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凌晨,印度軍方發動代號“辛杜爾行動”的軍事襲擊,印軍發射多枚導彈打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和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非軍事設施,已致8人死亡,35人受傷。“辛杜爾行動”或標志著南亞次大陸因帕哈爾加姆恐襲造成的軍事對抗進入新的危險階段。
從4月22日帕哈爾加姆恐襲到當前局勢升級,莫迪政府展現出的決策邏輯值得深入剖析——這場被迷霧籠罩的危機背后,是莫迪政府在印度教民族主義裹挾之下,在國內政治、地緣博弈和身份政治三重維度上的戰略冒險。
當地時間2025年5月7日,巴控克什米爾穆扎法爾阿巴德附近,警方封鎖了導彈襲擊現場(圖/視覺中國)
恐襲疑云下的地緣政治豪賭
帕哈爾加姆恐襲的真相至今仍陷于羅生門。恐襲發生當天,印度媒體即報道稱活躍在印控克區的虔誠軍外圍組織“抵抗陣線”宣稱對襲擊負責,印安全部門稱多名襲擊者來自巴基斯坦。隨后莫迪中斷外訪回國,并宣布采取暫停《印度河河水條約》和驅逐在印巴方官員和民眾等激烈手段,這些已是軍事手段之外最激烈的反制措施。
耐人尋味的是,4月26日,“抵抗陣線”正式否認涉入恐襲的傳聞,稱此前所謂宣稱“負責”是因印度網絡情報部門“網絡入侵所致”。巴基斯坦方面堅稱這是印度情報部門自2019年普爾瓦馬襲擊以來,印度自導自演的又一次“假旗行動”,意在丑化巴國際形象和反哺國內印度教原教旨主義議程。
5月1日,社交媒體“電報”上披露一份印度研究分析局(RAW)呈送給印內閣秘書處的行動方案,表明印度研究分析局正在策劃帕哈爾加姆襲擊事件并嫁禍巴基斯坦。消息人士稱印國防情報局局長拉納中將辦公室為泄密源頭,可能是印情報系統內部“反印度教民族主義議程”派系有意為之。印度媒體指責這是巴基斯坦的信息戰,該文件的真實性存疑。不過5月2日,印度《印刷報》披露拉納中將被解除國防情報局局長職務,巴基斯坦媒體隨即指出拉納的去職與機密文件泄露事件有關,反而進一步坐實文件的真實性。
在“抵抗陣線”否認責任、RAW泄密文件曝光、國防情報局長閃電去職等連環事件沖擊下,印度政府始終拒絕聯合調查提議。這種反常態度與2019年普爾瓦馬事件的應對模式形成鏡像:通過制造戰略模糊性,為軍事升級創造操作空間。
身份政治驅動的國內議程
此次危機恰逢莫迪政府強推《瓦克夫法案》修正案引發國內穆斯林群體強烈反彈之際。莫迪政府全方位展示對巴強硬姿態,其對內動員的意義不容忽視。
莫迪政府全方位展示對巴強硬姿態,其對內動員的意義不容忽視(資料圖)
在帕哈爾加姆恐襲事件之前,莫迪政府推出的《瓦克夫法案》修正案飽受爭議。瓦克夫指在伊斯蘭教傳統中,穆斯林所獲慈善、宗教捐贈的財政匯總,多用于清真寺、宗教學校、墓地、孤兒院等社區發展建設。莫迪政府此舉觸及穆斯林族群的整體利益,引發穆斯林群體強烈不滿,印度教徒與國內穆斯林族群之間的暴力沖突事件頻發(編注:該法案修改了穆斯林宗教捐贈法,允許非穆斯林進入瓦克夫董事會并擴大政府監督。批評人士稱,此舉威脅穆斯林財產權,并可能導致歷史性的清真寺被沒收)。
歷史經驗表明,當印度教民族主義議程遭遇阻力時,塑造外部威脅往往成為轉移矛盾的利器。通過將國內穆斯林權益問題與跨境恐怖主義議題捆綁,莫迪政府成功將社會矛盾引向傳統宿敵巴基斯坦。隨著莫迪政府借助帕哈爾加姆恐怖襲擊升級印巴沖突,印度國內對修正案的關注度已大為降低,相關批評聲音已淹沒在民眾對巴基斯坦和穆斯林“他者”的同仇敵愾之中。
這種“危機轉移”策略具有雙重收益:既壓制了國內穆斯林群體的抗爭聲浪,又鞏固了印度教保守派的基本盤。社交媒體監測顯示,自軍事行動啟動以來,#向印軍致敬、#謝謝莫迪總理、#統一印度#等民族主義標簽的互動量激增,而#瓦克夫法案#話題熱度則暴跌,全印穆斯林個人法委員會等印度穆斯林權益組織宣布暫停反對瓦克夫法案的造勢活動,以展示帕哈爾加姆襲擊事件后全印團結的精神。這種輿論轉向驗證了莫迪政府印度教民族主義動員當前對少數族群爭取權益運動的巨大壓制作用。
有限戰爭迷思的戰略風險
當前莫迪政府看似精巧的“可控升級”策略實則暗藏多重風險。
首先是印度雖有常規實力優勢,但短期內印巴難分勝負,巴基斯坦反制導致沖突升級的可能性極高,印度難以在一場有限烈度的對抗中占到便宜。其次,印巴對抗升級乃至次大陸核武器對抗威脅,極易引發國際社會關注,印巴國際形象深度綁定,將導致印度從自我標榜的大國重新掉落為地區大國。第三,印巴沖突對抗,將惡化印控克什米爾局勢,對于印度來說,印控克區最大的問題不是巴基斯坦滲透,而是當地日益上升的本土民族主義,莫迪政府頻繁打壓國內穆斯林,將加劇印控克區民眾的分離主義訴求。
巴基斯坦稱擊落印度3架陣風、1架蘇-30和1架米格戰機,圖為“陣風”戰機(資料圖)
莫迪政府選擇在美國戰略重心西移太平洋、俄羅斯深陷烏克蘭戰場之際發動打擊,精準把握了大國博弈的時間窗口。帕哈爾加姆恐襲事件,印度幾乎棄用外交渠道,重在利用其他大國當前無暇兼顧印巴局勢之際,利用對巴常規實力優勢進行威壓。4月30日,美國務卿魯比奧同時與印巴接觸,呼吁雙方“避免升級局勢”,但5月1日,美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思與印防長拉杰納特·辛格通電話時,又稱美堅定支持印度的自衛權利和反恐斗爭。
美國國務院與國防部的矛盾表態,成為莫迪政府放手發動襲擊的有利外部因素,更折射出特朗普政府當前在遏制中國與維持南亞穩定之間的戰略搖擺。這種“戰略空窗期”被莫迪政府巧妙轉化為對巴施壓的戰術機遇,寄希望于通過有限軍事行動既展示常規軍力優勢,同時又避免觸發核威懾紅線。
但莫迪政府這種機會主義思維和僥幸心理,對于地區局勢的危害極大,更值得警惕的是,莫迪政府的舉措可能讓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本土的分離主義勢力借機坐大。當莫迪政府將安全資源過度投向所謂跨境威脅時,本土治理失序可能釀成更嚴重的離心危機。
當前局勢已演進至危險臨界點,盡管印國防部強調此次“辛杜爾行動”重點突出,有分寸、非升級,沒有把巴基斯坦軍事設施作為目標,但印軍襲擊巴境內平民目標并造成傷亡,事件性質已全然不同。5月7日,巴基斯坦方面則宣布空軍全程高度戒備。巴防長阿西夫7日凌晨告訴當地媒體,巴空軍在對印度空軍采取的反擊行動中已擊落5架印軍戰機。在這個缺乏危機管控機制的危險時刻,莫迪政府若繼續沉迷于“戰爭邊緣政策”的政治紅利,當民族主義情緒裹挾理性決策時,或將隨時點燃印巴全面戰爭的火藥桶。
作者:謝超,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