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南亞誕生了兩個新國家,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
他們原本都是英國人的殖民地,統歸于大英帝國統治下的英屬印度管轄。所謂“英王王冠上的一顆最明亮的寶石”,實際上指的就是他們兩家。
二戰結束之后,英國由于國力下滑嚴重,無力維持龐大的殖民帝國。于是英屬印度解體,變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
然而盡管兩國同宗同源,卻一點兒也不親,甚至還互為仇敵。在過去的大半個世紀里面,他們一直都是互相看不慣,時不時還會爆發一些激烈的沖突乃至戰爭。以至于“印巴沖突”這個詞,也和“巴以沖突”、“朝韓關系”等標簽一樣,成為了國際長期爭端的代名詞之一。
事實上,關于印巴兩國之間的矛盾,歸根結底還是英國人的鍋。
話說在英屬印度解體前夕,時任總督的蒙巴頓搞了一個“分治方案”,大致內容就是按照宗教信仰把英屬印度分為兩部分。其中伊斯蘭教徒較多的巴基斯坦地區被摘出來獨立建國,而其余的部分則組建一個以印度教徒為主體的國家。
原本這樣的一個劃分并沒有太大毛病,盡管粗暴了些,但勝在簡單。畢竟當時的英屬印度本身就存在著嚴重的宗教文化分歧,與其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邊互相看不慣,還不如分家各自單過。
然而英國人可沒那么好心,轉頭就給兩邊埋了一顆雷——克什米爾!
這是位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之間的一個王公土邦,伊斯蘭教徒占了一大半。所以按理說他們應該是更加傾向加入巴基斯坦。但問題是當時對于王公土邦的歸屬,英國人是完全放權給當地王公的,他們可以自行決定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是保持獨立。
所以克什米爾地區的最終能否加入巴基斯坦,光是伊斯蘭教徒占大多數還不行,還得要統治這里的王公點頭才行。然而克什米爾地區的王公偏偏是個印度教徒,他最終選擇了印度。
這下巴基斯坦不答應了,除了因為克什米爾地區人口大部分為伊斯蘭教徒外,還因為克什米爾地區地處印度河上游,控制著喜馬拉雅山南麓水源,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戰略要地。如果被印度抓在手中,那就相當于是被扼住了命脈。但凡是印度在水源上使點絆子,靠著印度河吃飯的巴基斯坦人就得餓肚子。
于是沖突的隱患被埋下,在此后的多年里面,印巴兩國圍繞著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問題,爆發了長久且持續的武裝沖突,甚至于戰爭。
值得一提的是,在雙方多次的交鋒中,印度似乎是一直占據著上風。甚至于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巴基斯坦不僅打輸了,還把東邊的孟加拉給丟掉了,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時至今日,克什米爾地區的爭議猶在,印巴沖突依舊在繼續。那么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如果雙方爆發戰爭,印度還能打贏嗎?
關于這個問題,盡管從主觀上講,我更傾向于巴鐵成為贏家。但是從客觀實力角度出發,印度無疑是有著更大的勝算。沒辦法,兩個國家的實力差距擺在那里,壓根兒就不是一個級別的對手。
印度這邊作為如今的南亞扛把子,已然是一個區域性的大國,各方面實力在全球都能排得上號,比之巴基斯坦無疑要強出許多。
比如在軍事實力方面,印度目前擁有全球第二大規模的常備武裝力量,官兵總人數超過145萬。而如果算上預備役等其他后備武裝力量,這個數字更是能夠達到夸張的513.7萬,比許多國家的總人口都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