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全城斷網閱兵,27國領導人就在現場,普京絕不允許紅場有失
當莫斯科的鐘聲敲響勝利日慶典的序曲,一場沒有硝煙的“信息戰”早已在克里姆林宮的指揮中心打響。5月9日,這座承載著俄羅斯歷史榮光的城市,用史無前例的“全城斷網”向世界宣告:在絕對安全面前,任何現代文明的便利都要讓路。
一、紅場閱兵:一場“信息孤島”中的權力秀
清晨8點的莫斯科,地鐵站內上班族驚愕地發現手機信號欄空空如也。這不是技術故障,而是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精心策劃的“安全劇場”——從市中心到周邊三個州,60%的國土淪為“信息孤島”,僅保留3G語音通話和零星WIFI信號。這種“寧可錯殺三千”的決絕,只因紅場觀禮臺上坐著27國領導人,更站著普京的政治命運。
克宮發言人佩斯科夫的表態頗具黑色幽默:“希望莫斯科人理解,我們正身處危險環境。”他未說破的是,就在閱兵前夜,烏克蘭100架無人機如蝗蟲般撲向莫斯科,最近的一架殘骸墜落在距紅場僅10公里處。這種“貼面威脅”,讓普京政府不得不將勝利日慶典變成一場“信息戰演習”。
二、無人機陰影:現代戰爭如何改寫閱兵邏輯?
烏克蘭國防情報局長布達諾夫那句“戴好耳塞”的威脅,絕非虛張聲勢。本周初的襲擊中,烏軍無人機精準打擊了庫賓卡空軍基地——這里停放著要參加閱兵式的圖-22M3戰略轟炸機。更令俄軍膽寒的是,這些無人機竟能穿透由S-400、“鎧甲-S1”和“山毛櫸-M3”構建的三重防空網。
這種“不對稱威脅”暴露了現代戰爭的殘酷真相:當價值數億美元的防空系統還在用雷達掃描天空時,價值數萬美元的無人機已能通過4G網絡實施“蜂群攻擊”。俄羅斯選擇斷網,實則是用“原始手段”對抗“智能威脅”——既然無法確保電子戰系統萬無一失,那就干脆讓戰場回歸“無線電靜默”時代。
三、主權互聯網:俄羅斯的“數字鐵幕”實驗
這場斷網風波,恰似俄羅斯“主權互聯網”戰略的實戰演習。自2019年通過《主權互聯網法》以來,莫斯科始終在打造一個獨立于全球網絡的“信息內循環”。去年12月的全國性斷網測試,已讓外界窺見其野心:當西方切斷SWIFT系統時,俄羅斯仍能確保境內金融暢通;當推特、臉書被封禁時,俄羅斯自有“電報”渠道傳遞信息。
此次閱兵期間的極端措施,將這種戰略推向新高度。30個防空陣地重啟、3個機械化步兵旅待命、全城快遞暫停——俄羅斯用“戰時狀態”保障一場慶典,本質上是在演練“數字鐵幕”下的國家運行模式。這種“寧可過激,不可失守”的思維,折射出大國博弈的深層焦慮。
四、戰略啟示:當閱兵式遭遇“混合戰爭”
這場“斷網閱兵”給世界上了生動一課:在無人機與網絡攻擊并存的時代,傳統安全觀念正在崩塌。
對烏克蘭而言,襲擊閱兵式是“以小博大”的絕佳戰例。用低成本無人機攪動俄羅斯政治神經,其效費比遠超正面戰場。
對西方來說,俄羅斯的過度反應恰似“投名狀”——當莫斯科將網絡安全與政權存亡掛鉤,北約的電子戰攻勢將面臨更激烈對抗。
對全球南方國家,莫斯科紅場上的“數字鐵幕”實驗,提供了另一種國家安全范式:在絕對控制與開放自由間,是否存在第三條道路?
當普京在斷網的紅場上檢閱三軍時,他展示的不僅是軍事力量,更是一個大國在數字時代的生存哲學。這種“用落后對抗先進”的悖論,或許正是21世紀國際關系的真實寫照。畢竟,在無人機與黑客構成的“新戰場”上,勝利日的禮炮聲,終究要蓋過網絡中斷的忙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