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北平自古便是中國歷史的重鎮,金、元、明、清,皆在此建都。
但古人并未因此而盲目樂觀,反而指出了在此建都的巨大弊端。
到了新中國建國之際,毛主席在擇定首都的問題上也曾有過猶豫。
最終,是一位眼光卓絕的高人,憑借一番透徹分析,幫毛主席下定了決心。
北平建都的弊端
古人對北平的地理位置,有著比較客觀的認識。
康熙時期的著名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就一語道破了北平之利弊。
北平“雄峙東北,關山阻險”,擁有天然屏障,是中原抵御北方民族侵襲的重要門戶。
然而,這座城市亦有致命弱點。
顧祖禹指出:“居庸當陵寢之旁,古北在肘腋之下。”
居庸關作為京師北方的重要防線,位置雖然險要,但距離皇帝陵寢、京師城池極近。
防御線設在了“家門口”,沒有足夠的緩沖地帶,一旦失守,京畿立刻告急。
古北口是另一道關口,這里說“肘腋”,就是指胳膊肘和胳肢窩,是最靠近、最脆弱、最危險的地方。
北平距離北方游牧民族勢力過于接近,一旦敵勢洶洶南下,防御極為吃力。
而渝關、紫荊關等要隘雖勉力設防,但防線過于單薄,門戶一破,便直抵京畿。
用“肩背單寒,藩籬疏薄”八字來形容北平的脆弱,實在是形象又沉重。
歷史也已經多次驗證,古人的觀點并非杞人憂天。
明朝,蒙古勢力仍不時南犯,也先太師與俺答汗先后圍困北京城,帝都幾近易手。
清代雖一度坐擁廣袤疆土,但隨著西方列強自海上而來,北京再次遭受外敵威脅。
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兩度攻入北京,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屈辱。
因此在晚清之際,許多有識之士痛感北平難守,遷都的呼聲很高。
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屢次上書,主張遷都西安,以憑借內陸天險、遠離外敵鋒芒,保障國家安全。
新中國首都的選擇
1949年,中國革命即將勝利之時,定都的問題也擺在了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面前。
北平,南京,西安,洛陽,開封……
一個個城市在眼前浮現,究竟該選擇何地定都?
最初,毛主席一度傾向于將新中國的首都設在東北哈爾濱。
1946年,哈爾濱解放。
在中蘇友好的背景下,哈爾濱鄰近蘇聯,可以得到有力支援,安全有保障。
只是世事難料,得到美國支持的國民黨不斷增兵東北,形勢驟然逆轉。
毛主席也果斷放棄了在哈爾濱建都的設想,將目光投向中原。
而在一番權衡利弊之下,北平似乎是最好的選擇。
在軍事上,毛主席也已著手為定都北平做準備。
平津戰役中,他明確指示部隊一定要盡力保護這座千年古城。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但“定都”的決定,仍在猶豫之中。
王稼祥的建言
就在毛主席尚有顧慮,猶豫未決的時候,一位“高人”的一番建言,幫助他下定了決心。
這位高人就是中共中央東北局的重要領導人——王稼祥。
1949年1月,王稼祥到西柏坡參加七屆二中全會,拜訪毛主席。
見到老戰友,主席直言不諱地道出了自己的猶豫:
“歷代都城,不外乎西安、開封、南京、北平。我們定在哪里合適?”
王稼祥想了想,首先否定了南京。
南京雖是“虎踞龍盤”,但靠近東南沿海。
新中國剛剛成立,國際形勢非常嚴峻,在此建都,極易遭受外來威脅。
接著,王稼祥又說起了西安。
西安曾為漢唐帝都,確實地位顯赫。
但今日的中國,疆域遼闊,長城都已是腹地了。
而西安過于偏西,在交通、經濟方面,很難達到首都的條件。
至于開封、洛陽,王稼祥認為,中原經濟的長期蕭條和黃河水患的問題,很難在短期內扭轉,因此難以承擔首都重任。
分析至此,毛主席笑著反問道:“那么,你覺得該定哪里呢?”
王稼祥想了想:“是不是定在北平?”
毛主席又問:“你的理由?”
王稼祥接下來的一番剖析,可以說與毛主席是英雄所見略同。
他認為,北平地處華北腹地,連接東北與關內,是戰略要沖;
再加上鄰近蘇聯與蒙古,短期無戰爭之憂;
雖然也靠海,但有渤海守護,兩翼又有遼東、膠東半島拱衛,足以自保;
同時,北平經濟發達,文化基礎雄厚;
作為明清帝都,人民心理接受度也比較高,有利于政權的迅速鞏固。
這番條理分明、見地深遠的分析,讓毛主席連聲稱贊。
得益于王稼祥一番頗具戰略眼光的分析,毛主席最終堅定了定都北平的想法。
參考資料
什么原因讓新中國放棄定都哈爾濱?人民網
宣布“定都北平”的一次重要會議.北方時報.2019-04-1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