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福娃
哈佛展出的王羲之真跡,這是千年墨韻里藏著中國書法的終極密碼。
當波士頓的清晨陽光灑在哈佛大學美術館的玻璃幕墻上,一卷不足兩尺的絹本小楷正引發全球藝術界的震動。
工作人員戴著白手套展開卷軸時,連呼吸都刻意放輕——這卷被鑒定為王羲之親筆所書的《道德經》小楷,竟如初寫黃庭般筆墨如新,連當代最挑剔的鑒定專家都嘆服:“這哪里是文物,分明是穿越千年的時空膠囊。”
一、 墨池深處的不老傳說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的某個清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已過去十年。五十歲的王羲之在書房展開素絹,他研墨時突然想起年輕時在臨川“墨池”練字的歲月。
那時他每天寫完字就去池中洗筆,竟把整池清水染成玄色。此刻筆鋒輕觸絹面,忽然想起昨夜讀的《道德經》“上善若水”之句,筆尖不自覺帶出道家的圓融氣韻。
這卷小楷的特別之處,在于它完美展現了"書圣"的變法時刻。相較于早年《黃庭經》的峭拔險峻,此卷筆畫間多了幾分老莊的沖淡平和。
單看“道”字最后一捺,起筆如鶴喙含丹,收鋒似輕云出岫,正是將道家“大巧若拙”的哲學化入筆墨的鐵證。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張旭東指出:“這種筆法變革比《蘭亭序》早了整整六年,堪稱王氏書風轉型的活化石。”
二、 千年國寶的奇幻漂流
北宋元祐年間,這卷《道德經》曾引發過一樁離奇的“跨國交易”。高麗使臣金仁存出使汴京時,竟用三船人參、十車貂皮換得此卷。
據《宣和書譜》記載,當朝宰相蔡京得知后捶胸頓足:“失此國寶,愧對先人啊!”
誰料靖康之變時,這卷隨金人北上的墨寶,又在戰亂中流入波斯商人手中,經絲綢之路西去,最終在威尼斯商船里沉睡六百年。
文物的命運總與國運交織。當八國聯軍洗劫圓明園時,這卷輾轉歐亞的《道德經》正安靜躺在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的密室。
上世紀三十年代,留美建筑師梁思成在哈佛訪學時,曾在校史館瞥見過它的驚鴻一瞥。
他在日記中寫道:“見右軍真跡如晤古人,筆墨間氣韻流動,方知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絕非虛言。”
三、 小楷里的宇宙觀
展開這卷517字的絹本,每個字約黃豆大小,卻暗藏乾坤。
細觀“玄”字頂部的三點水,竟用三種不同筆法寫成:首點如墜石,次點似露珠,末點若輕煙。
這種變化源自王羲之獨創的“三過折”筆法,將衛夫人所授的“筆陣圖”化作紙上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