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中國大陸對臺灣發動軍事統一行動,也就是所謂的“武統”,解放軍將面對多方面的挑戰。臺軍、美軍和日本軍隊各自會從不同角度給解放軍帶來阻礙。那么臺軍、美軍、日本以及國際社會的反應會從哪幾個方面展開呢?
臺軍雖然人數和規模比不上解放軍,但畢竟是守家門口,準備了幾十年,加上美國撐腰,多少有點硬實力。
臺灣的地形對進攻方來說是個硬骨頭。東邊是山地,中央山脈最高海拔快4000米,叢林密布,路不好走,適合打游擊。西邊是城市密集區,臺北、高雄這些地方人口多,建筑多,巷戰風險高。
臺軍在這片地形上修了不少防御工事,比如地下掩體、隧道系統,能扛住空襲和炮火。解放軍要是登陸,地形限制會讓部隊推進速度變慢,補給線拉長,傷亡和物資消耗肯定少不了。
臺軍有些家伙還是挺唬人的。像“雄風三型”反艦導彈,射程能到400公里,對解放軍的軍艦威脅不小。“天弓三型”防空導彈也能對付解放軍的戰機和無人機。臺軍還有從美國買的F-16V戰機和“愛國者”導彈系統,雖然數量有限,但技術水平不低。
最近幾年,臺灣還搞了“騰云”無人機,能偵察也能扔點小炸彈,多少能給解放軍添點堵。海軍方面,臺軍的潛艇和小型艦艇適合在臺灣海峽這種狹窄水域搞偷襲,解放軍運輸船得小心點。
臺軍知道自己打不過解放軍正面硬剛,所以戰略上偏向“不對稱作戰”。簡單說,就是用小成本換大代價,比如用導彈打軍艦,用無人機騷擾后勤,拖時間為主。
臺軍的計劃是拖到美軍或其他國家插手,所以不會跟你拼個魚死網破,而是盡量讓解放軍陷進泥潭。登陸作戰本來就難,臺軍再這么一搞,解放軍短時間內想拿下全島估計夠嗆。
臺軍背后還有民心因素。臺灣社會對大陸的認同感不高,民調顯示超過60%的人自認“臺灣人”,不是“中國人”。這意味著即使解放軍打贏了,后面治理也麻煩。
臺軍要是打焦土戰術,把港口、機場、工廠炸個稀巴爛,解放軍重建成本得翻好幾倍。更別提還有可能冒出來地下抵抗組織,搞游擊戰什么的,拖個幾年都正常。軍事上贏了不代表政治上也穩,臺軍的阻礙不光是打仗,還有后續的爛攤子。
美國是“武統”里最大的外部變量。人家在亞太的軍事布局不是蓋的,真要插手,解放軍日子不好過。
美國的情報系統全球頂尖。衛星、偵察機、監聽站24小時盯著解放軍的一舉一動。解放軍集結部隊、調動艦隊,美國估計第一時間就知道,還能把情報實時共享給臺灣。美軍的P-8A反潛巡邏機和RQ-4“全球鷹”無人機,能盯著解放軍的潛艇和運輸船,藏都藏不住。
美國在亞太有好幾艘航母,像“羅納德·里根”號常駐日本橫須賀,開到臺灣海峽也就幾天的事。航母帶的F-35隱形戰機,對解放軍艦隊和空軍威脅巨大。
美國還有“弗吉尼亞”級核潛艇,隱蔽性強,能悄悄摸到解放軍后方,專門打運輸船和補給線。解放軍要是后勤斷了,前線部隊再牛也得歇菜。
美軍的“宙斯盾”系統裝在驅逐艦上,能攔截解放軍的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保護自己和盟友的基地。沖繩、關島這些地方是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支點,部署了大量戰機、導彈和補給站。
解放軍要想“武統”成功,得先把這些基地的威脅算進去,不然側翼挨打太疼。美國要是把B-2轟炸機從關島調過來,解放軍的指揮部和后勤基地都得提心吊膽。
美國還有軟刀子。網絡戰能癱瘓解放軍的指揮系統,電子戰能干擾雷達和通信。美國在太空的衛星網也是大殺器,GPS導航、實時偵察,樣樣都能壓解放軍一頭。解放軍雖然也有北斗系統,但整體太空能力跟美國比還有差距。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做過多次兵棋推演,說如果美軍介入,解放軍三周內可能失敗,但美軍也會損失慘重,比如航母被擊沉、基地被炸。這種兩敗俱傷的局面會讓解放軍投鼠忌器,不敢輕易動手。美國再拉上澳大利亞、韓國這些盟友,解放軍面對的就不止一個對手了。
美國要是打經濟牌,制裁解放軍的背后支持——中國經濟,那威力也不小。凍結資產、禁運技術、拉攏盟友抵制,解放軍行動的成本會直線上升。外交上,美國還能在聯合國炒話題,把解放軍推到國際輿論的對立面。
日本雖然憲法限制不能隨便打仗,但自衛隊實力不弱,加上跟美國綁一塊,對解放軍也有威脅。
日本的“金剛”級驅逐艦裝了“宙斯盾”系統,能幫美軍擋導彈,還能自己發射反艦導彈。日本的F-35A戰機和P-1巡邏機,偵察和反潛能力很強,能盯著解放軍的艦隊和潛艇。日本海軍雖然沒航母,但“出云”級直升機護衛艦改裝后也能起降F-35B,算半個航母了。
日本離臺灣太近了,尤其是沖繩,駐了美軍幾萬人,還有嘉手納空軍基地。解放軍打臺灣,沖繩就是個釘子,拔不掉就難受。日本還能給美軍提供補給、維修和情報支持,等于把美軍的后勤線往前推了一大截。解放軍要是忽視日本,側翼和后方都得挨打。
日本跟美國是鐵桿盟友,美日安保條約明擺著,日本有事美國得管,反過來也差不多。日本就算不直接出兵,給美軍當后勤和情報中轉站,也夠解放軍頭疼的。日本要是再開放港口和機場,美軍航母和戰機部署更快,解放軍壓力倍增。
日本老百姓不太支持卷入戰爭,民調顯示70%以上反對主動打仗。所以日本政府頂多在后方支援,直接派兵可能性不大。但即使這樣,解放軍也得分散兵力防著日本,進攻節奏肯定受影響。
日本的阻礙主要是地理位置和美日合作帶來的間接壓力。解放軍得在戰略上多留個心眼,不然容易被包抄。
“武統”不是孤立事件,國際社會肯定有反應,這對解放軍也是大麻煩。歐盟、加拿大這些國家可能跟美國一塊制裁,凍結中國海外資產,禁運高科技產品。
中國經濟要是受重創,解放軍的軍費和后勤都得縮水。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人民幣匯率下跌,國內企業日子不好過,間接影響軍心。
聯合國安理會估計會吵翻天,雖然中國有否決權,但譴責聲跑不了。東南亞國家像菲律賓、越南可能更靠近美國,形成包圍圈。解放軍在國際上會越來越被動,盟友不好找。
韓國離得近,可能加強跟美國的軍演,牽制解放軍注意力。印度也可能在邊境搞點小動作,分解放軍的兵力。國際社會這一圈壓力下來,解放軍得內外兩頭忙。
解放軍有東風系列導彈,能精確打擊臺軍的指揮部和導彈陣地。先打癱對方,再用空軍和海軍搶制空權、制海權。登陸時多點開花,分散臺軍防守力量。網絡戰和電子戰也會上場,干擾臺軍通信,爭取速戰速決。
打仗的同時,解放軍得爭取臺灣老百姓。宣傳上多講統一的好處,經濟上給點甜頭,比如減稅、投資。盡量減少平民傷亡,不然民心更難收。
外交上拉攏俄羅斯、朝鮮這些國家,經濟上提前囤貨,減少制裁影響。軍事上展示肌肉,震懾周邊小國別亂動。
解放軍的目標是快打快收,用最小的代價換最大的成果。但現實是,臺軍、美軍、日本和國際社會不會讓這事這么簡單。
“武統”臺灣對解放軍來說是個大工程。臺軍靠地形和裝備能拖時間,美軍靠硬實力能打正面,日本靠位置和同盟能添亂,國際社會靠制裁和輿論能壓迫。
解放軍雖然有導彈、空軍這些優勢,但面對多方夾擊,想速戰速決不容易。即使打贏了,后面民心和重建的挑戰也不小。臺海這事,軍事是一方面,政治、經濟、國際博弈都得算進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