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兩個人有數十年的恩怨,有時候是一個人占上風,有時候是另一個人占上風,他們都想改變對方,讓對方符合自己的利益,但總是期望落空。
他們是村里最有能量的的兩個人,每個人都有很多人支持,他們也不是一直針鋒相對,他們也會有妥協的時候。
但妥協并不意味著改變,而只是一種現實需要。
然后他們終于意識到誰也無法壓服誰,合作共贏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事實上,誰也改變不了別人,人只能是自己改變自己,但“改變別人”的想法和沖動又是難以遏制,這就是世上很多矛盾的根源之一。
人和人之間是這樣,國與國之間也是如此。
世界進入了新的階段,中美必須共存:這對普通人來說意味著什么?
因為眾所周知的因素和條件具備,不一樣的理念和道路也必須是可以共存的。這是一種生存現實,不管你想不想接受,都必須接受。
中國人和美國人有一個大的區別,那就是消費觀念的不同。美國人是消費主義,敢于花錢,所以美國是消費大國,3億多人的消費就帶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
作為一個整體的、大規模的消費市場,自然就吸引了眾多的“乙方”想跟它做生意。而中國人的消費觀念就趨于保守,有個企業家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曾去美國考察,就提到了這點:
中國人是省吃儉用,留給后代,美國人狂花亂花,廣交朋友。中國人永遠陷在中國人的圈子里,永遠跳不進錢窩,在富裕的美國,仍然貧窮。美國人朋友越交越多,機會越來越好,錢也越掙越多。人生的成功,80%在機會。
不只是企業家,新加坡李光耀也曾指出這個問題,“中國需要從出口導向經濟,轉變為如同美國的經濟那樣,以國內消費為導向。為了實現這一轉變,你必須使中層和中下階層在思維上產生變化。他們已經窮困了這么長時間,自然會將增加的財富存在銀行或藏在枕套里,他們只會在對未來有信心時才消費。”不得不佩服政治家的洞察力和遠見。
所以當中美兩個大國求同存異的時候,世界就進入了新的階段,如果中國形成十多億人消費的大市場,那會對世界產生多大的積極影響?現在的難題就是老百姓的觀念還沒有轉變,有錢的不敢花,沒錢的想花而沒錢花,這個難題就是靠發展解決,發展會帶來賺錢的機會,也會讓后者充滿信心,意識到只是把錢存起來是愚蠢的做法。
畢竟,考慮到錢的膨脹因素,現在的100萬和10年的100萬,購買力是截然不同的。
不要繼續憂心忡忡“修昔底德陷阱”了,老大和老二不是必然要打架的。
馬斯克曾提到過,中國人更注重內部的問題,缺乏“當老大”的熱情。西方好像對此一直是采取了錯誤的認識和敘事方式。
“修昔底德陷阱”是一種過時的敘事方式。想一想,兩個在武器、實力上都是差不多對等的國家,怎么可能是以非要打掉對方為追求呢?既然誰也無法滅掉對方,那和平共處就是最現實最理性的生存需要。
另外,我們看人類的歷史就知道,農業社會是以土地和人口為財富,而土地是有限的,于是必然是有爭搶。誰的土地多誰就實力強,誰就是老大。
在數十年前,農村就有很多因為爭搶土地、水等資源導致的打斗,也是一樣的道理。存量資源,零和博弈,一方的強大必須是以另一方的弱小為代價。這種思維慣性很強,現在很多人也還是這樣的思維模式。
而隨著工業革命導致的英國崛起,以及二戰之后美國的雄起,市場就取代了土地,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美國人意識到全球化是對自己最有利的,占領市場比占領土地更劃算,也更聰明。