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大的校史,不僅記錄了一代又一代法大人服務中國法治建設的不懈努力,更是我國高等法學教育進程的真實縮影。藉此建校73周年之際,學校推出《檔案中的校史》欄目,以檔案為根本遵循,力圖求真存實地還原學校歷史上一次次重大變遷的來龍去脈,從建校70余年不斷的改革創新、開拓進取中汲取力量,在學校“五位一體”發展戰略的指引下,繼續為法大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奮斗。
文 | 王改嬌
在中國政法大學檔案館里,收藏著一份極為珍貴的檔案,即毛澤東主席為學校前身“北京政法學院”親筆題寫的校名手跡。
這是一張普通的信紙,16開大小,題頭有“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紅色字樣,紙張些微泛黃,左邊的小缺口、中間橫豎兩道折痕清晰可見,處處布滿了歲月的風霜。信紙上端有“北京政法學院”六個黑色大字,橫向毛筆書寫,蒼勁有力、灑脫大氣。這是1952年11月,北京政法學院建校之時,毛澤東主席特地為新中國這所專門的政法學院親筆題寫的。
數據顯示,全國2700多所高校[1]中,由毛主席親筆題名的,目前所見僅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貴州大學、湘潭大學等20余所院校。
圖1【毛主席題詞的影印件】
這珍貴的題詞是怎么來的?讓我們翻開塵封已久的檔案,穿越時空,回到73年前的歷史場景中。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國家百廢待舉,亟需各種專門人才。為了滿足新政權對政法干部的需要,中央決定在五大區分別建立政法學院。按照教育部部署,首批先在華北、華東各設一所高等法科學校。華北地區即為北京政法學院。學院由北京大學的政治系、法律系,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的政治系,輔仁大學的社會系民政組,并從華北革大調配一批干部組建而成。
1952年8月23日,“北京政法學院籌備委員會”正式成立。籌委會由11人組成,其中包括來自北京大學的錢端升、費青、程筱鶴,清華大學的于振鵬,燕京大學的嚴景耀、夏吉生,來自具有紅色傳統的華北革大的戴錚、劉昂。此外,還有來自新中國政法領域的其他專家,如最高人民法院華北分院副院長韓幽桐,政務院政治法律委員會的陳傳綱以及司法部的朱嬰,錢端升被任命為主任委員。9月16日,教育部向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提交關于成立北京政法學院的請示。9月27日,文教委報請政務院核批成立北京政法學院及籌委會名單。[2]籌委會經過兩個多月緊鑼密鼓地工作,北京政法學院終于11月24日舉行開學典禮。校址即設在原北京大學沙灘舊址。
1952年10月12日,學院已初具雛形。關于校徽與校匾題字,廣大師生渴望毛主席為學院題寫校名,作為籌委會主任的錢端升思慮再三,鄭重地提筆給時任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的林伯渠發出第一封信。
林老:[3]
北京政法學院為了鐫制校徽及校匾事,擬懇求毛主席書“北京政法學院”幾個字,作鐫制校徽及校匾之用……
毛主席工作繁忙,我起先本不敢將師生們的愿望上達。但我終于提出了這個請求,因為在沙灘原北京大學的正門一向便懸掛著毛主席在一九四九年所寫的“北京大學”匾額,今后換上一個“北京政法學院”的匾額,如果仍是毛主席的字,是可以繼續顯出沙灘這一地點的歷史性的。
請您考慮我們的請求,并請轉陳主席。我們每一個人都熱望我們校門所懸掛的匾額上和我們身胸所佩帶的校徽上,仍有我們所熱愛的毛主席所寫的字。
錢端升
1952年10月12日
圖2【北京大學經濟系47級學生畢業前在懸掛著
毛主席為北京大學題詞的沙灘紅樓前合影
(周其湘、鄧廷璠、李若愚珍藏圖片)】
錢端升應學院委托,寫信請求主席題詞,主要基于兩點考慮:
其一,從1949年底至1950年3月,作為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的錢端升,親身經歷和見證了北京大學求得毛澤東主席題字的全過程,了解其中的詳情。[4]因而他在信中寫道,在北京大學的舊址上換“北京政法學院”匾額,如果仍是主席的題詞,可以繼續彰顯這一地點的歷史傳承性。”
其二,新中國成立前后的錢端升,同眾多愛國多知識分子一樣,從內心深處真誠地敬佩共和國的領袖。建國初期的幾年里,他響應國家需要,身兼多種職務,積極投身于新政權的政法、文教、外交等各項建設中。1949年9月21日,錢端升作為全國社會科學界的代表,參加了新中國第一次政治協商會議。據《錢端升日記》記載,會場內“孫、毛像并列。毛致開幕詞,后劉少奇、孫夫人等十二人講話,示大團結氣象。甚佳。會后毛主席與若干人見面,頗客氣推崇!”[5]10月1日,他又應邀參加新中國的開國大典,“廣場中參加者約17萬,場外約十萬,曠大未有之盛典。欣喜與光榮兼有之。毛公亦十分出色得人心!”[6]錢端升對毛澤東主席的尊崇、擁戴之情見諸筆端。
錢端升思忖,以他的身份直接給主席寫信也許有失冒昧,因而選擇致函林伯渠。林伯渠當時任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主要職責就是協助毛主席處理中央人民政府的日常事務,請林老轉呈主席,合情合理。另則,林老建國初期,一身兼多職,工作上與錢端升時有交集。1949年7月,兩位同時作為發起人之一召集了全國社會科學工作者代表集會,以團結全國社會科學工作者,致力于新民主主義建設工作。[7]同年9月20日,林伯渠被中國新政治學研究會籌備會推舉為研究會常務委員會主任,錢端升、齊燕銘等人則被選為常務委員。[8]1952年4月,兩位還作為中國人民保衛和平委員會成員,為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付出艱辛努力。[9]二人為新中國文教、外交工作開基立業,攜手共進,相互熟識。因而,在這個關鍵時刻,錢端升想到了林老。
第一封信發出后,學院的師生們忐忑地盼望著、等待著……20天過去了,沒有任何音信。是信件沒有收到?抑或是政務院工作太忙,領導無暇顧及?
翻開《毛澤東年譜》,我們似乎找到了答案。第一封信發出之時,正值朝鮮戰場上甘嶺戰役烽煙初起,這場戰役的勝利對于整個戰局和停戰談判,可謂至關重要。因而,主席除了處理國內農業、財經、國防等日常事務,大量的時間都在與中央軍委的同志們頻繁開會,討論商議作戰指導意見等重大問題。
幸運的是,10月30日,錢端升在一個會議上偶遇林老。林老答復,此事主席早已口頭允諾,但近幾天主席又赴山東、河南等地考察黃河治理事項。[10]希望錢端升再次致函請求題字。
接下來的一周,錢端升每天忙于參加“中蘇友好月”各種活動,會后又頻繁奔波于北大、政法委、北京市委等拜訪有關人士,商議學院籌備事宜。[11]直到周末才得空提筆。1952年11月10日,錢端升給林老發出了第二封信:
林老:
本月一日您告我,毛主席已允為我們親書“北京政法學院”數字,給了政法學院全體員生以無限的鼓舞,我謹代表全體員生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們將于13日上課,并希望于24日舉行開學典禮,我們很盼望毛主席的字能早日給我們,使得校門在開學的那天便可懸著毛主席親書的校匾,我們每個人胸前可以佩戴毛主席親書的校徽,請您得便將此意轉陳主席。
致以
敬禮
錢端升
1952年11月10日
圖3【1952年10月至11月,錢端升致林伯渠兩封信函底稿】
錢端升在信中再一次表達了全體師生熱切盼望題詞的心情。
時間來到了11月20號,錢端升由于夜以繼日地工作致身體不適,臥病在床。他陡然意識到,距離成立典禮僅剩三天了,可林老的回復仍未收到。他心下焦急,又顧慮重重,也許林老事務繁雜?也許林老在休息?無論怎樣,均不便再次煩擾他老人家。錢端升遂轉致函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主任齊燕銘,請他費心從側面照顧一下此事。
齊燕銘,曾畢業于中國大學國語系,善詩詞歌賦金石書畫,被譽為黨內的大才子之一。據錢老長子錢大都回憶,1949年3月,新中國成立前夕,李維漢、齊燕銘代表中共中央統戰部邀請北平高校教授座談,錢端升即在被邀之列。[12]在隨后的歲月里,兩人往來頻繁,交情甚篤。齊翔延齊翔安在《我的父親齊燕銘》一書中也曾提到,新中國成立前后,齊燕銘一直協助周恩來從事知識界的統戰工作,交友廣且相知甚深。[13]
錢端升在信中寫道:
燕銘主任:
10月12日,我曾函請林老轉請毛主席為北京政法學院寫“北京政法學院”六個字,以為刻制校匾、鐫制校徽之用。10月30日,承林老當面告知我,謂主席早已允可,并謂我可直函主席再請一次,或寫信請他(指林老自己)轉請。因此,我于11月10日又寫信給了林老。
我院現定于11月24日舉行成立典禮,新的校匾、校徽已有即予制成的必要。全體學工人員因此熱烈地盼望能早日獲得主席的字。如果林老近日在休息中,請您費心照顧一下。
我院院址在沙灘原北京大學舊址。賜件請送“沙灘北京政法學院。”
致以
敬禮
錢端升
1952年11月20日
1952年11月23日,也就是成立典禮的前一天,經過四十多天的等待,學院的全體師生終于盼來了林老的回復:
錢端升先生:
毛主席給“北京政法學院”的題字已寫好,茲送上,請查收。
此致
敬禮
林伯渠
1952年11月23日
圖4【左為錢端升至齊燕銘函,右系林伯渠復函】
信件雖內容簡短,卻字字鏗鏘,振奮人心。這幅珍貴的題字,既蘊含了毛主席對這所新生的法科院校的關懷和重視,也寄托著黨和國家對于新中國法學高等教育的期盼和厚望。而用題字鐫刻的校匾和校徽,也一直伴隨著學院的廣大師生走過了三十多年的風風雨雨,它是一代代法大人珍藏于心的無限榮光與驕傲,也是法大人奮發圖強、不斷前行的根本動力與支撐。
[1]截止2020年,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738所,其中含獨立學院241所。數據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中國教育概況——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情況》,2025年4月10日訪問。http://www.moe.gov.cn/jyb_sjzl/s5990/202111/t20211115_579974.html
[2]中國政法大學檔案館主編《法大記憶—60年變遷檔案選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4頁第4-5頁。
[3]本文中的四封信箋均為中國政法大學檔案館館藏。
[4]魏國英《兩度春秋書信情--記毛主席與北大的幾次書信往來》,《北京黨史研究》1993年第3期,第28-31頁。
[5][6][11][12] 黃進、高浣月主編《錢端升全集》之《錢端升日記》(王改嬌校注)下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第264頁,第265頁,第387-388頁,第251頁。
[7]《社會科學工作者代表會發起人今集會,團結全國社會科學工作者 致力新民主主義建設工作》,載于《人民日報》1949年7月14日 第3版。
[8]《中國新政治學研究會籌備會在平成立》,載于《人民日報》1949年9月20日 第2版。
[9]《政協全國委員會、中國人民保衛和平委員會歡送國際民主法協調查團》,載于《人民日報》1952年4月2日 第1版。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一卷第614-623頁。
[13]齊翔延、齊翔安《我的父親》,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頁。
本文圖2轉自北京大學校史館在線展覽《我們的北大歲月——經濟系47級校友周其湘、鄧廷璠、李若愚珍藏圖片展(2008年)》。圖1、圖3、圖4轉自中國政法大學檔案館網站文章《毛澤東同志為我校題寫校名的故事》(李克非文/靳向麗圖)
檔案中的校史 |《錢端升日記》對北京政法學院籌建的記錄
法大微信【第20250506期】
內容來源:檔案館 新聞中心
策劃:黃楠
排版:王若旭
校對:張瑤瑤
責任編輯:謝翔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