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死很突然,冬天的夜里,他一個人就走了,走得很冷清。
我后來很后悔的一件事就是當天給他打了電話,他沒有接聽,我心神不安,但沒有去看他。還有就是在他走得時候不該用手機鈴聲煩他,如果保持安靜,他是不是好受一些?
那時候我太年輕,也太浮躁,“死亡”就這么突如其來,讓我猝不及防,從此之后,我才開始走向成熟。
但我寧可不要這成熟,只要他還活著。
可惜自然規律不能違背,人已經死了,他留給我的教育卻沒有停止。
長子從來是被虧待的那個。
在大家都困難的歲月里,人和人的關系主要維系在物質上。父親出生在一個大家庭,這里的“大”是指人口多,農村人信奉“多子多福”,實際上呢?真的未必啊。
貧窮讓人沒有溫柔的余地,父親從幾歲開始就相當于跟爺爺奶奶打工,他作為長子,大家就都認為“老大就應該吃虧”,多干活,少吃飯,什么都讓著弟弟妹妹,老大就應該是這樣。
家庭是好是老大帶好頭,不好就是老大沒有帶好頭。在那個時候,沒有人關心父親怎么想,好像所有人都不知道他也是個未成年人的事實。
父親純孝,過年時候自己卷咸菜吃,唯一一點肉都拿去給爺爺奶奶吃,家里需要用錢的地方都是找他,盡管都知道他剛成家,什么地方都缺錢花。
后來父親無奈遠走他鄉,剛二十出頭就跑江湖,騎著自行車來回一百多里路,販些小商品賺錢養家糊口。稍有起色,還是混窮的人,卻被當成了發財的人,或者說別人就是想利用父親好面子的弱點,占點便宜。
他喝酒的時候喜歡回憶從前,但誰也不耐煩聽,于是他就越來越沉默。
當我也做了父親,才慢慢理解父親的孤獨和傷感。大概對他來說,小時候那些短暫但有點亮色的記憶很稀有,很珍貴,但誰會對他的記憶和感受感興趣呢?
有次他對另一個長輩說自己對過去的事都記得,對方直接批評,“你記得又有什么用……”
現在回想起來,我后來不怎么指望別人的理解和同情,也許就是因為聽到了這樣的對話。我不愿意讓人這樣說自己,我也不需要別人來同情我。
只是,多少次在我給父親上墳的時候,在我夜里突然醒來睡不著的時候,我都后悔自己再也沒有陪父親喝酒的機會了。如果能夠好好陪他聊一聊,他也許會有一些寬慰吧。
這個世界真的非常冷漠,大家都是以“有用”和“無用”來看人看事,像我父親這樣一輩子渴望親情和友情的人,就非常吃虧。他想要得到的東西,別人就是不給,盡管那些都是“無用的”,無非是感情和態度。所以我就從來沒有這樣的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