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三野大軍開始向閩南進擊。很快便捷報頻傳,閩南重鎮廈門,也被三面合圍,順利解放指日可待。
此時,恰逢我國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在會議期間,南洋華僑總會會長陳嘉庚先生,特地找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
陳嘉庚向他們建議說:“廈門是個僑胞城市,擁有大量的華僑和僑眷,因此廈門的市長,能不能由閩南人或華僑擔任?”
毛主席聽后,也微微點頭表示認同。隨后他又問周總理說:“新四軍那個很會打仗的縣長,他現在在哪里呢?”
周總理,從1929年起便長期擔任軍事要職,因此他略一思索,便回答道:“他叫梁靈光,現在是葉飛兵團29軍的參謀長。”
毛主席緣何此時提起梁靈光呢?他最后當了廈門市長嗎?
陳嘉庚的提議
陳嘉庚,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從光緒年間開始,他的父輩便開始在新加坡經商了。生意越做越大,到陳嘉庚這一代,已是大商巨賈。
雖然身在海外且家業興旺,但陳嘉庚,無時無刻不在惦念著自己的祖國。早年他參加過同盟會,接管家族生意后,更是時常為祖國的革命事業與教育事業捐錢捐物,廈門大學,便是由他出資創辦的。
抗戰爆發后,想到國家危難,陳嘉庚更是痛心疾首,他迅速成立了南洋華僑總會,主動帶頭長期認捐。在他的號召下,南洋華僑總會,為抗戰捐款了13億元!
“余惟恨現無百萬資產,否則亦必以全數購買救國公債,絕不猶豫也。”
這是1937年11月,陳嘉庚家書中的一句話。為了救國,他竭盡所能,到處勸募救國公債,為了表率,他自己就先認購了10萬元。
1938年,滇緬公路建成。當時,因為日軍進占越南,滇越鐵路中斷。因此滇緬公路,成為我國與外部世界聯系的唯一運輸通道,是抗戰的生命線。但如此重要的公路,建成后卻面臨難題,因為司機和修理工都奇缺,根本無法完成運輸任務。
陳嘉庚得知后,焦急的站出來登高疾呼:“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熟知的兵法道理,現在,滇緬公路急需人才支援,祖國危難,吾輩豈能袖手旁觀?”
為了解決滇緬公路的難題,他還寫下了《征募汽車修機人員回國服務》的通告,在華僑聚集的地方,到處分發張貼。
在他的奔走疾呼之下,有3000多名擁有技術能力的華僑青年,紛紛回到了祖國。他們冒著敵人的炮火,日夜不停地搶運物資,其中有1000多人,永遠長眠在那條公路上。
他不是最富有,但卻捐款最多,也是因為陳嘉庚對祖國的卓越貢獻,所以毛主席稱贊他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這次不遠萬里到北京來參加會議,也是因為他心里記掛著祖國的發展。
因此,對于陳嘉庚的提議,毛主席很重視。同時,這個提議,也很有道理,選一個華僑或者閩南人做廈門市長,除了能夠拉近與僑胞們的距離,也更容易獲取民心。而且,廈門與臺灣隔海相望,正是與蔣氏殘余勢力對峙的最前沿,是新中國的觀察哨。因此這個人還要有軍事魄力才行,這樣才能整合力量。
毛主席之所以突然提起梁靈光,便是因為他的經歷,各方面來說都合適,是一個最佳人選。
很會打仗的縣長
閩南,指的是福建省南部區域,主要包括泉州、廈門、漳州這三個城市圈。
1916年,梁靈光出生于福建泉州市的永春縣,算是一個地道的閩南人。他的父親梁繩基,是清末秀才,后來又上了政法學堂,在當地的梅峰書院執教。
不過兩年,梁繩基便決定棄教從商出去闖蕩。沒想到他善抓時機,竟一躍成為了大富商,把商行從永春這個小縣城,直開到泉州、福州、廈門、上海等地。他還到馬來西亞去開展投資業務,成為永春縣海外投資第一人。
因此,梁靈光一出生,便是富家公子。他家有多富裕呢?捐白銀千兩給當地蓋中學,為了拯救村民,他們家拿出了3000兩白銀。還在村上開了“平糶局”,專門幫村民們繳納各種苛捐雜稅。
然而,梁繩基卻正值壯年便不幸病逝,當時,梁靈光才8歲。好在有母親潘密撐起了家里的產業,梁靈光和哥哥梁披云,還能繼續學業。
1931年,15歲的梁靈光初中畢業了。本來,他準備到日本去留學,都開始學習日語了,結果“九一八事變”爆發。為此,梁靈光憤而退學,又重返上海讀書。
東北淪陷,華北亦岌岌可危,梁靈光為此痛心不已,開始積極的投身到各種抗日救亡運動中去。參加團體、募捐,用化名發表各種短評雜文呼吁抗日,他還加入了我黨的地下抗日青年團,開始從事一些地下活動。
梁靈光文筆犀利言辭潑辣,對于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論調,他的獨裁統治,包括日本扶植殷汝耕等漢奸成立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當時所有不利抗戰及國家的時政,皆被他奮筆疾書批判個遍。
雖然來回換了20多個筆名,但因為造成的影響比較大,使得日本人對他恨之入骨,國民黨也不喜歡他。到處都在搜捕他,沒有辦法,梁靈光便在大哥梁披云的幫助下,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的僑辦華人學校,謀了一個職位。
在出發的前一天,有一位代號“老王”的同志來找他,梁靈光在上海時曾多次與他聯系。老王給了他一封介紹信,讓他去找“馬共”組織,以便在特殊戰場為國出力。
梁靈光不忘使命,在馬來西亞也積極進行抗日活動,成立了“華僑抗日救國會”。同時,他又開始寫起抗日時評,都刊發在新加坡的《星洲日報》上。直到多年以后,他才知道,那個經常聯系自己的老王,竟然是周總理的秘書陳家康。
梁靈光在馬來西亞的工作,做得有聲有色,他的不少學生,都成為了馬共的骨干。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抗日統一戰線也正式形成,梁靈光得知后,便再也坐不住了,堅決要回國參戰。不久后,他帶著幾名華僑青年,便到了上海,尋找我黨地下抗日青年團的聯系人。
梁靈光
這位聯系人,給梁靈光分析了敵我形勢,并傳達了中央文件,告訴他說:“現在正是發展抗日地方武裝的有利時機,你可以到敵后去開展工作,而且,你的地下斗爭經驗也比較豐富-------”
1938年5月,徐州失守,蘇北因此成為敵后。梁靈光經過一番分析,認為蘇北會有好機會,便帶著人去了蘇北。
到了蘇北后,他很快就成立了一個政工隊,到處募捐錢糧,說服工農參戰,一支數百人的隊伍就這樣拉了起來。之后開始在蘇北打起了游擊戰,經常出動襲擾小規模的日偽軍。
在此期間,他還通過關系,打入了國民黨魯蘇戰區韓德勤的麾下潛伏,混了一個蘇北游擊第二縱隊第二支隊的支隊長。他一邊搜集情報,一邊悄悄搞兵運。
1940年6月,韓德勤調集了13個團的兵力,準備包圍進攻泰州西北郭村地區的新四軍。梁靈光的隊伍,也被調過來配合作戰。
梁靈光一看,竟是要打新四軍,這還潛伏什么,他二話不說,便帶著隊伍到郭村,去找到了葉飛,加入了新四軍。
有了梁靈光這一支生力軍及情報,郭村戰斗大勝。這次戰斗的勝利,為新四軍東進黃橋,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打下了基礎和條件。
梁靈光與妻女
戰斗勝利后,陳毅親自來到了郭村,非但沒有計較他們“抗命不遵”,還高興的下廚為大家做了回鍋肉吃。
這一次戰斗后,梁靈光結束了潛伏任務,他加入了我黨,還被委任為如皋縣長。
做了縣長,除了主持政務工作,梁靈光便是率領縣里的抗日武裝,配合新四軍作戰。他勇猛無敵身先士卒,又頗有謀略,因此打了不少勝仗,尤其是在“黃橋戰役”中,他率領隊伍突襲敵軍配合主力,立下了大功。
戰后,在蘇北區的黨委大會上,他還當眾受到了表揚,這“很會打仗的縣長”之名,便流傳開來。
首任廈門市長
抗戰結束后,身經百戰的梁靈光,被委任為華中軍區第9分區的司令員兼專員等職,率部參加了“蘇中七戰七捷”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等。
上馬可整軍,下馬可安民。在“蘇中戰役”中,梁靈光的治理能力表現尤其突出。
那是1946年的7月,蔣軍以5個整編師12萬兵力,進犯我江蘇中部解放區。當時,華中野戰軍只有3萬多的兵力,但卻在1個多月的時間里,7戰連捷殲敵5萬余,創下了令人震撼的輝煌戰績。
固然,粟裕用兵如神,是戰役勝利的關鍵,但作為戰役主戰場,分區司令員梁靈光的支持,亦是獲勝的重要條件。
梁靈光
在這場戰役中,梁靈光除了組織地方武裝配合戰斗,還全力以赴主持支前工作。蘇中第9分區南通、如皋、如東等幾個縣,農民支前出動了50萬人次,他們冒著槍林彈雨,輸送武器救護傷員,為戰役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除此以外,還供應了10多萬擔的糧食。
明明是槍林彈雨的危險之地,當地農民卻爭搶著向前沖。大家還經常說一句順口溜,叫做“梁靈光,真靈光”,足見他的地方治理能力及口碑。
閩南人,曾是馬來西亞華僑,沙場儒將,能整軍能安民。因此陳嘉庚提起此事后,毛主席一下子就想到了梁靈光,他是最合適的。
廈門老照片
從1949年2月起,梁靈光就擔任了第10兵團29軍的參謀長,隨大軍渡江作戰一路南下。此時,他剛剛隨部隊打完福州戰役,正打算繼續南下呢。
就這樣,福州戰役成為了梁靈光戰斗生涯中的最后一戰。很快他接到了調令,離開部隊,去做了廈門市的首任市長。
梁靈光晚年
此時的廈門,作蔣統區日久,飽受封鎖與戰爭的侵擾,物資匱乏民生凋敝。這一次,梁靈光仍是不負眾望,他利用廈門的僑鄉優勢引資,同時修筑大堤、鐵路、水電站等,僅僅5年,便讓廈門從一座孤島,變成了工業強市,走在全國改革的前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