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具體資料贅述在文中結尾
“我不管國際上是怎么樣的,我也不會去非洲救助難民”!
對于韓紅的這句話,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理解,更是有人認為,她既然有救助的能力,為什么還要講難民“區別對待”呢?
直到名為“老莫”博主的出現,才讓網友明白了韓紅這句話的“含金量”,更是讓我們見識到了什么叫“喂不飽的白眼狼”……
巴基斯坦事件
2025年4月16日,環球旅行博主“老莫”在巴基斯坦板球場附近的貧民窟,經歷了一場荒誕劇。
一群當地孩童將他團團圍住,高喊“China China”,索要錢財與物資,甚至威脅“不幫就不是中國人”。
而且在過去的24小時里,這位中國游客經歷了多重身份定價,那就是10公里出租車費從900盧比(約180元)被哄抬至4000盧比(約750元)。
就連經濟型酒店,也被標價4000盧比,但是他們卻為博主提供發霉寢具,而且餐館同一份咖喱雞,中國人結賬需支付日本人3倍費用,這些遭遇與社交媒體上“中巴一家親”的溫情敘事形成強烈反差。
更令人不安的是,部分當地人將中國人的善意視為“義務”,甚至以“秦腔窮”等貶義詞嘲諷,而這種矛盾背后,是長期單向援助導致的依賴心理異化。
畢竟根據數據顯示,中國自1951年起,就向巴基斯坦提供超千億美元援助,涵蓋基建、能源、醫療等領域。
但一些商家卻將中國游客視為“移動錢包”,乞討者將“中國人”與“施舍”直接掛鉤,這也不禁讓人聯想到韓紅那句引發討論的話:“我先做好自己的祖國,再去幫助別人,不會去非洲救難民。”
雖然當時許多人覺得這話可能顯得不夠同情心,但結合老莫的經歷來看,我們或許可以更深入地體會韓紅的用心。
這或許說明,優先解決自身問題,才能更好地幫助他人,體現了一種務實的選擇,而韓紅或許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這種做法并非冷漠,而是對自身能力和責任的一種理性認識。
韓紅的慈善邏輯
而且韓紅的慈善選擇植根于個人經歷與家國情懷,1999年貴州纜車事故中,她收養幸存孤兒韓厚厚,并創作《天亮了》傳遞大愛。
2008年汶川地震,她帶著物資車隊穿越塌方路段,成為首批抵達災區的民間力量,甚至在2020年武漢疫情,她的基金會就因高效透明被譽為“救援標桿”。
尤其是她的行動始終遵循兩個原則,一是“救急不救窮”,重點支援突發災害而非長期依賴型援助,二是“透明化運作”,基金會連續多年在“中國基金會透明指數”中位列第一。
而且根據韓紅基金會2024年透明度報告顯示,其國內援助項目直接受益人達137萬人次,項目回訪滿意度91%,這種“在地化慈善”模式,也與某些跨國援助形成對比。
不過就是這么一個慈善的明星,也曾遭到過網友的審判,例如在2020年,就遭遇“司馬3忌”實名舉報,而且在2021年河南水災時,她帶王一博赴災區時,就被部分別有用心之人批判“占用救援資源”。
但對于這些“誤解”,韓紅也并沒有在意,反而堅持自己的慈善事業,她將將明星影響力轉化為籌款工具,僅2025年西藏地震便聯動28位藝人募得574萬元,并帶隊深入海拔4000米的震區發放物資。
中巴關系的發展
通過老莫的遭遇,也讓我們不由得進行反思,如何才能在行使善意的時候出現“升米恩斗米仇”,畢竟根據濟學中的“感恩遞減效應”在此顯現,當援助成為常態,受助方易將善意視為義務,甚至產生“道德綁架”。
而且根據伊斯蘭堡發展研究所2024年度報告顯示,巴基斯坦貧困線以下人口占比達38%,青年失業率攀升至29%,而且在開伯爾-普什圖省,日均生活費不足1.9美元的家庭超過400萬戶。
這種結構性困境催生了特殊的生存策略,尤其是人類學家拉希德·阿里的田野調查顯示,部分邊境居民形成“國際救濟依賴癥”,將外國游客視為移動提款機。
在白沙瓦集市,兜售“中國結”的商販會突然切換中文討價還價,而傳統手工藝品的定價策略已形成“中國人溢價”模式。
就連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也在2025年1月發布的《在巴中國公民安全指南》中,特別提示“避免夜間單獨出行”和“警惕兒童群體索要財物”。
主要信息來源:
抖音賬號:老莫環球旅行
抖音賬號:正在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