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造船市場保持景氣,行業發展面臨多重風險的當下,中國船舶(600150.SH)以一份營收、凈利雙升的2024年業績答卷,再度印證了中國造船業在全球周期紅利中的領跑地位。根據財報,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785.84億元,同比增長5.01%;歸母凈利潤36.14億元,同比增長22.21%。
亮眼成績的背后,得益于中國船舶精準把握市場動態,多維度持續推進全產業鏈經營。公司高附加值船型訂單占比顯著提升,集裝箱船、油輪、超大型乙烷運輸船(VLEC)、汽車運輸船(PCTC)、多用途船、自卸船等細分船型訂單數量均居全球前列。總計達2169.62億元的在手訂單,更是鎖定了未來業績的確定性。
作為綜合性造船龍頭,中國船舶的業績增長并非單純依賴周期紅利,而是通過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戰略布局,構建起“技術突破—產品創新—效益提升”的良性循環。從黃浦江畔的船塢到深藍色的海洋,這家中國造船旗艦,正航行在全球海洋經濟的核心賽道。
財務數據拆解:結構優化驅動盈利躍升
中國船舶的財務表現不僅體現在營收與利潤的絕對增長,更在于其盈利質量的深度優化。2024年,公司“三大造船”指標處于國內領先地位,主業質效顯著增強,各項業務的毛利率均獲得提升。
財報數據顯示,公司2024年主營業務毛利率9.94%,同比增加0.43個百分點。其中,對收入貢獻最大的船舶造修及海洋工程業務收入753.74 億元,同比增長7.03%,毛利率9.57%,同比增加0.29個百分點。如扣除2023年處置海工平臺確認收入因素影響,2024年船舶造修及海洋工程業務收入實現同比增長16.87%,相應的毛利率同比增加3.56個百分點。
橫向對比看,中國船舶的盈利表現顯著優于同行。公司2024年ROE(凈資產收益率)提升至7.10%,根據Wind數據,這一指標在中證指數船舶產業成分股中居于領先地位。同期該指數成分股平均ROE為4.28%,同時較中證軍工指數成分股平均ROE4.50%也展現出明顯優勢。
訂單是造船業的“生命線”,而中國船舶訂單儲備的“含金量”更為未來業績提供確定性。2024年公司共新接民品船舶訂單154 艘/1272.46萬載重噸/1039.00億元(按2024年底匯率,下同),合同金額同比增長42.57%,同期全球新接訂單量為1.81億載重噸、國內新接訂單量為1.38億載重噸,對應全球/國內份額分別為7.03%/9.22%。
截至2024年末,公司累計手持民品船舶訂單322 艘/2461.07萬載重噸/2169.62億元,合同金額同比增加41.34%。尤其是訂單結構進一步優化,集裝箱船、油輪、超大型乙烷運輸船(VLEC)、汽車運輸船(PCTC)、多用途船、自卸船等細分船型訂單數量均居全球前列。據悉,VLEC、PCTC等船型單價較傳統散貨船高出30%-50%,且交付周期長達3-5年,有效形成業績“蓄水池”。與此呼應的是,公司2025年一季度凈利潤同比激增180.99%,印證了高價訂單逐步兌現的盈利彈性。
在業績高增的同時,中國船舶延續了高比例分紅策略。2024年度,公司擬每10股派現2.5元,分紅率30.94%,派現總額11.18億元。這一比例不僅延續了公司連續多年超30%的分紅傳統,凸顯管理層對未來發展的信心,更是在國資委推動央企市值管理的背景下,彰顯出對投資者回報的重視。
科技賦能圖譜:研發投入轉化為市場優勢
中國船舶的質效雙升,本質上是技術實力向市場優勢轉化的過程。2024年公司共完成專利申請1674項,其中發明專利1481項,形成了綠色化牽引、智能化增值、高端化突破的技術創新矩陣。
LNG運輸船、大型郵輪與航空母艦并譽為造船工業“皇冠上耀眼的三顆明珠”。在LNG船領域,公司自主研制的首艘大型Mark III Flex薄膜式LNG運輸船實現19個月建造交付紀錄,自主設計“鯤”系列14000TEU大型LNG雙燃料集裝箱船首制船提前交付。在大型郵輪領域,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花城號”建造速度已經可比肩歐洲頂尖大型郵輪建造企業,標志著公司在初步掌握大型郵輪設計建造關鍵核心技術的同時,向著系列化、精益化、高效化建造的目標又邁出堅實一步,也為培育和發展我國船舶工業新質生產力提供重要支撐。
數字化轉型更是重構了造船業的生產邏輯。公司系統推進數智化轉型縱深發展,在江南造船、外高橋造船等基地部署5G+工業互聯網;深化AI 與工業大數據融合創新,江南造船與復旦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共建“船舶+AI”聯合實驗室,通過推動數智賦能,在研發設計、智能制造到成果轉化的各環節實現效率躍升。
值得關注的是,公司技術成果正加速轉化為市場優勢。明星產品7000箱集裝箱船平均兩周交付1艘,18萬噸雙燃料散貨船創行業新周期紀錄;新一代自研“藍鯨”系列82000噸首制船順利交付;“鴻運”系列50000噸MR油化船油耗下降10個百分點,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自主研發設計的13000箱雙燃料集裝箱運輸船,成功打開日本市場,獲得主流集運公司11艘大訂單;首艘自主研發、設計及建造的大型出口MSC豪華客滾船順利交付。
全產業鏈協同效應的釋放,則進一步放大了技術成果。中國船舶作為產業鏈“鏈主”,整合了從設計研發到售后服務的全鏈條資源,推動國產化替代成效顯著。LNG船核心材料B型艙絕緣系統實現自主可控,液貨船關鍵設備國產化率突破90%,高端鋼材領域的止裂鋼、殷瓦鋼等關鍵材料均能自主供應。
這種垂直整合能力,使得公司在承接大型LNG船、PCTC船等高附加值訂單時,能夠提供更具性價比的整體解決方案,在國際競標中掌握議價主動權。更難能可貴的是,這種“以點帶面”的產業賦能,帶動了船舶工業上下游的上百家供應商實現技術升級。
戰略錨定未來:劍指深海科技與綠色航運核心賽道
面對全球造船業的新周期機遇,中國船舶正以“深海科技”與“綠色船舶”為雙輪驅動,向海洋經濟全產業鏈延伸。
在深海科技領域,中國船舶正迎來歷史性機遇。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深海科技”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商業航天、低空經濟并列。從戰略角度來看,深海科技產業鏈條長、技術密集度高、產業關聯性強,中國船舶在深海鉆探船、科考船、鉆井平臺等方面實力雄厚,或將作為重要角色助力“深海科技”產業發展。
公司聯合設計建造的全球首創通用型FPSO實現連續交付;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實現國內深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裝備從第三代到第六代的跨越式發展;“探索三號”實現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成為國內首艘具備全球深遠海探測與極地冰區載人深潛支持能力的綜合科考船。2024年11月,由公司參股子公司黃埔文沖自主設計建造的我國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正式建成入列。該船是國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創新工程成果,集成了全球頂尖的鉆探技術,擁有在海域11000米深度進行超深鉆探的能力,是全球鉆探能力最強、科學實驗功能最全、智能化水平最高、綜合運維成本最低的鉆探船。這些布局不僅契合國家海洋強國戰略,更打開了萬億級深海裝備市場空間。
國際海事組織(IMO)的2050年凈零排放目標與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的擴展,加速了全球船隊的綠色迭代。公司搭載自主研發甲醇供給系統的首制船順利交付,甲醇雙燃料船入選中央企業科技成果產品名錄;為比亞迪建造的7000車LNG雙燃料汽車運輸船、全球首艘液氨動力預留散貨船等綠色船舶項目,均體現了公司在清潔能源動力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方面的突出優勢。
展望2025年造船業發展,中國船舶分析稱,多項海事業綠色發展規則規范支撐綠色船型訂單需求,推動船舶工業加快綠色轉型步伐和綠色新船型的研發儲備;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技術不斷涌現,推動產品產業發展升級。而在深海科技政策的推動下,圍繞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資源開發等一系列深海技術裝備的需求將會被激發,我國造船業有望在傳統產品研制能力基礎上塑造產業發展新動能。
目前,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的換股吸收合并已進入實質性階段。兩家公司的強強聯合,不僅在規模上實現了跨越式增長,更在技術、市場、管理等多個方面形成了優勢互補。重組完成后,公司的市場優勢將進一步提升,規模優勢進一步發揮,產能優勢進一步釋放,從而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和安全支撐作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加快培育船舶新質生產力,全面推動船舶制造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提高長期經營質量與效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