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還沒大亮,濟南的云就壓得低低的。空氣里潮氣黏糊糊的,像浸了水的棉絮往人身上貼。手機彈出天氣預報時,老張正蹲在院子里扒拉玉米種——明后天有雷雨大風,氣溫要跌十多度。
這可是五一假期的尾巴,路上滿是返程的車,地里正等著下種的苗。晌午剛過,風就開始在胡同里打轉,吹得晾衣繩上的外套啪啪作響。氣象臺說傍晚到前半夜有陣雨雷雨,降水概率七成,陣風能到九級。
老張站在屋檐下瞅著自家晾的柿餅,心里直犯堵:這風要是把架子掀了,半年的收成可就懸了。市區的李大姐正收拾行李準備返城,看著窗外搖晃的梧桐樹直皺眉。
導航軟件早早就標紅了高速路段,雨天路滑,加上降溫導致的能見度低,這趟車可不好開。“春寒不算寒,秋寒凍半年”,可這五月的寒雨,著實打了人一個措手不及。
農科院的老王在朋友圈提醒:剛出苗的大棚作物得注意防風加固,晝夜溫差十六度,凍害風險不小。
夜市擺攤的老孫急得團團轉,原本指望假期最后兩天多賣點貨,這下雷雨一來,攤位怕是要泡湯。
氣象臺特別提到,這次降溫是冷空氣東移所致,山東多地在核心降溫區。
更讓人操心的是,半島和魯中過兩天還有新一輪中雨,地里的積水怕是排不及。
醫院里兒科診室已經開始忙起來,護士叮囑家長:早晚溫差大,孩子最容易著涼。菜販子老陳看著自家的菠菜直嘆氣,雨水一淋,葉子容易爛,價格怕是要跌。“清明前后種瓜點豆”,可這會兒的天氣,讓不少剛播下的種子遭了罪。
有人在社區群里抱怨:好好的假期,咋就被這怪天氣攪和了?也有老輩人念叨:天有不測風云,農時不等人,該防的防,該搶的搶。
高速路上,警車時不時閃過,大喇叭提醒著司機減速慢行,保持車距。田埂上,幾個村民正忙著給新栽的果樹打支架,風再大,也不能讓苗子折了腰。這場天氣突變,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不同人的牽掛。
返程的人擔心安全,種地的人操心收成,擺攤的人發愁生意。可日子還得往前過,氣象專家說,這樣的強對流天氣近年越來越頻繁。
是氣候變化的信號?還是偶然的天氣波動?讓人忍不住多想。
我個人覺得,不管是啥,提前防備總是沒錯的。就像老張,下午就喊來兒子,把院子里的柿餅架子挪到了屋檐下。
李大姐也提前出發,選了條車少的國道,寧可多花點時間,也要穩當些。這場雷雨大風,終究會過去,但留下的思考不會停。
農諺說“人算不如天算”,可如今科技發達了,咱更得學會看天吃飯。等雨停了,地里的活還得接著干,日子也得接著往前奔。誰也不知道下一場風雨啥時候來,但把準備做在前頭,心里就多份踏實。
這大概就是咱老百姓應對老天爺的法子:敬畏自然,也積極打算。至于這五月的反常天,到底是個例還是趨勢,且看后面的天氣咋變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