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朗普的“扛不住”:經濟衰退與政治失意的雙重絞殺
5月4日,特朗普在接受采訪時首次公開承認對經濟衰退的無力感,甚至暗示可能放棄第三次連任,轉而力捧副手萬斯。這一表態與其4月宣稱“找到連任辦法”的自信形成鮮明對比。其支持率已跌至30%區間,共和黨內質疑聲四起——連最忠誠的選民也開始懷疑:這位曾自詡“經濟救世主”的總統,是否正在將美國拖入深淵?
事實上,特朗普的困境早有預兆。早在2025年3月,白宮仍堅稱“衰退論為時尚早”,但紐約聯儲的消費者預期調查顯示,家庭對失業率和信貸的悲觀情緒已達2023年以來峰值,而亞特蘭大聯儲模型預測一季度經濟萎縮。更致命的是,特朗普引以為傲的關稅政策正遭反噬:標普500指數在其任期前100天暴跌8-9%,創里根時代以來最差表現。當“美國優先”變成“美國孤立”,市場用腳投票已成必然。
二、盟友倒戈:日韓為何選擇與中國聯手?
就在特朗普示弱同一天,中國財長藍佛安在米蘭的亞細安與中日韓財長會上,直擊美國兩大盟友——日本與韓國的痛點:“維護自由貿易,拒絕單邊關稅”。這絕非偶然。
日本的反擊:從“美債籌碼”到關稅同盟
近期美日第二輪關稅談判破裂后,日本財政大臣罕見公開威脅:“美債持有量是談判籌碼”。此言直戳美國軟肋——若日本拋售美債,本就脆弱的美元霸權將雪上加霜。而更深層的原因,在于RCEP框架下中日關稅同盟的崛起:根據協定,中日最終零關稅產品將超85%,日本對中國商品平均關稅從7.47%趨近于零。當特朗普還在揮舞關稅大棒時,中日已通過區域一體化構筑護城河。
韓國的選擇:產業鏈重組下的利益綁定
韓國對華態度同樣微妙轉變。RCEP生效后,中韓間機械、紡織品關稅進一步削減,原產地規則讓兩國產業鏈深度綁定。三星、現代等韓企早已將中國視為核心市場,若跟隨美國對華脫鉤,無異于自斷臂膀。藍佛安此時喊話,正是抓住韓國“經濟安全”的命門——與其被美國關稅綁架,不如借中國市場對沖風險。
三、RCEP框架下的“合縱連橫”:中日韓關稅同盟的崛起
特朗普或許尚未意識到,其關稅政策最大的副作用,是親手將盟友推向中國主導的RCEP體系。該協定不僅實現中日首次雙邊關稅減讓,更通過原產地累積規則重構區域供應鏈。例如,日本對中國糖類、谷物等商品關稅降幅超20個百分點,而中國對日本高端制造品關稅趨零——這種互補性直接削弱了美國“制造業回流”的號召力。
更關鍵的是,RCEP創造的不僅是貿易紅利,更是地緣政治話語權。當美國試圖以“印太經濟框架”拉攏日韓時,中日韓卻借RCEP形成“去美國化”的貿易閉環。日本前腳被特朗普強征鋼鋁關稅,后腳便與中國聯手降低同類產品關稅——這絕非巧合,而是利益驅動的必然選擇。
四、特朗普的“最后70天”:自救還是沉淪?
留給特朗普的時間已不足70天。若要挽回頹勢,他必須解決兩大死結:
對內止血經濟:若繼續加征關稅導致通脹反彈(美聯儲已警告該風險),民眾生活成本飆升將進一步侵蝕其支持率;
對外修復盟友關系:日韓的“反水”僅是開始,若歐盟也因能源協議分歧倒向中國,美國將徹底淪為孤島。
#優質好文激勵計劃#然而,特朗普的選項極為有限: 向中國讓步可能被黨內批為“軟弱”,堅持關稅則加速盟友離心。 這種兩難恰恰暴露了美國霸權邏輯的致命傷——當“美國優先”變成“美國獨行”,所謂盟友體系不過是利益算計的臨時組合。
結語:全球貿易秩序重構,中國如何“打明牌”?
中國此輪外交攻勢的高明之處,在于以RCEP為支點,將美國關稅壓力轉化為多邊合作機遇。當藍佛安喊話日韓時,實質是向世界宣告:單邊主義終將潰敗,合作共贏才是未來。而對特朗普而言,最大的諷刺莫過于——他親手點燃的貿易戰火,最終燒向了美國自己。 你認為特朗普能否在70天內扭轉局勢?歡迎評論區預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