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皇方濟各的葬禮期間,原本安排好的一場重要三邊會談,卻臨時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按計劃,馬克龍應該和特朗普、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梵蒂岡碰頭,共同商討烏克蘭問題的“后續方向”。三把椅子都已經擺好了,結果美國特勤一聲令下:撤掉其中一把。
于是,那場所謂的“高級別三方會談”變成了特朗普和澤連斯基的“私聊40分鐘”。馬克龍,連參與的資格都沒留下。
事情雖小,沖擊卻不小。歐洲政圈的臉面,可是被這一把椅子,當眾撕下來了。
從表面上看,這只是一次外交小插曲。但深究下去,歐洲——尤其是法國和德國——其實早就在這場“烏克蘭代理戰”的博弈中被邊緣化了。
美國的態度其實很明白:對那些“不聽話”的盟友,說踢就踢,說刪就刪。白宮一方解釋得也挺直接,說馬克龍“立場矛盾”,既反對俄羅斯,又不肯無條件接受美國在烏克蘭的重建計劃,說白了就是“不夠聽話”。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熟?去年的北約峰會上,美國同樣把德國晾在一邊,不讓它參與黑海的安全會談。原因?“歐盟能源政策太混亂。”
所以,馬克龍不是第一個被“請出會場”的歐洲人,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法國的怒火也不是空穴來風。反對黨領袖杜邦-艾尼昂干脆在議會上擺出那三把椅子的照片,說那張代表法國的椅子比其他兩張矮了15厘米。
15厘米,看起來不多,但在外交場合,每一厘米都是分量、都是面子。
他的話更狠:“這不是失誤,這是故意設計的羞辱。”
說得難聽點,連椅子的高度都要“定級別”,那這場會談到底是平等溝通,還是美國在分派任務?恐怕答案不言而喻。
更諷刺的是,就在歐洲忙著表達“道義支持”的時候,美國和俄羅斯似乎已經有了“默契”。
根據此前泄露的一份蘭德公司報告,美國智庫提出了所謂的“朝鮮三八線方案”:俄羅斯保留已經占領的東部領土,美國則通過國際金融機構(比如IMF)接手烏克蘭債務,順帶控制那片黑土肥沃的農業區。
從軍事到經濟,烏克蘭的未來像是一盤正在被大國“分蛋糕”的局,歐洲還沒上桌,蛋糕已經被切完了。
波蘭總理圖斯克在回應法國“被晾事件”時說得相當直白:“當超級大國開始重新劃分勢力范圍時,中等強國最好學會保持沉默。”
這話,聽著像調侃,其實是現實的冷酷寫照。
現在的國際格局,不是講什么“平等協商”,而是回到了大國拍桌子、小國靠邊站的舊時代。而歐洲,曾經自詡為“文明引導者”的那片大陸,在這輪權力重構中正逐步失去話語權。
別看歐洲在對烏援助上投入不小,現實卻是——出的錢不少,話卻越來越少。
北約公布的2023年報告顯示,歐洲承擔了烏軍72%的軍事培訓任務,但在關鍵的武器采購上卻毫無定價權。比如,美國雷神公司將毒刺導彈價格直接從17萬美元抬到了40萬——還不接受議價。
法國只能硬著頭皮補貼,財政出血還得笑臉相迎。自己掏錢,卻連句“能不能便宜點”的話都不敢說,這場“友情投資”做得確實有些憋屈。
這也讓法國內部吐槽不斷:“我們出錢、出人、出命令,卻像是穿著西裝的服務員。”一句話,戳中了愛麗舍宮的痛處。
歷史上的維也納會議,塔列朗靠一張嘴,把戰敗的法國硬生生談成了戰后五強之一。那時的歐洲,靠手腕也能爭地位。
現在不一樣了。在這個算法、軍火和資本主導的時代,誰的拳頭硬,誰說了算。歐洲雖然軍費加起來是俄羅斯三倍,但真正的戰略話語權早就轉移。
歐洲國家能參與的,頂多是人道救援、糧食運輸、安全撤離……真正有關停火和重建的核心博弈,早已在華盛頓和莫斯科之間悄悄上演。
而巴黎、柏林、布魯塞爾,聽到的只剩“結果通知”。
最近,俄羅斯外交部發出一份照會,在措辭中首次用“區域行為體”來指代歐洲整體。
什么意思?
說得白一點,俄羅斯已經不再把歐洲當作“全球級別”的對手來看待,而只是“區域級”,地緣影響有限,全球博弈邊緣化。
這和過去歐洲人動不動談“全球治理”“自由秩序”相比,簡直就是降維打擊。
馬克龍被“請出會談”的尷尬,不只是一場小插曲,更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歐洲在新冷戰格局中的尷尬角色。
當超級大國用資本和軍事實力重新劃定地緣邊界時,歐洲這些“夾在中間”的國家,不再擁有“說不”的底氣。
真正的問題是——這次是撤了一把椅子,下次呢?是整張桌子都不請你來?
所以,比起憤怒,歐洲現在更需要的,是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與路徑——是做別人的工具人,還是站出來做自己的主人?
#夏季圖文激勵計劃#
作者聲明:內容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