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青年先鋒”
原標題:“鋼鐵醫生”王海浪 12年檢損25萬米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寶光
想說清楚王海浪的工作,最直白的形容就是給鋼鐵構件進行掃描“體檢”。
王海浪是中建安裝集團南京華建檢測技術有限公司無損檢測責任師。從業12年里,他以精度要求1毫米的標準,用兩厘米的探頭,檢測鋼鐵焊縫近25萬米,先后服務G20峰會、廈門金磚國家峰會、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等多個重點項目,為國家重大工程安全保駕護航。2025年4月,他被授予2025年度新時代青年先鋒獎。
2013年,剛加入無損檢測團隊的王海浪,參與的第一個項目就是對上海中國博覽會會展綜合體的鋼結構焊縫進行超聲波檢測。
這是一個檢測總量超過3.5萬米的項目,需要檢測人員一邊用探頭一點點劃過焊縫,一邊觀察超聲檢測儀上的波動,檢測焊縫質量是否合格。
“焊縫可能有氣孔、裂紋等各種各樣的缺陷,有些缺陷甚至到了毫米尺度。需要我們格外耐心。”王海浪說,為了完成這個項目,他在工地待了半年多。
王海浪還記得,當時由于是第一次到工地檢測,走鋼梁成為自己最大的挑戰。“那是個架在16米高空中的鋼梁,寬度大概30厘米。”他說,“起初,我緊張得只敢騎在鋼梁上,一點點挪過去。”
“既然從事了這份工作,就必須克服這個困難。”從那以后,王海浪再遇到這種情況就“逼”著自己走過去,慢慢適應高空檢測的環境。
如今,爬垂直懸梯,登上幾百米高的鋼梁,早已成為王海浪習以為常的事。“有時為了保證工作進度,我會在上面待一整天。”他說,趕上飯點時,如果吊機正好有空,就會幫忙把飯吊到高空;如果沒有吊機,他們就只能提前帶好干糧,簡單應付。
除了恐高,在密閉空間內部檢測同樣是種考驗。
2020年夏季,王海浪曾參與一個液化天然氣儲罐檢測項目,高溫密閉的環境讓檢測員時刻面臨窒息和脫水的危險,觀察員不得不在洞口定時觀察,并全程與他保持交流,以防在罐內出現意識不清的情況。
2019年4月,王海浪在黑龍江省大慶市負責8臺3000立方米球罐的無損檢測工作,每天在十幾米高的球罐外曲面和罐體內的鋼板上爬行工作,胳膊肘、膝蓋反復磨破、結疤、再磨破,衣服和傷口都黏在了一起。
“工作時只是感覺有些疼,黑暗的空間里也分不清衣服上是汗還是血,沒覺得有多嚴重。”王海浪開玩笑說,“別人是掉了幾塊皮,而我是掉了幾塊肉。”
在同事眼中,王海浪不僅能吃苦,還是個肯動腦的年輕人。
2014年,他被派往中建五洲工程裝備有限公司制造廠負責廠內鋼結構、壓力容器等設備的無損檢測工作。檢測對象焊縫結構復雜、種類多、需要檢測的方法多樣。為了更好地完成檢測任務,他利用工作之余取得了4項資格證書,拓展了業務能力,成長為公司無損檢測的技術先鋒。
2017年,王海浪代表公司參加了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無損檢測員)職業技能競賽,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同年又參加全國工程建設系統職業技能競賽,取得了無損檢測員個人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被授予個人總成績金獎和“全國工程建設系統技術能手”稱號。
2018年,王海浪海牽頭創建青年創新工作室,帶領團隊全力攻克相控陣無損檢測技術。那段時間,王海浪白天冒著高溫在數十米高空精準采集數據,夜晚繼續在實驗室分析、論證,通過100余次的采樣對比與數據優化,最終取得了技術突破,大幅提高了工程檢測的準確性和效率。在他的帶領下,工作室連續取得了15項專利、工法,并成功培養出7名“全國技術能手”。
當被問及這份工作的帶給他的獲得感時,王海浪說:“每次知道有重大活動在我檢測過的建筑里舉行,那種參與感會讓自己覺得很驕傲。”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