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美國又開始耍手段了!”
李在明居然被再次審判了!李在明被審這事可謂一波三折,5月1日,韓國大法院(最高法院)推翻了對總統候選人李在明的二審無罪判決,并將其發回首爾高等法院重審。
美國一直是韓國的“好朋友”,韓國政府也一直被其滲透著,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這是老美又在使壞了,網友在關注李在明的同時,對韓國司法產生了深深的質疑。
韓國司法為何會淪變成黨羽斗爭的手段?美國到底在背后做了些什么?
事件經過
李在明,這位在韓國政治舞臺上頗具影響力的人物,其政治生涯一直備受關注,此次涉及他的案件主要圍繞其在2021年競選總統期間的言行展開。
檢方指控李在明在兩個關鍵問題上涉嫌作出虛假陳述:一是否認與大莊洞地產違規案的核心人物金文起有往來;二是在韓國食品研究院土地用途變更事件中提供不實說明。
2024年11月,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在一審判決中認定李在明違反《公職選舉法》,判處其一年有期徒刑,緩刑兩年,李在明不服判決,提起上訴,時間來到 2025年3月26日,劇情出現反轉,首爾高等法院二審推翻了一審判決,宣告李在明無罪。
這一無罪判決讓李在明的支持者們歡呼雀躍,也讓他在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中的前景變得一片光明,然而,好景不長,僅僅一個多月后的5月1日,韓國大法院以10比2的投票結果推翻了二審無罪判決。
大法院認為,二審法院在法律適用上存在錯誤,李在明的相關言論應被認定為 “公布虛假信息”,而非簡單的 “意見表達”,這一裁決瞬間讓李在明再次陷入困境,其總統競選之路也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
首爾高等法院隨后宣布將在5月15日開始第一次重審,不過在5月7日,首爾高等法院又宣布接受李在明方面提出的延期申請,決定將重審首次開庭日期推遲至大選后的6月18日。
美國的動機
美國在韓國有著深厚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利益,自二戰結束后,美國通過一系列手段在韓國建立起了強大的影響力,韓國在許多方面都對美國存在依賴。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對于韓國的政治走向有著強烈的干預意愿,特別是當涉及到可能影響其在東北亞地區戰略布局的關鍵節點時。
李在明的政治主張與政策傾向,觸動了美國的敏感神經,李在明明確表示韓國不應該卷入臺海問題,以免與中國產生不必要的對立,對于備受爭議的薩德系統,他同樣持反對態度,認為追加部署只會損害韓國的主權利益。
他還主張重啟開城工業園和金剛山旅游項目,以緩解韓朝關系,減少韓國對美國的戰略依賴,實現真正的獨立自主,這些主張如果得以實施,將對美國在東北亞的戰略布局產生重大沖擊。
美國一直試圖通過在韓國部署薩德系統來加強對我國和俄羅斯的軍事威懾,而李在明反對薩德追加部署的立場無疑是對美國這一戰略的直接挑戰,在臺海問題上,美國也希望韓國能夠跟隨其步伐,對中國進行圍堵,而李在明不卷入臺海問題的表態顯然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此外,李在明改善韓朝關系的主張,可能會削弱美國在朝鮮半島事務中的主導權,因此,為了維護自身在東北亞地區的霸權地位和地緣政治利益,美國不希望李在明上臺執政。
美國的手段
韓國的檢察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國主導構建的,朝鮮戰爭后,美國為了加強對韓國的控制,按照自己的意愿對韓國的司法體系進行了改造。
韓國檢察系統權力高度集中,缺乏有效的制衡機制,這使得其在運行過程中極易受到外部勢力的影響,美國通過各種渠道,包括提供資金支持、培訓檢察官和法官等方式,在韓國檢察系統中培植親美勢力,使其成為美國干預韓國政治的工具。
在李在明案件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國利用韓國司法體系進行干預的痕跡,大法院對李在明案件的判決過程異常迅速,僅用34天就完成了審理并作出判決,而且12名大法官集體參與審議,這種 “全員審理” 機制在韓國司法史上非常罕見。
此外,大法院在沒有開庭辯論的情況下倉促宣判,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司法慣例,這種反常的操作很難不讓人懷疑背后有美國勢力在推動,目的就是在總統大選前對李在明進行 “司法追殺”,剝奪其參選資格。
除了利用司法體系,美國還通過發動輿論戰來抹黑李在明,美國借助其在全球媒體領域的影響力,以及在韓國本土的一些親美團體和媒體,給李在明打上“親華派”的標簽。
在國際輿論場中,將李在明描述為會損害美國利益、破壞美韓同盟關系的人物,在美國的操縱下,一些不實信息和負面報道充斥著韓國媒體,試圖誤導韓國民眾對李在明的看法,降低其在選民中的支持率。
例如,美國資助的一些韓國本土智庫和非政府組織,頻繁發布報告和評論,指責李在明的政策主張會讓韓國在安全上陷入孤立,在經濟上失去美國的支持,這些輿論攻勢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韓國的輿論環境,給李在明的競選活動帶來了負面影響。
韓國人民的態度
李在明案件的裁決結果引發了韓國民眾的強烈反應,許多韓國民眾認為這是一場政治陰謀,是美國和韓國國內保守勢力為了阻止李在明上臺而使出的下流手段。
共同民主黨及其支持者紛紛走上街頭,舉行大規模的示威抗議活動,要求大法院重新審視判決結果,還李在明一個公正,在抗議活動中,民眾高舉標語,上面寫著“反對政治審判”“捍衛民主權利”等字樣,表達了他們對司法公正被踐踏的憤怒。
一些民眾表示,美國的干預行為嚴重侵犯了韓國的主權,韓國的政治應該由韓國人民自己決定,而不是被美國操縱,韓國法律界的一些人士也對大法院的判決提出了質疑。
他們指出,大法院的判決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據,明顯違背了司法公正的原則,首爾中央地方法院的一名法官甚至公開質疑大法院院長曹喜大“行為反常、積極介入案件”,暗示判決可能受到了外部干預。
此外,從民調數據來看,盡管美國和韓國保守勢力試圖通過各種手段打壓李在明,但他在民眾中的支持率依然居高不下。民調機構 “真實計量器” 5月5日發布的民調結果顯示,在假設的 “三人對決” 格局中,李在明的支持率為 46.6%,遠遠高于其他候選人。
這表明韓國民眾對于李在明的政策主張是認可的,他們希望李在明能夠帶領韓國走上一條獨立自主、和平發展的道路。
韓國大法院對李在明案件的裁決,背后隱藏著美國為維護自身在東北亞地區戰略利益而進行的政治干預,美國通過利用韓國的司法體系和發動輿論戰等手段,試圖阻止李在明上臺執政。
然而,韓國民眾并沒有被美國的這些手段所左右,他們通過示威抗議等方式表達了對美國干預行為的不滿和對司法公正的追求。
這一事件不僅僅是韓國國內的一場政治風波,更是反映了在當前國際政治格局下,大國博弈對中小國家主權和政治獨立性的沖擊,韓國在中美之間面臨著艱難的戰略選擇,而美國的干預行為無疑加劇了韓國政治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個人看法
從這一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在國際事務中一貫的霸權行徑,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美國不惜干涉他國內政,破壞他國的民主進程,韓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本應該有權自主決定自己的政治走向,但卻在美國的陰影下舉步維艱。
對于韓國而言,這是一個關鍵時刻,韓國民眾需要更加堅定地捍衛自己的民主權利和國家主權,不被外部勢力所左右,同時,韓國的政治精英們也應該團結起來,擺脫對美國的過度依賴,制定符合韓國國家利益的政策。
從更廣泛的國際視角來看,這一事件也給其他國家敲響了警鐘,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但同時也面臨著來自外部勢力的各種挑戰。
信息來源
封面新聞 《李在明案,發回重審》
環球網 《韓朝因金剛山旅游陷爭端 雙邊對話再遇阻》
環球時報《韓國最大在野黨要求推遲重審李在明案》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文章可能會有些潤色,請廣大條友理性觀看,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