個人生觀的縮影。她從家里聽來的歷史故事,到自己跑遍政壇的經歷,都讓她覺得,歷史是個大包袱,扛著它得有智慧。放下仇恨,是為了讓大家活得輕松點;不忘歷史,是為了別丟了方向。
這話擱在臺灣這塊地方,還挺有現實味兒的。臺灣夾在大陸、日本、美國中間,歷史問題老被拿來扯皮。她這觀點,其實是在試著找條路,既不讓仇恨拖后腿,也不讓歷史被稀里糊涂地翻篇。她想讓臺灣人有點底氣,別老被外頭牽著走。
說到底,洪秀柱這話挺值得琢磨。她不是要大家忘了日本干過的壞事兒,也不是要美化啥,而是想說,歷史這東西,既是傷口,也是力量。仇恨可以放一放,但教訓得記牢。這態度不光是對抗戰,對別的歷史恩怨也適用。
她這想法,跟咱們平常人也有點共鳴。誰家還沒點老賬啊?但老揪著不放,日子還過不過了?可要是啥都忘了,那不就成沒根的浮萍了嗎?她這話接地氣的地方就在這兒,既有大格局,也不端著架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