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山巍巍,靈谷深深。步入南京體育學院(靈谷寺校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在百米長的道路兩側一排排高大的梧桐樹,路兩旁豎立著多個燈箱,嵌入南京體育學院培養的18位奧運冠軍畫像和奪冠故事,這條路就是著名的“奧運冠軍大道”。
南京體育學院成立于1956年,是江蘇省體育局和江蘇省教育廳共管的全省唯一一所體育專業院校,也是江蘇省重要的省級競技體育訓練基地,共有乒乓球、羽毛球、網球、體操、蹦床、藝術體操、技巧、擊劍、游泳、跳水、花樣游泳11支省級優秀運動隊。在長期辦學辦隊實踐中,學校形成了獨特的教學、訓練、科研“三位一體”的“南體模式”,先后培養了包括18位奧運冠軍在內的121位世界冠軍。自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以來,學校取得了屆屆奧運會參賽均奪金的優異成績,尤其在乒乓球、羽毛球、游泳、體操、跳水和擊劍6個傳統優勢項目上培養了15位奧運冠軍。
學訓并重文體雙優
東京奧運會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比賽,中國隊奪冠后,張雨霏一句話感動了很多人,“游到最后50米時,中國力量從心底燃起來了。”這是張雨霏的真情流露,也是她不斷學習提升的結果。張雨霏作為手握10枚奧運獎牌的“南體模式”培養出的杰出代表,正以實際行動激勵著新一代南體人。
記者發現,在學校各個運動場館的墻壁上都貼有各隊隊歌曲譜和歌詞,江蘇藝術體操隊隊歌《驚鴻》的歌詞中寫道:“要為祖國的榮耀,不懼千苦萬難。”“我們每個隊都有隊歌、隊訓,我們每周開例會,全隊會唱國歌、唱隊歌,也會組織隊歌比賽。”江蘇省藝術體操隊集體組一線主教練、南京體育學院體操學院藝術體操隊主教練、培養輸送了奧運冠軍郝婷的李莉介紹,“這種做法是對運動員的一種文化熏陶,也是對中華體育精神具象化的表達。”
作為江蘇競技體育的主力軍,南京體育學院始終高標準定位目標,力爭在國際大賽中為國家貢獻更多金牌、獎牌。“為國爭光”深深扎根在每一位南體師生心中,為南體在競技體育上取得突破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我們藝術體操的訓練十分辛苦,每天7、8個小時很正常,有時候一天甚至要練到12個小時。”李莉說,在南體學習到的、感受到的愛國情懷和體育精神是大家堅持的動力。
南京體育學院注重運動員的全面發展,實行體育教育與文化教育“兩條腿”走路。南京體育學院的附屬學校、江蘇省少年業余體校(合署)的教學對象是江蘇省運動隊的后備力量。學校周一至周六都會安排文化課,根據學校安排,目前每周一、三、五上午是運動員的固定文化學習時間。在進行高水平專業訓練的同時,運動員的文化學習一直有保障,這是南體的傳統。
“學訓并重”是南體一直以來的追求。“運動員的知識面拓寬后,思維理解能力也會增強。在比賽中對空間感的判斷、力量和速度的發揮、關鍵時刻的臨時應變等方面都會有幫助。”中國女子重劍隊原主教練、江蘇省女子重劍一線教練、南京體育學院江蘇省擊劍隊奧運冠軍教練員許學寧表示。
三位一體協同發展
順應時代發展需要,近年來“南體模式”不斷延展內涵和外延,加強學訓融合,以科研作為紐帶,串聯教學、訓練協同發展。
南京體育學院加強學訓融合、學訓聯動,學校資源融通共享,使得南京體育學院的體育教育、運動訓練和運動健康科學等專業的教師可以直接參與很多項目專業隊的體能訓練、康復治療等工作。“除了專門配備的體能教練、隊醫外,在訓練中還會有一些生化指標的測試,通過測試數據可以看到隊員們的訓練疲勞程度,告訴教練哪些訓練需要調整。”李莉表示,藝術體操隊的訓練備戰同樣離不開學校其他專業的支持,“武術與藝術學院的舞蹈系老師會和我們交流,給出編舞方面的建議。”
學校提倡科研人員深入班隊、貼近訓練,與教練員和運動員緊密合作,共同探索科學訓練的新方法、新路徑。近年來,南京體育學院運動健康學院科研團隊對包括巴黎奧運會冠軍王賜月在內的江蘇省花樣游泳隊全體運動員,開展了較為系統的體能訓練、訓練監控、科研攻關、營養支持等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們需要科研助力競技訓練,比如在運動隊想要解決蹦床或者跳水的一個轉體動作、一個空中翻騰動作時,實際上它可以成為科研部門攻關的一個課題。科研成果出來后,有助于專業隊解決迫切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題。”南京體育學院體育科學研究院院長秦學林指出,“這是我們‘三位一體’想要達到的一個狀態,現在還只是在個別項目中實現了,接下來需要系統化,把它從點做成線、再做成面。”
學校目前正在積極計劃試點建設優秀運動隊復合型訓科醫一體化的體系,以實現運動員競技表現的穩步提升,幫助教練員提升站位,更新科學訓練觀念,豐富科學訓練知識,以系統思維推進科學訓練,培養更多更高水平運動員。
奮勇登攀走在前列
雖然“南體模式”取得了豐碩成果,但近年來南體的部分項目也出現了后備人才梯隊建設不力、人才培養成材率不高、優秀教練員流失等問題。一些傳統優勢項目面臨較大挑戰,原有的競爭優勢已不明顯。
為此,南京體育學院以《江蘇競技體育“633項目”振興行動方案》和“6332項目”振興行動計劃為指引,深挖解決項目存在的“痛點”“難點”“堵點”,針對乒乓球、羽毛球、游泳、體操、跳水和擊劍6個傳統優勢項目,制定了6個項目的振興行動方案(2024-2035)。
在南京體育學院擊劍館的門口,中國擊劍學院的牌子非常醒目,擊劍一直是南京體育學院的傳統優勢項目,曾培養出欒菊杰、仲滿、駱曉娟、許安琪等奧運冠軍。“中國擊劍學院是中國擊劍協會、江蘇省體育局和南體三方共建的。”南京體育學院院長吳兵成介紹,“江蘇擊劍將借助中國擊劍學院的各種資源、條件、機會培養更多競技體育精英,加強與中國擊劍協會的聯系和溝通,加強人才培養和輸送。”
面對江蘇后備人才不足的困境,擊劍、羽毛球等項目實施“拔尖計劃”。以羽毛球項目為例,召集專家對現有運動員進行評估,將發展潛力大的運動員列入計劃,為這些運動員制訂專門的培養計劃,并通過赴其他省區市轉訓、出國參賽等多種形式,加大運動員培養力度,爭取打造一批尖子運動員。
跳水項目上,完善教練隊伍,鼓勵年輕教練員獨立帶組,建立平行競爭組,讓每一位教練員發揮潛能,勇挑重擔,形成良性競爭。
此外,今年3月,學校印發了《南京體育學院柔性人才引進管理辦法(暫行)》的通知。“柔性人才”是指在不改變人才與原單位人事關系的前提下,通過兼職、項目合作、短期聘用等方式,吸引國內外高層次人才為高校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務。柔性人才引進的對象包括在競技體育方面業績突出的教練員、體能教練、康復師、舞蹈編排等。此舉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高水平教練員減少、流失的情況。
南京體育學院還深入開展校地合作。同樣是在3月,南京體育學院黨委書記劉紅明一行到南通市進行工作調研,雙方就“南南合作”進行了交流。南京體育學院與南通市體育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攜手共建奧運后備人才梯隊。“目前我們管理的江蘇游泳隊、江蘇花樣游泳隊、江蘇跳水隊,南通在這些項目上都非常有優勢。我們進一步加強合作,把省隊的資源與地市共享,幫助地市為培養更多的后備人才打好基礎。”江蘇省游泳運動管理中心主任、南京體育學院游泳學院院長王偉新說。
近70年風風雨雨,南京體育學院在一代代師生共同努力下,全力付出,結出累累碩果。展望未來,劉紅明表示:“作為一所具有鮮明特色、歷史擔當、輝煌成就與卓越追求的體育院校,南體將繼續在深化體育改革的探索實踐和建設體育強國的偉大征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奮力在中國式現代化偉業中譜寫‘南體模式’新篇章。”(轉自5月12日《中國體育報》01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