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國社保基金收入增長5.2%,達到11.89萬億元。但支出增長更快,增幅為7%,達到11.99萬億元,這也導致了自2018年以來首次社保基金現金流赤字。
就當下而言,養老金體系仍然面臨著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
首當其沖的,就是我國靈活就業人數的增長,導致了從業者對購買社保沒有必要性,亦或是成本太高。
截至2024年,我國靈活就業人員總量已超過2.3億人,占全國就業人口的29.8%。這一群體規模呈持續增長趨勢,2023年末靈活就業人員占全國就業人員的27%,占城鎮就業人員的40%以上。
從數據變化看,靈活就業群體在2020年至2024年間年均增速高達9.3%,2020年規模約8400萬人,2023年突破2億人,2024年進一步增長至2.3億人。靈活就業形式涵蓋個體經營、非全日制工作及新就業形態(如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等),已成為穩定就業和緩解就業壓力的重要力量。
當靈活就業群體不斷增長的時候,這一群體又幾乎被“拋棄”在社保體系之外。
從法律規定上,靈活就業群體并不隸屬于任何一家公司,也就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對他們有繳納社保的義務。
對靈活從業者自己而言,他們也更看重的是每月能夠到手的實際薪資,而不是幾十年退休之后所領取到的現金。
在這一因素之下,靈活就業增長越快,就意味著繳納社保的人數越少,無形之中對養老金的存續也發起了極大的挑戰。
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社保基金收入增長5.2%,達到11.89萬億元。但支出增長更快,增幅為7%,達到11.99萬億元,這也導致了自2018年以來的首次現金流赤字。
盡管用財政補貼填補了養老金收支失衡帶來的缺口,但這種補救措施也承受著極大的壓力。預計到2025年,我國財政赤字將達到5.7萬億元,創歷史新高。
分地區來看,養老金盈余與否和當地勞動力乃至老齡化率密切相關。一些地區仍有養老金盈余,但像東北這樣的老工業省份則長期存在養老金缺口。
為了應對不同地區的養老金缺口,我們所采取的措施一直都是將廣東較富裕省份的繳費調撥給困難省份,去年在該機制之下調撥了2840億元,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升。
人口結構所帶來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只會讓養老金壓力變得更大,而不是更小。
最近幾年出生人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下跌,按照育媧人口智庫的預測,2025年我國出生人口將會進一步跌至800萬左右,而退休老人還在持續增長。
一減一增之下,養老金從何而來,成了一個大問題之所在。
即便剔除掉人口因素所帶來的繳費人數減少,在靈活就業群體不斷增長之下,還有一大批人自愿不參保,這才是最可怕的。
調查顯示,我國有超過40%的靈活就業人員(包括外賣員、網絡主播和自由職業者)選擇不繳納養老保險。
原因也很簡單,靈活就業人員不隸屬于任何一家公司,那么對個體而言,就需要同時繳納個人和單位部分,繳費比例則為收入的20%,這筆賬相當“不劃算”。
一個月入5000的靈活就業者,僅僅是繳納社保就需要花費1000元,實際到手4000元,未來的事情他們眼下顧不到,而失去的1000元感受,卻是實打實的。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當人們陷入到對物質的“稀缺”困境時,他們就更難看到未來發生的事情,反而會更多專注于當下。
而繳納社保,就是極其遙遠的未來。
面對越來越多的靈活就業人口這一現實,我們可能也需要及時調整社保繳費機制,跟上時代的發展。
為了緩解養老金體系的壓力,從今年1月份開始,我國70多年來首次提高了法定退休年齡。到2040年,男性的退休年齡將為63歲,女性的退休年齡也會逐步提高。
看起來這是一個解決辦法,但最終仍然難以解決根本性的問題。
按照育媧人口智庫的預測,最遲到2038年,我國的老年撫養比就會超過50%,這意味著每兩個上班族,就要供養一位退休老人的退休金。
按照目前城鎮退休職工月均3000元養老金計算,那么屆時平均每位上班族至少需要繳納(個人企業合計)1500元,但目前我國已經有2億靈活就業者,預計到2038年這個數字還會不斷增長。
屆時個人選擇不繳納的情況下,養老體系在50%的撫養比之下,入不敷出的情況恐怕還要更為嚴重。
這關乎未來70后乃至80后的退休生活。
哪怕是在70后和80后之中,退休也是分層級的。
廣義上,目前有三個層級;第一層級是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根據去年數據來看,這一群體的月均養老金在6000元左右;第二層級則是城鎮退休職工,月均養老金3000元左右;最后一層級則是農村老人,月均養老金在200元左右。
目前我們面臨著靈活就業群體增長過快,其中有很多人不繳納社保的情況;而在退休老人方面,我們又急需要提高農村老人的養老金。
在一些省份,農村老人的養老金僅為每月123元,這點錢只能夠維持基本的生活開支,也一定程度上導致我國消費刺激難以觸及到更廣袤的土壤。
但另一方面,即便是在農村老人養老金月均200元的大背景下,我國養老成本已經非常高昂。
目前養老金在我國債務中的占比已經接近四分之一;如果資金缺口進一步擴大,那么從宏觀上來看,就不得不被迫提高工資稅,甚至會削減福利,亦或是繼續增加債務。
不管選擇哪種方式,最終都會繼續波及到當前復蘇疲軟的消費。
在可預期的未來,隨著新生兒繼續減少,老齡人口持續增多,未來養老金的壓力只會更大;這也不斷倒逼我們進行創新。
江蘇推出了“養老金積分”,讓個人可以追蹤自己的繳費情況和預期領取的養老金數額。今年在全國范圍內新推出的“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賬戶體系也提供了稅收優惠。
除此之外,還有更多方案正在討論中,其中就包括效仿瑞典,轉向名義上的固定繳費模式,福利金額根據工資增長和預期壽命自動調整。
但最終當下養老金所面臨的障礙,可能是心理層面的。
目前國內家庭仍然將房地產視為他們真正的養老金,在房地產市場信心企穩之前,人們可能仍然不會輕易把儲蓄轉移到養老金賬戶之中。
在彩禮、房子、婚姻、育兒乃至醫療等各種壓力之下,更多年輕人更看重眼前的實際到手收入,而不是長期的穩定。
當越來越多年輕人迫于“稀缺”變得只關注當下的時候,這就是我國養老金體系所面臨的最大壓力。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養老金不僅僅關乎老有所養的問題,更關乎的是社會契約能力;如果這一契約面臨著不確定性和風險,那么最終它有可能會變成經濟增長路上最大的阻力。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