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長卷里,有一位治水英雄,他雖身世成謎、生卒年不詳,卻憑借一項偉大工程名垂青史,他就是李冰——中國水利工程的開山鼻祖。
那時的蜀地,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堪稱“冰火兩重天”。雨水多的時候,洪水肆虐,到處汪洋一片,被叫做“澤國”;雨水少了,大地干裂,又成了“赤盆”。當(dāng)?shù)匕傩兆孀孑呡吅秃樗珊邓揽?,日子過得別提多艱難。大約在秦昭王三十年到秦孝王之間(前277—前250年),秦國正忙著開疆拓土、壯大實力,深知蜀地若能解決水患,將成為大后方的“糧倉”。于是,派了精通治水的李冰擔(dān)任蜀郡太守,任務(wù)只有一個——根治蜀地水災(zāi)。
李冰一到任,就把老百姓的苦日子記在了心里。他沒急著拍板定方案,而是帶著兒子二郎,沿著岷江逆流而上,一走就是幾百里。一路上,他仔細(xì)觀察江水的脾氣,和當(dāng)?shù)匕傩諊Z嗑,聽大伙說哪里容易發(fā)水,哪里總鬧旱。這一路看下來,李冰心里有了底:岷江上游山高谷深,江水像脫韁的野馬,撒著歡往下沖;到了灌縣附近,江面變寬,水流一緩,上游沖下來的泥沙全淤積在這兒,河床越來越高,水位跟著漲,水災(zāi)自然就來了。更要命的是,灌縣城西南的玉壘山,像一堵墻似的擋住了江水東去的路。洪水一來,西邊水多得能把堤岸沖垮,東邊卻眼巴巴盼著水來救命。想治好岷江水患,打通玉壘山是關(guān)鍵!
有了思路,李冰馬上行動。他大手一揮,召集上萬民工,要在玉壘山鑿出個口子來。這活兒可不容易,玉壘山全是堅硬的石頭,民工們拿著簡陋的工具,一錘一錘地敲,一鑿一鑿地挖。不知道砸壞了多少把錘子、鑿子,也不知道磨破了多少雙手,終于,一個20米寬的口子打通了!這就是都江堰大名鼎鼎的“寶瓶口”。岷江的水順著寶瓶口,嘩嘩地流向東邊旱區(qū),當(dāng)?shù)匕傩湛筛吲d壞了,這下莊稼終于能“喝”上水了!
可李冰沒歇著,他琢磨著,光有寶瓶口還不夠,得在江心里修個分水堰,把江水一分為二。想法挺好,可江心水流又急、浪頭又高,往江里扔石頭,轉(zhuǎn)眼就被沖走了。就在大伙愁得直撓頭的時候,李冰瞅見當(dāng)?shù)厝擞弥褡泳幙?、蓋房,突然來了靈感。他請來竹工,編出三丈長、兩尺寬的大竹籠,再往里頭裝滿鵝卵石。這些沉甸甸的竹籠往江里一沉,任憑洪水怎么沖,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扎根在江心。就這樣,分水大堤修好了,大堤前頭尖尖的,像魚頭一樣,大伙給它起名叫“魚嘴”。魚嘴把江水一分為二,西邊的外江順著岷江河道流走,東邊的內(nèi)江奔著寶瓶口去,再通過大大小小的河渠,灌溉成都平原的萬畝良田。
李冰還覺得不踏實,他怕內(nèi)江的水太多,沖了寶瓶口附近的農(nóng)田。于是,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靠著寶瓶口的地方,修了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飛沙堰也是用竹箱裝卵石堆起來的,堰頂高度剛剛好。內(nèi)江水位一高,洪水就漫過飛沙堰,流到外江去,既能保證寶瓶口的水量穩(wěn)定,又能借著水流的旋渦,把泥沙卷到外江,免得寶瓶口被泥沙堵住。到這兒,都江堰的主體工程才算完工。
工程建好了,后續(xù)維護(hù)也不能落下。李冰定下規(guī)矩,每年都要清淤修堤,把江里淤積的泥沙挖出來,修補(bǔ)損壞的地方。他還把清明節(jié)前后定為放水日。每到這天,江邊就熱鬧得像過年,成千上萬的老百姓從四面八方趕來,敲鑼打鼓,慶祝水患被征服,也念叨著李冰的好。
兩千多年過去了,當(dāng)年的許多水利工程都消失在歷史長河里,像芍陂、漳水渠、鄭國渠,要么荒廢,要么損壞??衫畋藿ǖ亩冀撸琅f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shù)匕l(fā)揮著防洪、灌溉、航運的作用,滋養(yǎng)著成都平原的土地和百姓。在四川,李冰被尊稱為“川主”,各地的“川主祠”里,香火不斷,人們用這種方式,紀(jì)念這位了不起的水利工程始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