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欽的球拍在訓練臺上敲出清脆的節奏,對面的智能發球機正以每分鐘40個球的速度噴射著不同旋轉的來球。汗水順著他的護腕滴落在藍色地膠上,洇出個深色圓點又迅速被空調吹干。自從多哈世乒賽混雙名單確定,這個23歲的北京小伙仿佛在球館扎了根,連保潔阿姨都記住了他加練時愛喝的電解質水牌子——訓練館東側第三排儲物柜,永遠擺著兩瓶貼著“王大頭”標簽的藍色飲料。
孫穎莎的球鞋在地板上摩擦出尖銳的聲響,她正和削球手馬特進行多球訓練。當馬特連續第七個削出近似飄浮的側旋球時,王楚欽突然從隔壁球臺探頭喊了句“正手快撕”,孫穎莎手腕應聲翻轉,膠皮與球體碰撞的脆響讓陪練教練都忍不住鼓掌。這種近乎條件反射的配合,源自他們特制的訓練計劃:每天加練的兩小時里,前半小時必須閉口不語,全靠擊球節奏和肢體語言溝通。
訓練館新裝的鷹眼系統記錄著驚人數據。王楚欽的近臺擺速達到0.25秒/板,比巴黎奧運周期快了0.05秒,這個提升足以讓他在混雙接發球環節多搶出0.3秒的進攻時間。體能教練的手機里存著份特殊檔案——王楚欽最近四周的每日步數穩定在18000步以上,其中有70%是橫向移動步伐,這種針對混雙跑位的特訓,讓他右膝的肌貼消耗量比單打時期增加了三倍。
食堂的戰術研討會成了新風景。馬龍拿著筷子比劃正手挑打的動作時,王楚欽正用雞蛋在餐盤上模擬張本智和的逆旋轉發球軌跡。林詩棟湊過來插話:“雨果的中遠臺弧圈球,落點集中在左側三角區。”這話讓王楚欽夾菜的手頓了頓,第二天訓練館就多了臺能同時發出兩種旋轉的發球機,右側球網柱上貼著便簽紙:“重點關照左側三角區。”
器材室管理員發現個有趣現象:王楚欽最近總借走2019年布達佩斯世乒賽的混雙錄像帶。那屆賽事他與孫穎莎首次搭檔就闖入四強,錄像里19歲的他接發球時還會緊張地摸耳朵。如今再看這些影像,他手里的iPad分屏開著戰術分析軟件,左側是當年自己的技術參數,右側實時更新著多哈主要對手的數據對比。
夜幕降臨時,球館頂燈在藍色地膠上投下菱格光影。王楚欽加練完最后一組反手擰拉,忽然從褲兜掏出塊巧克力掰成兩半,隔著球網拋給正在收拾毛巾的孫穎莎。這個動作讓場邊跟拍的央視記者想起三年前的澳門賽場——當時決勝局打到14平時,他們就是用同樣的方式分享了最后半塊巧克力,然后連拿兩分終結比賽。
多哈的風裹著細沙拍打訓練館窗戶,王楚欽的球拍在燈光下劃出銀色弧線。當智能發球機吐出第387個球時,監控屏幕顯示他的反手撕斜線成功率攀升至92%,這個數據比上周又提高了5個百分點。走廊里,新貼出的世乒賽倒計時牌翻到“15天”,電子屏的藍光映在那些被汗水浸透的紅色戰袍上,仿佛提前暈染了領獎臺的顏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