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時節,記者走進北部戰區海軍某基地監測站艦艇消磁作業碼頭,只見官兵正緊張開展消磁作業。艦艇甲板上,官兵精細調整測量儀器位置;艙室內,一組組數據在電子顯示屏上不斷更新……
“在地球磁場長期磁化、機器運轉等因素作用下,艦艇磁性會不斷累積。定期消磁,是確保艦艇安全的一個重要手段。”該站站長告訴記者,消磁能讓戰艦實現“磁隱身”,就像是為戰艦披上“隱身衣”,保護艦艇免受磁性武器威脅、規避磁性探測。
說話間,只見官兵在碼頭和戰艦之間來回穿梭。接電纜、架儀器……作業流程緊張有序。指著正在接受消磁作業的戰艦,該艦艦長告訴記者:“這幾年,監測站持續探索優化工作機制,艦艇消磁作業時間較以往大幅縮短。”
談及這一過程,該站站長向記者介紹他們的探索之路。幾年前的一次任務對接會上,海軍某支隊參會官兵提出:“某型艦艇開展消磁作業,需跨區航渡至指定地域的大型監測站,存在協調難度大、耗費時間長等問題,對部隊戰備訓練造成一定影響。”
這一問題引起該站機關的高度重視。會后,該站黨委與上級機關溝通,綜合分析后感到,提升艦艇消磁保障能力關鍵在于兩個環節:尋找合適消磁場地、優化改進消磁流程。消磁場地需同時滿足水文、氣象、磁場等多種條件,監測站要在漫漫海岸線上找到一個最佳作業點。此外,官兵將該型艦艇消磁作業的流程梳理細化為3大類30余項內容后發現,其中10余項是此前從未涉及的全新領域,優化改進流程同樣是一個難題。
“向戰沖鋒,再難也要把這塊硬骨頭啃下來。”該站領導回憶,難題攻關那段時間,值班室隨時放著戰備背包,官兵一有任務“拎包即走”。
一次勘察任務中,兩座大山擋住了勘察路線,帶隊黨員骨干帶領官兵徒步跋涉3小時,靠手提肩扛將測磁裝備運到了目標點位。
盡管官兵連續奮戰,但提升消磁保障能力并非易事。該站黨委一班人研究感到,必須雙管齊下、換擋提速。
他們一方面優化場地和人員分工,將以往的“大規模作戰”調整為“小分隊編組”,兵分多路、齊頭并進;另一方面,不斷探索保障能力生成新路徑,通過邀請專家輔導授課、遴選官兵送學深造等方式,縮短骨干人才成長周期。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勘察,該站選定的消磁場地順利通過上級驗收,重點培養的骨干人才也實現能力升級。此后,該站開始了一場提升消磁保障能力的“長跑”。
——貼近實戰磨礪。他們采取系統分析、模擬對比、仿真驗證等方法,從實戰需求出發構建消磁作業模擬場景,利用聲、光、電等手段模擬多種復雜特情,并同步采集梳理平時訓練中各類數據,持續改進消磁作業流程。
——創新驅動賦能。該站對兄弟部隊采集的消磁作業數據進行系統分析后,調整優化消磁作業路徑和方法,更新升級智能化設備,精簡消磁作業步驟、縮短作業時間。
——群策群力強能。他們多次協同艦艇部隊、生產廠家召開“諸葛亮會”,集思廣益提升保障效能。一名從院校培訓歸來的助理工程師,結合單位實際提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一名常年鉚在一線的分隊長,總結形成測磁裝備使用“三步法”……
經過一番艱苦努力,選址任務完成后,該站僅用4個月時間就具備了某型艦艇基本消磁能力。此后,他們又通過多次組織綜合消磁演練,在實踐中不斷優化改進、補短強能。
一段時間的探索實踐后,他們發現,雖能滿足艦艇基本消磁需求,但效果仍不夠理想。一次研討中,該站一名二級上士結合所學專業知識提出,可考慮從優化測磁探頭上嘗試突破。該站隨即遴選技術骨干成立攻關團隊,圍繞這一設想展開試驗。最終,攻關團隊創新研制出一套輔助裝置,大幅提升了消磁作業效率。
“消磁技術關乎艦艇‘磁隱身’性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該站領導介紹,制勝未來戰場,后勤保障力量必須搶占科技制高點。消磁技術只有不斷創新升級,才能真正助力戰艦實現“磁隱身”,有效擔負起保障打贏的使命任務。下一步,他們將繼續抓好經驗成果應用轉化,推動更多革新成果運用到練兵備戰一線,助力戰艦破浪遠航。(明森 畢笑天 付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