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樓的報告炸響輿論場,中國核彈頭數量激增至600枚,一年暴增100枚,直指美國本土的新型洲際導彈也在研發中。
隨后美國聲稱“超出預期”,渲染中國核威脅,那么美國此舉究竟意欲何為?
中俄相談甚歡,山姆大叔為何坐立不安?
這次中俄兩國領導人會晤,氣氛融洽。無論是正式會談還是私下交流,都傳遞出“國家事務自主決定”的明確信號。
中方也清晰表態,世界事務應由各國共同商議,不能由少數國家憑借實力說了算。尤其是二戰后確立的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必須得到尊重。公平正義同樣重要,不能容許部分國家自身發展與安全面臨困境,而另一些國家卻四處干涉,推行“本國優先”。
此番表述,顯然有所指。回顧前些年,那位熱衷于打破常規的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便時常高喊“美國第一”,動輒挑戰聯合國權威,隨意退群、加征關稅,攪動國際秩序。
其行事邏輯,無非是想將美國凌駕于聯合國之上,迫使全球唯其馬首是瞻。中國如今強調維護國際秩序與公平正義,正是對這類霸道行徑的有力敲打。中俄之間的積極互動與鮮明立場,無疑讓五角大樓方面有些沉不住氣。于是,“中國威脅論”的老調再度被翻出。
美國空軍副參謀長格巴拉便公開聲稱,中國是美國國防的“首要挑戰”,并煞有介事地“預測”中國核彈頭數量的激增。其用意不難揣測:一是試圖離間中俄關系,二是借此向其他國家施壓,渲染中國的“危險性”。
核彈疑云重重,誰的算盤打得更響?
然而,拿核武器說事,美國自身的家底又如何?公開數據顯示,美國擁有超過三千七百枚核彈頭,這尚不包括秘而不宣的部分。相較之下,中國的核武規模遠非同一量級。
中國早已反復聲明,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發展核力量旨在自衛,確保國家不受外來欺辱。反觀美國,手握足以毀滅地球數次的核武庫,卻反過來指責他國構成威脅,其邏輯未免令人費解。
進一步看,美國軍方釋放此類言論,其背后盤算也顯而易見。每逢國會審批預算之際,軍方總會尋找理由“哭窮”。將中國的威脅描繪得越嚴重,議員們在撥款時就可能更為慷慨。例如,其下一代“哨兵”洲際導彈項目,正嗷嗷待哺,等待巨額資金注入。這種伎倆,外界早已司空見慣。
值得注意的是,五角大樓這份報告中的某些細節處理得相當粗糙。例如,在提及中國新型隱身戰機殲-35時,描述含糊不清,甚至還在猜測型號,稱可能僅為艦載版本。殊不知,該型戰機早已在航展公開亮相并進行飛行表演。如此低級的失誤,不禁讓人對其整份報告的嚴謹性產生懷疑。
說到底,核武器的關鍵在于“信用”與“夠用”。中國一直強調,核力量維持在國家安全所需的最低水平。這個“最低水平”究竟是多少,外界猜測紛紛,而這種“戰略模糊”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威懾——對手摸不清底牌,在關鍵時刻才不敢輕舉妄動。
至于一年制造一百枚核彈頭的說法,聽起來更像是臆測,而非嚴肅的軍工生產評估。核武器的制造涉及龐大的工業體系、尖端技術和穩定的資源保障,并非簡單加速就能完成。
更深層次看,美國一些戰略家似乎總在盤算,在某些局部沖突中,例如臺海問題上,通過動用核武器來“改變戰局”。盡管其內部進行的兵棋推演,結果多是兩敗俱傷,甚至“相互確保摧毀”,但這本身就暴露出一種危險的傾向。或許在他們看來,中國現有的核力量,尚未能完全打消其冒險的念頭。
這種“核實戰化”的思維,才是真正加劇地區緊張的根源所在。
除了核武器,美國的一些智庫,如“史汀生中心”,也發布報告分析中國的常規導彈,特別是東風系列,聲稱其能對美軍在第一、第二島鏈的空軍基地實施“飽和攻擊”,癱瘓機場跑道。這種說法雖然同樣旨在渲染威脅,但至少比空談核彈頭數量,更貼近一些實際的軍事考量。
一邊喊打喊殺,一邊伸手要料,這戲怎么唱?
然而,就在美國大聲疾呼“中國威脅”之際,一份報告卻揭示了其自身的短板。
一家名為戈維尼的美國國防情報公司指出,美國的一千多個武器系統、兩萬多個零部件,都依賴從中國進口的關鍵原材料。從銻、鎵、鍺、石墨,到一些超硬材料,無論是軍艦、航空母艦還是導彈,都離不開這些來自中國的供應。這條供應鏈的大部分環節,都與中國緊密相連。
不久前,中國對鎵、鍺等稀有金屬實施出口管制,美國方面立即感受到了壓力。美國地質調查局甚至發出警告,若中國全面禁運相關材料,美國經濟可能直接損失數十億美元。
關鍵在于,這些稀有金屬并非有礦就能開采使用,其開采、精煉加工的技術門檻極高,還需要穩定且巨大的電力供應作為支撐。而這些,恰恰是中國的優勢所在,美國想在短期內復制,難度極大。
這就構成了一幅頗具諷刺意味的畫面:一方面,將對手描繪得空前強大,仿佛隨時可能顛覆現有秩序。另一方面,自身關鍵的軍事工業命脈,卻又不得不依賴這個“強大對手”的原材料供應。這種處境,無異于一邊指責廚師的菜品不合口味,一邊又不得不眼巴巴地等待下一道菜上桌,多少顯得有些矛盾和尷尬。
國際間的博弈,往往不能只看表面文章。各國都有自身的盤算,也都有各自的難處。對中國而言,關鍵在于保持戰略定力,按照既定節奏,穩步發展國防,提升綜合實力。
這既包括確保核威懾的有效性,使潛在對手不敢輕易滋生非分之想,也包括常規力量的持續進步。中國發展軍力,并非為了與誰爭奪霸權,而是為了更好地維護自身安全,促進地區和平與穩定。誰是和平的建設者,誰又是麻煩的制造者,世人心中自有一桿秤。
結語
美國編織的種種敘事,難以掩蓋其追求全球霸權的野心。國際社會對美國的行徑,自有公論。歷史的經驗,例如從羅馬帝國到蒙古汗國,再到近代的大英帝國,昭示著霸權的興衰周期。
中國從未奉行美國式的“強權即公理”。中國堅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已持續60年,這與某些國家在核軍控領域的“拖欠”形成鮮明對比,例如美國在該領域的歷史記錄就值得商榷。美國故技重施,試圖給中國潑臟水,但這一伎倆不會得逞。世界并非美國一家獨大,它也當不了“全球警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